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古镇消防安全隐患及对策分析

2015-10-21 17:29林伟
探索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古镇

摘要: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某古镇在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等方面的消防安全隐患,并针对上述隐患,从危险源管理、防火分隔、电气线路维护、消防设施增配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全面提升古镇的火灾防控水平。

关键词:消防安全隐患;古镇;火灾防治

1 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围绕古村古镇开发的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古村古镇也存在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普遍不足等先天火灾隐患,极易发生连片燃烧的火灾。如2014年以来,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贵州镇远侗寨、湖南洪江古商城、云南丽江束河古镇、云南巍山拱辰楼等相继发生火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历史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某古镇是以休闲、购物、观光为特色的旅游古镇,古镇主体部分是沿南北方向分布的一条300余米长的大街,街宽2.5m,沿大街依次分布10~30m2大小不等的商铺,其中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商铺建筑结构以砖木结构、木结构为主,建筑层数以一层为主。古镇平时日均客流量在3000人左右。

该古镇由于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严重不足、基本无防火分隔,火灾蔓延风险较高。一旦发生火灾,极有可能造成火烧连营的现象。因此,有必要研究古镇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隐患,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隐患

2.1历史遗留的消防安全隐患

古镇建镇已有上千年,大部分建筑为木质结构的古建筑,古镇的消防安全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的消防安全问题。

(一)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古镇内的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很多房屋之间的隔墙和围护结构全都是木板,加之建设年代长,古镇区内不少建筑物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极易燃烧,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质构件,由于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很容易起火燃烧。

(二)古建筑密集,无防火间距。古镇建筑在选址、布局与建设中,古代建筑师们根据地理形势,利用自然环境,依水就势,自由布局,建筑连串,连片布置,有的是几十户、甚至近百户连成一体,无防火间距,一旦着火蔓延迅速,容易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将造成巨大的火灾损失。

(三)消防通道不能满足要求。古城建筑在建筑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建筑、水源、道路的有机结合,根本就没有考虑消防车辆等现代装备的应用,古镇区内街巷弯曲,道路狭窄,古镇区河上面的桥梁都是明清时期甚至年代更久的石拱桥,不要说是普通的消防车,就连地方微型车也很难通过,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辆装备无法及时靠近,扑救困难很大。

(四)古镇区内缺乏消防水源。古镇区内虽然水网密布,但是还有不少死角,在实际工作中已碰到类似的情况,如古镇居民区的“二进三进”等地,如果遇有火警吸水较为困难,从河道吸水距离较远,水压不够,影响救灾效果。

2.2 时代发展的消防安全隐患

随着旅游产业经济的开发,千年古镇逐步发展成集居住、商贸、餐饮、观光旅游于一体,在致力发展古镇旅游配套产业的同时,给古镇的消防安全保护带来了很多问题,新的火灾危险因素不断滋生,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和影响古城的消防安全。

(一)对象复杂,增加了意外致灾因素。古镇区内的餐饮、宾馆以及商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观光之余的吃、住、购物等方面的需求。但是,这些场所大多为古建筑附近的居民房屋,特别是古镇区内沿街的商业店铺,几乎是与古建筑相毗邻,这些商铺的经营业主大都吃、住、经营同处一屋,甚至还存在明火作业,任意一处发生火灾,极有可能会影响蔓延到古建筑。

(二)现代生活,增加了古建筑的负荷。古代建筑师们在建筑房屋的时候根本不会去考虑电器负荷,如今电器设备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建筑内的景观灯、照明灯都是在原先建筑上架设的,古镇区内部分商铺、家庭旅馆也是在年代较为久已的房屋建筑上改建扩建的,各类电器设备的使用增加了古建筑的防火负荷。同时,在考虑对古建筑的外形和结构完整保护,部分建筑内的电气线路敷设较为简单,保护措施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火灾发生的风险性。

(三)人數众多,增加了人为致灾几率。具有古镇特色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近几年年均游客达到200多万人次。但是,人流量的增多,也增加了人为致灾几率,不少游客的消防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抽烟、用火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此外,古镇区及附近的宾馆、度假村、酒店等公共场所,这些场所虽经消防严格验收,在防火上具备了一定的自救能力,但由于该类场所人员多、杂,一旦发生火警可能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四)品牌形象,增加了火灾事故影响。近年来,随着旅游品牌的开发,古镇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但国内游客数量众多,也吸引了大量外国友人的目光,很多外国游客喜欢住在古朴典雅的古镇旅馆,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火烧连营,造成群死群伤,发生涉外火灾事故,更为严重的是会带来国际影响和政治影响,代表中国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古镇火灾十分敏感。

3 古镇火灾防治对策分析

3.1 科学规划消除各类危险源

(1)严格管理火源、电源和易燃、易爆物品

严禁在核心保护范围内存放柴草、木料等易燃可燃物品;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严禁将瓶装煤气、瓶装液化石油气等引入古镇的建筑物内。禁止在营业或开放期间动火施工,需要进行明火作业时应事先办理审批手续,采取严密的消防安全措施,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的前提下方可动火施工。动火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2)加强明火区域管理

点蜡、焚香等必须在室外适当地点,配备灭火器材,并由专人看管。厨房等使用明火区域应定时组织值班巡查,厨房间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应独立建造且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确有困难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实体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吊顶形成防火隔间。二是采用集中供气方式,并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相关规定。三是营业面积大于500m2的餐饮场所,其厨房间的烹饪部位及排油烟罩应设置自动灭火装置。厨房排油烟管道与可燃物之间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3)提高主要建筑构件燃烧性能

一般建筑保护性修复时,在不影响历史风貌时,其建筑承重构件、楼梯尽量采用不燃或难燃烧体构件。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修饬时,一些木柱、楼板、楼梯等可燃构件在尊重民俗原貌的基础上,宜作防火保护层(如: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楼梯底部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耐火材料包覆等)以提高主要构件燃烧性能。

(4)合理规划功能布局

古镇保护规划的功能布局应当与消防安全环境相适应。人员密度和火灾危险性大的商业活动宜布置在耐火等级较高、建筑面积较小、安全疏散较便利的区域。古镇建筑的功能定位不得与法律法规禁止性条文冲突。文保、控保单位不得设置歌舞厅、夜总会、浴室、游艺厅、网吧、多功能酒吧、员工宿舍。文保、控保单位砖木结构建筑内部不得使用明火。

3.2 进行有效的防火防烟分隔

根据建筑的结构形式、进行防火防烟分隔。按照建筑间距离大小划分防火组团,再将防火组团划分为防火单元,达到阻止火灾蔓延和保证人员疏散的目的。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尽量对建筑群进行最小防火防烟单元的划分。“分区越小越好,隔断越多越好,原貌不动最好”,因势制宜就是防火防烟分隔的原则。可采用新型的防火防烟分隔技术,如:防火玻璃、喷淋保护下的钢化玻璃分隔、防火墙、防火卷帘、挡烟垂壁等。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核心保护区现有的街道、巷道,传承和完善古建筑“火巷”或“备弄”的作用,形成防火隔离带进行防火组团的划分。合理规划每个防火组团的建筑面积。相邻防火组团之间利用防火墙进行防火分隔,确有困难时,可采取设甲级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等技术措施。在不影响历史风貌和景观的条件下,尽可能完善组团之间防火间距。防火组团内充分利用古建筑的封火墙、山墙等进行防火单元划分,每个防火单元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1200m2。文保单位或市控保护单位与相邻建筑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

(2)有效增设排烟设施,提高对烟气的控制能力。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采用挡烟垂壁等措施划分防烟分区。对建筑内部应尽量设置便于开启的外窗,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如确实不能达到自然排烟方式的有关要求,而按照现行规范应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和部位应增设机械排烟系统。

3.3开辟灭火救援的通道,设立消防执勤点

在保持历史风貌的条件下,保证原有道路畅通,尽量增加原有建筑间距和道路宽度。市政道路进入历史文化保护区道路的转弯半径应能保证消防车出入。主要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3.5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确有困难时道路净宽净高均应不小于2m,保证小型消防车或消防电瓶车能够进入。在消防车不能到达的地段应留有供消防人员灭火、救援的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宜控制在80m左右。

古镇内应设立消防站或执勤点,建立专职消防队。消防站或执勤点应设固定的办公地点,合理规划保护半径,确保及时到达保护区最远点。配备小型消防车、消防电瓶车、灭火器、机动消防泵、消防水枪、水带、简易破拆工具等装备。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和消防安全检查,每日对保护区进行巡防。同时,消防站或执勤点也应当是古镇消防安全宣传窗口,充分利用“救火会”遗址等,既能展示古建筑防火的历史,又可以发挥现有的作用。

3.4 配备实用有效的消防设施

古镇消防设施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的同时,与街区的体建筑风格和谐,达到既安全可靠又不影响建筑历史原貌特征和内部结构的目的。历史街区消防设施设计可采取以下措施:

(1)必须设有足够的消防用水,保障火灾情况下消防用水的需要。现有的水系应妥善维护。应充分利用市政水源,市政管网管径应大于150mm。室外消防给水管布置成环状。有水系的保护区沿河应每隔80m设置一处消防车(艇)取水码头或机动消防泵取水点。

(2)强化室外消火栓和消防水喉设置。沿街、巷每隔50m设一个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宜采用地上消火栓,色彩装饰与建筑风貌相协调,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地下消火栓,做明显标示,消防车无法到达的街、巷可在墙壁上设一个DN65的栓口或采用2个DN65栓口的室外地下消火栓,周边配备水枪、水带。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保护建筑应设置室内消防水喉。建筑面积大于1200m2的建筑应设置室内消火栓。

(3) 有商业、游览活动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面积小于1000m2的建筑可利用市政给水管网设置局部应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条件时,可采用细水雾灭火系统,水量和水渍损失小,便于施工。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定合理确定系统形式,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维护保养。

3.5合理确定供电方案,确保用电安全

古镇建筑的供电及配电线路应根据建筑的特点、规模及本地区供电条件合理确定供电方案。应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控制用电数量,加强用电线路的管理,合理配线配电,确保安全用电。建筑内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集中设置变配电所(或总低压配电室),其位置应靠近负荷较大的建筑,采用放射式配电。变配电所(或总低压配电室)应设置防雷及接地装置,并应做总等电位联结。配电线路应设置短路、过载、剩余电流保护装置,配电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穿金属管敷设,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可燃构件上。金属保护管与配电箱以及金属盒必须与接地线做可靠的电气连通,配电箱(柜)及开关前应预留操作及安全检修空间,配电线路每年应请专业单位进行至少一次的安全检测,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确保线路及电器安全。

低压配电线路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应采用两级保护方案。变电所或总低压配电室出线回路应设置第一级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在各单体建筑的配电箱进线处设置第二级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4 结论

古镇由于历史遗留和时代发展的因素,其火灾隐患是双重的,古镇的火灾防治工作较一般场所更为艰巨困难。既不能过分强调历史风貌保护而忽视消防安全问题,也不能一味强调消防安全而大拆大建亵渎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更新不同于一般城市规划建设,也不同于单一文物建筑的保护,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理解和把握法规和技术规范的的实质, 结合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火安全策略,真正做到既能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又能消除火灾隐患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辉. 凤凰古镇古建筑群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及监管对策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1

[2] 郭营.浅析微山南阳古镇的消防安全管理及建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5

[3] 张宝珠. 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2

[4] 何友龙. 古村镇建筑消防保护对策——以铅山河口明清古街建筑為例[J]. 中华建设,2014.10

[5] 刘斌. 黄龙溪古镇的现状与消防工作对策[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5.1

作者简介:林伟,男,浙江消防总队宁波支队江东区大队助理工程师,主要消防监督检查和火灾调查等工作。

猜你喜欢
古镇
下司古镇
镇远古镇
古镇的月亮
古镇黄姚
镇远古镇
鸣鹤古镇游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