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耳聋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5-10-21 19:51廖继艳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理状态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廖继艳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护理干预对耳聋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0名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且平均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高压氧与常规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等措施。【结果】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治疗前组间心理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组间心理状态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心理状态的改善扭转状况好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2.0%,对照组显示总有效率为76.0%,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耳聋患者除药物与高压氧治疗以外适当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且能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耳聋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13-02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与环境带来的压力有增大趋势,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群极易出现倦怠及神经功能性紊乱,严重者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1]。作为倦怠及神经功能性紊乱的重要表现,目前耳聋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带给患者巨大不便及痛苦,还容易导致患者的孤僻、自卑心理,使其与人交往的意愿下降,最终影响耳聋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4年1月~11月收治的50例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且平均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高压氧与常规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观察組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等措施,最终观察组显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以下为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11月收治的50例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名,女性

20名,最小的16岁,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44.6岁,随机且平均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为单耳耳聋,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耳聋诊断判定标准。患者病程最长者持续(P>0.05),可进行组间临床效果的比较。

方法

对照组采用高压氧与常规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等措

施。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分别给患者静脉滴注低分子的右旋糖酐、三磷酸胞苷二钠及消旋山莨菪碱之类的血管扩张药物,再结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患者除了接受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上述治疗外,还增加有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改善生活习惯:耳聋患者应注重休息,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保证充分的睡眠,调整心理状态避免过分激动与兴奋,且不宜进入高噪声、干扰音强的环境中。2)增加心理疏导[2]:患者大多为突发性耳聋,听力骤然下降本人一时难以适应且社会环境对此也有一定的“排斥”,因此容易造成患者难以适应社会的心理反应,患者会出现自闭自卑、不愿与人沟通等现象,严重者可能学习、生活等习惯就此改变。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对患者有详细耐心的了解后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心理现状、适应新环境及角色的改变,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促其积极治疗提高疗效。3)调整饮食:耳聋患者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倡导低盐、低糖、低脂;平常多吃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及新鲜蔬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患者本人需戒烟、但可少量饮酒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机体新陈代谢。4)高压氧治疗护理干预:进入高压氧舱前教导患者关于该治疗法的相关知识,打消其恐惧排斥心理,并学会正确的调压鼓气法。治疗进行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若出现严重呕吐等不适反应的患者,可静注维生素或肌注灭吐灵缓解并应及时补液。

1.3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著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听力提高30分贝;一般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听力提高15到30分贝;无效:经治疗后患者听力无显著提高甚有恶化。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计数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选择

0.05为显著性水平,以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2.0%,对照组显示总有效率为76.0%,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人数)

组别 患者数 显著有效 一般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对照组 2525 1111 128 26 92.0%76.0%

注:※表示进行过组间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改善状况比较

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治疗前组间心理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组间心理状态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心理状态的改善扭转状况好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改善状况比较(人数)

组别 患者数 焦虑1※ 抑郁1※ 焦虑2※ 抑郁2※

观察组对照组 2525 2325 1113 1022 210

注:1、2分别表示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表示进行过组间比较,显示P1>0.05,P2<0.05。

3.讨论

突发性耳聋多为环境、社会因素导致患者压力过大造成的神经功能性紊乱,患者听力会在极短时间内降至最弱,为五官科常见疾病之一,但近些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逐渐得到重视。1/3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会在2周内逐步恢复听力,若超过1个月听力仍无恢复即可能发展为永久性耳聋。对于突发性耳聋,常采用综合治疗法[3]。本研究中,观察组除采用药物静滴及高压氧治疗外,还配合有改善生活习惯、心理疏导、调整饮食、高压氧治疗护理干预等措施,比起未加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由76.0%提高为92.0%,治疗效果显著提高(P<0.05),患者心理状态(焦虑、抑郁情绪)也明显改善。由此说明,对耳聋患者除药物与高压氧治疗外适当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且能提升临床疗效[4],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亮.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预后因素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13,13:1967-1969.

[2]赵玉芳,鲜红玉,邓华英.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情绪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27:130-131+146.

[3]卢敏,谈燕飞. 突发性耳聋循证护理的文献研究与护理方法初探[J]. 现代医院,2012,01:140-143.

[4]刘媚.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12,17:17+19.

猜你喜欢
心理状态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