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规划研究

2015-10-21 17:10袁丽琴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3期
关键词:规划

袁丽琴

【摘要】教育设施是城市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城乡教育设施均等化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结合公共教育的发展趋势,重点探索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的目标以及在实际规划布局中需要把握的主要原则,以为公共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规划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乡基本建立两套均质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系统,而且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和设施布局差距不断拉大。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下,如何真正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至关重要。

影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布局的两大核心要素分别为规模效益和服务半径,规模效应即公共设施配置具备一定规模,便于提升服务质量;服务半径即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合理,保证居民享受公共设施的便捷性。因此,解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二元化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

2 概念阐述

2.1 公共教育设施

公共教育主要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6大方面。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学校(含成人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特殊学校7类教育设施。

2.2 均等化

"均等化"并非是完全的平均,而是指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地域的分布角度上来看,均等化应该是维持所有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低于某个预定的基准水平,以保证居民基本的机会平等,而不会因其居住地的经济条件落后而受到不良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均一化,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底线均等、标准适当"。底线均等即承认地区、城乡、人群差别,保障基本需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标准相当即尊重现状、经济、发展差别,选定适当标准,避免设施浪费并减轻财政压力。

3 公共教育發展趋势相适应

3.1 优质化发展趋势

公共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优质教育发展,严格控制小学、初中班额,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明确:小学和初级中学规模一般不少于6班、不超过36班,九年制学校不超过54班。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化幼儿园的办园标准》明确幼儿园办园规模,城市地区和乡镇中心区幼儿园办园规模为6-15班,农村幼儿园办园规模为3-12班。同时规定平均班额为30人。

3.2 规模化发展趋势

教育设施布局方面,推行优势学校的集中布局在城镇中心区。通过完善校巴,增大城镇中心区优质学校资源的辐射半径。另外,提高农村地区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3.3 平等化发展趋势

公共教育资源、优质公办教育资源逐步覆盖外来人口,即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机会渐趋平等。如初中异地中考政策已实施,高中异地高考政策2014年全面实施,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将面向全区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权得到保障,保证教育资源公平。

4 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目标

4.1 公共设施均等化的阶段性动态目标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公共设施在不同区域才能实现合理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经过"底线基本均等"、"服务质量提升"、"优质服务全覆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重点和表现是不同的,可分为三个阶段:

(1)"底线基本均等阶段",是指城乡居民同等享受最基本、最底线的公共服务,特别保障农村地区基本覆盖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最基本的教育、医疗、文体等基本需求。(2)"服务质量提升阶段",是由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强调与城市化人口流动进程的有机互动,农村地区不仅具备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同时,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3)"优质服务全覆盖阶段",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标,使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数量和服务水平基本一致,城乡布局足够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并实现城乡统一。

4.2 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目标

城乡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目标应包括"优质学位学校覆盖均等化"以及"农村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设施便捷性"两方面。如果仅仅从改善乡村学生就学可达性的角度进行布局均等化考虑,那么随着乡村地区生源减少,其学校的规模、质量与效益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违背了城乡统筹的目标。

公共教育设施布局均等化目标以各类学校步行、自行车或短途公交可达的就近服务半径为衡量标准:幼儿园就近服务半径宜为300-500米,小学就近服务半径宜为500-800米,初中、九年制学校就近服务半径宜为1000米,高中就近服务半径宜为1500米。在上述服务半径尚未覆盖的区域,主要通过校巴、长途公交、寄宿等方式,满足较长距离学生就读需求。

5 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原则

5.1 尽量保留现有设施,节约建设成本

规划应以保留现状大部分幼儿园、学校为主,撤销少部分不符合最少用地规模的幼儿园和学校。现状用地规模充足,生均用地面积过大,造成较大浪费的学校,建议通过扩建用地面积,增加学位数。对现状生均用地面积过小,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幼儿园和学校,建议缩减学位数。

5.2 选取适宜的服务半径

公共教育设施规划服务半径应与规划区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相结合,并考虑公共教育服务的发展趋势。规划应重点确定各类学校步行、自行车或短途公交可达的就近服务半径。幼儿园就近服务半径适宜为300-500米,小学就近服务半径适宜为500-800米,初中、九年制学校就近服务半径适宜为1000米。在上述服务半径尚未覆盖的区域,主要通过校巴、长途公交、寄宿等方式,满足较长距离学生就读需求。

5.3 衔接相关规划

公共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通过分析合理服务半径,根据用地需求量预测结果,细化落实位置合适的规划教育科研用地作为规划新建学校用地。由于总体规划深度尚未完全覆盖落实所有教育设施,而各个控规的编制设施配套往往缺乏统筹,导致部分教育设施配套重复,或者配套过多。规划应以需求预测结果为重要依据,按照"以需定供"的原则,合理确定各项教育设施的数量和分布。

6 结语

公共教育设施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公共教育设施的合理布局是当天城市规划研究的新课题。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实践探讨的过程。本文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对"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但要最终实现公共教育设施均等化布局,使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教育服务,更需要包括财政体制、优质服务资源流动等供给体制在内的全面、系统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孙姗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公共服务设施研究.2012年第36卷第2期.

[2] 罗震东、韦江绿、张京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界定、特征与途径.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7月.

[3] 胡畔、谢晖、王兴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城市规划.2010年第34卷第7期.

[4] 尹力 张赫. 城市总体规划中城乡教育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扬中市为例.

[5] 黄俊卿 吴芳芳. 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均等化的比较与评价--以上海郊区小学布局为例.

猜你喜欢
规划
退休家庭的财富规划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示首都规划蓝图 讲述北京城市故事
做好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规划人生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
总局遴选“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2171种
两只手都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