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分析

2015-10-21 17:10刘小芳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3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摘要】《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是我国高校道路桥梁工程教学中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其对学生检测理论的把握、操作原理的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随着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针对《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決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课程安排不相适应等问题,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随着当前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公路检测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公路检测技术人员要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就需要更好的掌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高校教学课程中,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变革必须要立足于《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课程特征和技术的发展状况,结合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改革意见,从而推进《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在高校的道路桥梁检测技术教学过程中,《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作为一项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其所体现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尤其突出。《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还从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对工程设计参数的核定,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工程质量的验收评定、工程养护管理等内容的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学习《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时,教师需要重点把握这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要把握检测技术的操作原理,使学生明确掌握检测技术的关键所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从公路材料的性能出发,研究不同材料性能之间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更好的把握材料运用的效果和材料检测技术的要点。第三要对公路的路基路面等基本构成进行把握,掌握公路数据检测的要点。第四要对公路、桥梁、隧道等不同工程类型的施工技术要求和检测要点进行了解。第五要把握工程检测方法,形成公路工程检测的业务素质。第六,把握当前公路工程检测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掌握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成果。通过以上问题的把握,学生能够对我国公路检测要求和标准有较系统的了解,从而掌握公路检测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技术人员的工作素养,提升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促使自己成为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化综合型人才。

二、《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不仅涉及到道路桥梁的基本结构和具体施工工艺、道路材料的性能测试、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道路结构的力学特征等基本内容,在学习检测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检测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要求以及检测技术的实施要点等,纷繁复杂的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而这就需要学生有充分的学习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的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指导操作试验过程,并探索检测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学生在学习工程专业时需要掌握的知识比较繁杂,且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大。

(二)理论课程占据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开展困难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的,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理论课程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技术感知,奠定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实践课程对于学生专业技术的提升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由于《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影响,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课程的实践性上,也就是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也重点针对实践课程,提升实践课程的比例,但是鉴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安排及实验教学投入不够等原因,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检测技术的实践操作往往受到过多的限制,例如我校《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理论课时40节,无实践教学课时,虽安排有16节课时的道路工程检测实验为单独开课的实验课程,但与《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不在同一学期学习,且实验教学的投入不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而理论课程占据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开展困难内容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矛盾。

(三)检测技术更新换代快,教学设施、方法落后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灵活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推进学生探究性学习。但是由于当前高校的教学设施不足,检测设备和试验平台未能及时更新,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者通过多媒体材料了解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同时公路工程检测方法、检测技术十分多样,学生要掌握检测技术的不同点,提升检测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必须要结合技术操作过程才能够实现,现实条件与学习需求之间的冲突使得教学改革的推进更加困难。

三、《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把握技术更新状况,调整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的综合程度较高,同时检测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要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深入实践了解技术更新的状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涉及,保证理论课程的先进性。在设置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时,要依据最新的检测技术动态,并根据国内外技术标准要求的差异性,讲解技术实施的要点和使用的范围,促使学生最快最有效的掌握技术更新的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将先进的检测方法引进到课堂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路基路面压实度检测技术时,可以对核子密度仪测定压实度的使用方法和性能进行较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查找资料把握该技术的实施状况,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到户外进行该仪器的演示实验,以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二)合理配置理论实践课程,保证两者相互协调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的推进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必须要合理安排课时和课程内容,最好是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间隔,保证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贯通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握,同时可以通过随学随练的方式促使学生当堂了解技术实施的要点,通过校内理论课程与校外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操作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随练的方式让学生把握公路材料试验技术的要点,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材料检测技术。而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路面检测技术等难度较大的技术操作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现场实践课程,让学生对现场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检测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较为先进的实验技术及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充分参与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从试验规程的分析中或者是从检测技术的实施中总结出来的,其经验性的知识过多,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少,学生在学习檢测技术时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重点,兴致不高,参与不积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删繁就简,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充分利用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并将大量的学术性概念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现象,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技术要点,形成对检测技术的全面认知。例如,采用模拟仿真试验教学将虚拟的实验室带到理论教学课堂中,通过理论教学与虚拟实验教学的方式展示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让学生能够在简短的时间内了解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原理,同时还可以灵活的改变参数等进行模拟试验,充分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试验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结束语: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该们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实践课程为重点,从教学实例出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建立开放实验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从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教学实施的要点,从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硕.《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浅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5(1)

[2] 马依努尔·麦麦提依明.《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构成及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风,2015,7(15)

[3] 吴丽萍,王瑞雪.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学,2014,3(6)

作者简介:刘小芳(1975.1-)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检测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