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临床对比观察

2015-10-21 18:14邓智华
延边医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自然分娩

邓智华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无痛分娩和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来我院行分娩的产妇8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44例为对照组,接受阴道自然分娩,观察组44例产妇则自愿接受采用无痛分娩。分析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观察组产妇宫缩时的疼痛程度更轻、且第一产程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第二和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窒息率等指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自然分娩,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更佳,能够促进第一产程活跃期,从而缩短第一产程,且不对新生儿Apgar等指标产生影响,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无痛分娩;自然分娩;剖宫产率;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

分娩是女性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分娩会产生极大的疼痛,诱发产妇的应激反应,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物质的水平上升【1】,导致宫缩抑制等不良现象,产妇的子宫血管发生急剧收缩,最终延长生产的时间,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对于母婴结局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上升以及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妇希望在保证母婴良好结局的前提下减少分娩造成的疼痛【2】,临床中寻找有效的分娩止痛方法与药物的工作从来没有停止。无痛分娩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索无痛分娩和自然分娩对疼痛程度、产程以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两者的结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来我院行分娩的产妇88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产妇仅为单胎头位生产。未发现明显的头盆不对称、无产科或内科合并症、无麻醉禁忌症,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产妇的年龄在21-36岁之间,平均为(26.72±4.38)岁,孕周在38-42周之间,平均孕(39.2±1.7)周;对照组产妇的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为(26.34±4.27)岁,孕周在38-41周之间,平均孕(38.8±1.6)周。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的引导分娩方法,没有采取任何镇痛处理;观察组产妇则应用无痛技术进行分娩,在产妇宫口开大至2cm以上,指导产妇采取头膝屈曲侧卧位,与产妇L3-4间隙采取硬膜外穿刺,穿刺完成之后由骶部开始进行置管,深度在3cm左右,置管完成后注射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2ml,进行基础麻醉之后根据产妇的体重注射5-8ml浓度为0.125%的罗哌卡因,依据产妇的实际痛觉对麻醉药物的用量进行调整【3】,直到产妇宫口全开之后停止,然后进行分娩。对两组产妇宫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产程、母婴结局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比。

疼痛的判定标准:无痛:产妇宫缩过程中的表情自如,询问后表示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轻度疼痛:宫缩过程中产妇相对安静,没有出现明显的痛苦表情,有轻微的腹胀与腰酸感觉;中度疼痛:产妇出汗、且表情较为痛苦,存在较为明显的腹痛感;重度疼痛:产妇的表情非常痛苦、大量出汗、恶心、喊叫、甚至发生呕吐,腹痛症状难以耐受。

1.3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中的数据与资料全部录入到SPSS18.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而计数资料则应用率(%)的形式表示,以卡方值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产妇的分娩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的宫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对比

在宫缩过程中,观察组中完全无痛的产妇有33例、仅为轻度疼痛的产妇6例、中度与重度疼痛产妇分别为5例和0例;对照组中,完全无痛产妇16例、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1例、重度疼痛8例,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的宫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

2.2两组产妇的产程对比

对比两组产妇的产程,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之间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产妇的产程对比

2.3两组产妇的的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对比

观察组44例产妇产后平均出血量为(221.5±39.6)ml,对照组产妇平均出血量为(218.6±40.3)ml,对比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9.16±0.25)分,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19±0.27)分;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84±1.21)天,对照组为(2.23±1.27)天;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率为4.55%,观察组中1例,占2.27%,对比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窒息率等指标,差异结果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分娩在大多数女性的生命中最为疼痛的体验,基于医学疼痛指数的判断,分娩产生的疼痛仅次于灼烧产生的疼痛【4】。尽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剧烈的疼痛会对母婴产生不良刺激,很可能影响到母婴结局、对于产妇而言,分娩过程中的剧痛会导致焦虑、恐惧等状况,诱发宫缩乏力,很大程度上延长产程。过度通气很可能增加耗氧量,进而造成酸中毒甚至是胎儿低氧血症。疼痛刺激肾上腺素以及儿茶酚胺的分泌,容易导致子宫动脉收缩性胎儿窘迫。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无痛分娩技术和药物的应用逐渐成熟,临床中许多学者认为无痛分娩必须具有确切的镇痛效果、安全快速等特点,同时还需要预防运动阻滞发生,不对产妇的宫缩与产程造成影响。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其主要特点是起效速度快,维持时间在4h作用,能够有效阻滞感觉神经,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5】。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小,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在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产妇给予罗哌卡因实施无痛分娩,产妇的疼痛程度显著改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缩短,同时不会对新生儿Apgar评分和窒息率产生影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常欣,汤杰端.自然分娩与无痛分娩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1):361.

[2] 黄立春.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临床对比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4,(17):83-84.

[3] 党红梅,冶省娟,孟巧绒等.我院自然分娩与无痛分娩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725-1726.

[4] 葛茂华,徐萌艳.导乐无痛分娩在临床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15-17.

[5] 李君麗.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临床对比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23-2924.

猜你喜欢
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自然分娩
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对专科医生基地学员培训的效果评价
藏西结合自然分娩模式初探
产前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的影响剖析
亚低温疗法在新生儿窒息早期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护理
气囊仿生助产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应用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和复苏抢救的体会
导乐分娩中应用分娩球160例的临床观察
窒息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缩宫素引产与欣普贝生引产的剖宫产率与产后出血率探析
孕期健康教育对瘢痕子宫分娩方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