浅谈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的调查及其评价

2015-10-21 17:10尤文会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3期
关键词:土地管理

尤文会

【摘 要】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调查是为查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而进行的量测、分析和评价工作。一般将土地资源定义为在当前和可以预见到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其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本文对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调查的流程及其目的、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型以及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评价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

前言

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土地条件调查又可以分为以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质量调查和以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经济因素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按土地利用分类,以调查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利用状况为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继土地资源调查,解决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之后,进而解决土地资源的质量问题。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的总量水平不仅取决于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数量,而且还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土地资源的质量。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以确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水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及其所能承载的数量等。

1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的流程及其目的

1.1土地资源调查的流程。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工作、检查验收等。

1.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国家为了系统掌握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类型、质量、分布情况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性工作,是土地资源利用、评价、开发、整理、保护等工作的一项前期工作。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服务。

2 土地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型

2.1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是对土地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的调查,包括土壤、植被、地貌、地形、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调查。目的是摸清土地分布的地学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的质量分布等,以满足土地评价、估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质量指标的要求。也称土地要素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土地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主要有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的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生物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等内容。

2.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①准备阶段。包括图纸资料的收集、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其中准备底图和弄清现有图纸的利用价值是准备工作的关键。②外业阶段。主要工作项目包括现场踏勘,航片判读,调绘或地形图补测,如标绘各级行政及土地使用单位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界线,修正变化的地物界线、实地丈量线状地物(道路、渠道)的宽度,以及收集、了解近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等。调绘或补测工作应符合规程的精度要求。③内业阶段。主要是将外业补测或航片调绘的内容转绘到工作底图上、根据底图量算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等。可根據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仪器法、交会法、辐射网络法、方格法等转绘方法,按一定的技术要求把航片的调绘成果转绘到地形图上。量算面积的工作,在转绘好的分幅底图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按行政区编绘,要能正确反映开展土地调查地区的各类土地的数量和分布,以及行政区划和主要土地使用单位的界线。各类用地要用相应规定的图式、注记表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成果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面积统计表和土地调查报告等。

3 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评价

3.1土地资源评价的分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土地的自然评价。土地的自然评价包括:(1)土地潜力评价。潜力评价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是对于一个实际的地块或一个评价单元的评价,主要以土地自然属性的限制性作为依据,限制性是指对利用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性质。土地潜力评价目前主要以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代表。该系统分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和土地潜力单元三级;(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是以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为依据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的。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与限制性是土地利用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土地适宜性评价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最具有代表性。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四级,即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二是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出土地的等级或价格,或通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利用经济可行性,从经济效益方面确定土地的适宜性。

3.2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高低,但这个生产力又多是通过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即土地的生物能力,它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2)土地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就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这既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又直接决定于生物的特点、更替及产量等。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一般又可以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几种,且多是针对农林牧利用而言;(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言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

结束语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尹胜哲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4]张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规制[D].福州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土地管理
改革土地管理方式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
关于农村宅基地土地管理工作探究
城市开发区土地管理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