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10-21 19:40刘慧荣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创新意识

刘慧荣

[摘要]创新能力是构成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二、创设情境,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三、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四、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五、组织课堂讨论要有艺术性。

[关键词]小學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教育理念 民主和谐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构成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争社会里保证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基本需要。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还表现为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追求卓越的心理倾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所以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重要标注。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气氛沉闷、教学模式陈旧、结构单一、学生回答问题假、大、空,说教苍白、生硬、不能拨动学生心弦等问题。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应充分认识到,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获取知识,而应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知识,不只是能解答某个问题而应是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因此,必须改变只注重继承不注重创新的传统教育模式,从知识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引导、启发、帮助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的心理动机。过去总以为创造发明只是少数杰出人物的行为,大量的事实表明,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进取心,以及对学科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以促使学生思想的不断发展。

二、创设情境,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起着决定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因而师生应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比如,课堂教学适当地穿插自由讨论、小组活动,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不必担心别人的看法、嘲笑。自由、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创造。当教师形成以启发为主的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就会感到自尊、自重、自信,很自然地发展了自己的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扮演黄盖的部下,再火攻曹营的路上, “部下”有意的向“黄盖”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学生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部下”问住,如此一来,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被点燃,他们争着回答问题,相互补充,从而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之处。

三、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有了解当今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教师,才能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研究问题。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说明了教师的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它表现在能清醒地看到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知识、新科技的层出不穷,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跟上现代科技的脉搏,并善于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另外,教师还必须学会运用现代化教育成果、教学手段。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最终被时代所淘汰,更谈不上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四、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创造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习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有创见。另外,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只要解答得合理,就要加以鼓励。

五、组织课堂讨论要有艺术性

首先设计的讨论要有探索性和可辨性。讨论题的设计既要针对教学目标,更要突出讨论的特点,应具有探索性和可辨性,使学生能各抒己见,品头论足,明辨是非,完善认知。只要这样的讨论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讨论的过程要有辩论性和启发性。讨论的高潮是辩论,辩论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它能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渠道的、广泛的信息交流。既能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又能收到明辨是非、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围绕讨论题,紧扣中心积极发言,并耐心疏导学生,步步深入下去,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总结要有明确性和余味性。学生发言一般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不够精确,甚至有些错误。因此,学生讨论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归纳,纠正片面、错误的认识。同时,教师总结评议应该趣味盎然,给学生留下遐想的余地。

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选择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选择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大力开展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积累经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

[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

(作者单位:辽阳市文圣区罗大台镇沙浒小学北联分校)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创新意识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