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内核意

2015-10-21 19:40王洁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二语习得学习

王洁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学习的内核意义。学习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由于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研究角度的多重性,使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们对学习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过。文章先从国内和国外有关学者对学习的理解和研究入手,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对学习的解释,然后对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个境界”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对二语习得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学习 教育心理学 三个境界 二语习得

引言

“学习”自古以来就跟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于学习的定义和本质,教育学中的每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都有其特定的界定角度。目前比较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教育学上对学习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这是把学习当作一种社会活动来考察的。而心理学对则注重考察学习的心理机制,它对学习的定义是,“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学习,关注的主要是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机能,而学习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对象的社会历史演变,学习活动所受到的各种社会激励或制约因素等,都被排除在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之外,而这些都是教育学角度研究学习所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韩进之,2003)。所以,本文就从教育心理学中“人”的角度分析学习的内核意义。

一、国内外对学习的定义和本质的探讨

(一)我国学者对学习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学与习总是分开讲的。《辞源》指出,“学”乃“仿效”也,通过观察、模仿、复制、内化来获得知识;“习”乃“复习”、“练习”也,是靠复习巩固来提升个体的能力,以便能够适应现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早把学与习联系起来的是孔子,《论语·学而》一文中有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学习一词的由来。《论语》又有词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习与练习、学习与情感、学习与思维的关系,显示了我国古代学习心理思想的丰富性。

总结我国古代儒家教育心理思想中的学习观点,“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方式: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学习解释为“从阅读、听讲、研究中获得知识或技能”。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人类的学习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吸收的内容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社会,也可以是某个个体。你如果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你就不会产生学习的行为。

(二)国外学者对学习的理解

自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出版后,教育心理學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国外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科勒、维果茨基等,就对人类的学习现象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曹洁,2007)。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进行观摩和研究,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活动的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动物与人类学习的部分规律,这些实验和结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学习的认识。

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行为主义的学习论把学习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桑代克就是这一方面的开拓者。桑代克指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他通过动物开门取食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的联结是经过尝试与错误而确立的。桑代克认为,“由于偶然机会,它(小猫)做出一系列导致动机满足的反应”,“错误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即为效果律(加涅,1999)。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认知主义学派的观点。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学习者的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主体的认知过程在复杂学习中起着主要作用。比如科勒运用多种问题情境研究了黑猩猩的“顿悟学习”,认为动物的学习过程是领会其情境的智慧活动,即动物在行动之前对于自己行动的结果己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发现了情境中的新的格式塔(即形成和发展人的内在认知结构、完形)。但是加涅(1999)认为,顿悟作为学习的一种形式,代表了某些容易识别的共同的学习现象,其中不乏人类的学习现象,但是不能成为人类通常从事的大量学习的一种模式。

建构主义学派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它关注的是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这种观点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

各派理论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但人类的学习现象十分复杂,不可能用一个或两个学习理论解释全部的学习现象。虽然如此,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仍然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教育心理学对学习的解释

教育心理学上对学习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定义是,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这个概念将学习看成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而且这种适应性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狭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即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二、学习的三种境界

在作者看来,对学习的内核意义的理解应该有学习过程的渗透。在此,引用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不朽之作《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的三种境界加以说明: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治学第一境界,一方面指的是做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无门的疑惑和彷徨,一方面也是说,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若把“伊”字理解为学习者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便可领会其意。这一境界讲的是求学者要有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精神,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第三境界,也就是苦苦磨练之后的“得”。作为一个做学问者,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

三、学习理论与二语习得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工具之一(程晓堂&岳颖,2011)。通过以上对学习的定义的描述,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所有的学习都是在“经验”和“练习”的基础上得来的。所以,语言学习,特别是第二语言学习更应该注重“练习”的作用。毕竟,熟能生巧。

此外,外语学习涉及到人的生理、智力和情感等因素,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因素了。情感是指人類行为的情绪和感受(王玉玲,梁春生&田莹君,2003)。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焦虑、自我形象、毅力、自信、移情、抑制等。从外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因此,认识和研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通过积极的情感介入,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当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时,就不再是被动的学习(闫传海&张梅娟,2002)。这样,学生才更有可能实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参考文献]

[1]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四版.

[2]曹洁.加涅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3]程晓堂,岳颖.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J].中国外语,2011(1):51-57.

[4]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2003.

[5]王玉玲,梁春生,田莹君.影响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2):57-58.

[6]闫传海,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J].外语界,2002(5):64-66.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云南昆明)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二语习得学习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