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与小剂量激素联合治疗红斑狼疮颜面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10-21 19:51夏琳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

夏琳

【摘要】目的:探讨羟氯喹与小剂量激素联合应用对红斑狼疮颜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SLE患者48例,分为两组,甲组给予激素强的松片,乙组给予强的松片+硫酸羟氯喹片。结果:甲、乙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甲乙两组的SLEDA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乙组SLEDAI评分与甲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羟氯喹与激素联合用药可以提高SLE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激素的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是SLE患者临床治疗较为有效的选择方案。

【关键词】 羟氯喹,小剂量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37-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人体多个脏器,发病部位遍布全身各处,包括皮肤、颜面,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临床至今尚无方法根除SLE,激素是治疗SLE常用药物,然而,不良反应较多且重。近年来,研究发现[1],在激素的基础上合用羟氯喹,不但能够很好的控制SLE患者的病情,同时还可以减少激素的用量。基于此,笔者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风湿科就诊的采用激素及羟氯喹的SLE患者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风湿科就诊的采用激素及羟氯喹的SLE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SLE分类标准确诊[2],且近一个月未用过免疫抑制剂。采用随机对照法将上述48例患者分为甲组(激素组)和乙组(激素+羟氯喹组)。甲组24例,其中,男6例,女18例,年龄为16~46岁,平均(28.9±10.2)岁,病程为3~15年,平均為(7.91±1.7)年;乙组24例,男4例,女20例,年龄为15~43岁,平均(26.3±9.1)岁,病程为2~14年,平均为(7.12±1.3)年。甲乙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给予激素强的松片进行治疗,口服,30mg/次,1次/日,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至10m/次,1次/日。乙组先给予小剂量的激素强的松片,口服,10mg/次,1次/日;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用硫酸羟氯喹片,口服,0.2g/次,2次/日。上述两组患者均需观察2个月,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补钙和胃肠保护。

1.3疗效标准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⑴基本治愈:经治疗临床症状均基本恢复正常;⑵显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⑶有效:经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⑷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变化甚或加重。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SLEDAI评分判定疗效:若SLEDAI评分下降在1分以上,则说明临床治疗有效。另外,病情复发情况也列为疗效判断的一部分,若治疗开始15天后,患者的SLEDAI评分增加2分,则为认为疾病有复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甲组与乙组临床疗效对比 甲组总有效率为62.5%;乙组总有效率为91.6%。甲乙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χ2=5.78,P<0.05)。结果见表1。

表1 甲组与乙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n 基本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甲组 24 2(8.3) 5(20.8) 8(33.4) 9(37.5) 62.5乙组 24 5(20.8) 10(41.6) 7(29.2) 2(8.4) 91.6*注:与甲组相比,*P<0.05

2.2甲组与乙组SLEDAI评分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甲乙两组患者的SLEDA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乙组SLEDAI评分与甲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2。

表2 甲组与乙组SLEDAI评分对比( 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 24 9.01±2.09 5.64±0.98*乙组 24 8.99±2.13 4.35±0.93*▲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甲组相比,▲P<0.05

2.2 甲组与乙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甲组:12例发生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9例、占37.5%,尿路感染1例、占4.2%,皮肤感染1例、占4.2%,口腔感染1例、占4.2%。乙组:4例发生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3例、占12.5%,未出现皮肤及口腔感染。甲、乙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6.00,P<0.05)。另外,甲组患者失眠有6例、占25%,胃溃疡2例、占8.4%,体重增加2例、占8.4%,并发高血压2例、占8.4%,并发糖尿病2例、占8.4%;乙组患者失眠有2例、占8.4%,胃溃疡1例、占4.2%,体重增加2例、占8.4%,并发高血压1例、占4.2%,并发糖尿病1例、占4.2%。甲、乙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4.15,P<0.05)。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个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至今,该病无法根治,多数SLE患者需终身用药,若不进行积极治疗,则会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目前,激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SLE的基础药物,然而,长期大剂量服用激素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患者不易接受。临床实验证实,羟氯喹治疗轻度SLE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羟氯喹与小剂量激素联合应用对SLE患者进行救治,旨在探讨在其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总有效率为62.5%;乙组总有效率为91.6%。甲乙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χ2=5.78,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甲乙两组患者的SLEDA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乙组SLEDAI评分与甲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乙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甲组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提示,羟氯喹与激素联合用药临床效果优于单用激素的患者。

综上述,羟氯喹与激素联合用药可以提高SLE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激素的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是SLE患者临床治疗较为有效的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群苑,张科,劳敏曦,等.甲氨蝶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吉林医学,2014,35(13):2762-2764.

[2]王雪峰,但东梅,潘晓兰.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2013,11(3):1408-1409

猜你喜欢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继发血小板减少1例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