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提升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有效性探究

2015-10-21 19:51郭梅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成功率护理干预

郭梅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护理干预模式在提升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内就诊的小儿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A组提供常规护理,B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地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B组患者穿刺成功率(6.0%)高于A组(6.0%),家属的满意(92.9%)度也高于A组(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模式对于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临床显著,而且家属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静脉穿刺;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79-01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治疗以及病房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疗效显著,能够最快的控制患者的病情,与此同时,静脉输液也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1]。但是,该项操作具有侵袭性,容易使患儿产生恐惧的心理,常常会以哭、拒绝的方式来表示反抗,造成对静脉穿刺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多次穿刺,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引起纠纷。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优质护理服务随着医学模式越来越向人性化发展[2]。本文通过研究对我院儿科静脉输液患儿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和作用,来寻求最佳模式,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医院儿科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取的11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6例,分别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

分组(n=56) 女性[n(%)] 平均年龄(岁) 疾病类型[n(%)]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疾病 营养不良A组 22(39.0) 2.78+0.19 14(25.0) 23(41.1) 19(33.9)B组 24(42.8) 2.81+0.31 15(26.8) 24(42.8) 17(30.4)P >0.05 >0.05 >0.051.2护理方法

A组患者实施常规的静脉输液;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采取护理干预模式,具体的表现为:(1)输液环境:对于入院的患儿热情接待,主动安抚患儿给予亲切感,通过语言的交流,使患儿接受陌生的环境,与此同时,床单、窗帘采用色彩温馨的卡通图案,搁置经消毒的玩具,使得患儿进入注射室时,心情放松;(2)家属健康教育宣传:在输液时,多数家属因为不忍直视患儿穿刺时的疼痛,作为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的帮助家属消除这种心理,鼓励家属和工作人员配合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3)穿刺时的鼓励以及表扬:对于二次或者多次穿刺不成功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强烈的反抗,家属多会出现抱怨的情绪,此时医护人员需要耐心的沟通,鼓励患儿,像“勇敢、宝贝、坚强”等温馨的字眼,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应该保持好稳定的状态,不急不躁,在穿刺时,保证充分的注意力;(4)输液中密切关注:在穿刺成功后,指导家属密切关注患儿输液反应,避免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发现突发情况并协助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穿刺一次成功率、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家属的满意度。通过使用本院自行编制的满意调查表,以选择题为主,80分以上满意,60~80为一般, 60分以下为不满意,调查表由专职护士指导完成,确保真实性。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取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从表2看到, A组和B组在各项观察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别(P<0.05),B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而且各项不良反应也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n) 不良反应 一次穿刺成功率[n(%)] 输液外渗 出血 总不良反应A组(56) 8(14.2) 9(16.0) 17(30.2) 48(85.7)B组(56) 1(1.78) 2(3.50) 3(5.38) 52(92.9)X2 4.35 4.94 11.93 2.14P <0.05 <0.05 <0.05 <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B组均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

组别(n) 满意[n(%)] 一般[n(%)] 不满意[n(%)] 总有效率[n(%)]A组(56) 27(48.2) 17(30.3) 12(21.5) 44(78.5)B组(56) 38(67.8) 15(26.8) 3(5.4) 53(94.6)X2 4.44 0.18 6.24 6.24P <0.05 >0.05 <0.05 <0.053.讨论

现今时代,人们的健康观念在不断转变,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医护人员在不断探寻发展新的护理模式来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3]。对于儿科的患儿,实施护理工作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责,小儿一般多用静脉穿刺来接受治疗,该方式不仅疗效快,而且操作简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3]。但是由于患儿年纪较小,比较多动,而且血管较稀疏,在穿刺时存在较大的挑战,若多次失败,不仅患儿疼痛,家属也会出现不满的情绪,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出现不良症状的发生,常见的有出血、皮肤刮伤以及输液外渗等[4],因此,针对儿科护理工作也是临床上关注的重点,也是我院一直努力的方向。

本研究表明,实施护理干预后的患儿静脉一次穿刺率为(92.9%)高于常规的护理(85.7%),而且家属的满意度较高(94.6%)。本院为了促进护理的良好效果,还提出了以下保障措施:首先,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业务水平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其次,注重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时刻感受患兒的病情以及心理变化,为患儿提供贴心服务。另外,实行责任管理,将每位医护人员的责任分配到位,每个人都有具体的护理任务,并落实好责任负责人,除此之外,倡导细节服务,实行患者入院治疗的每个细节护理人员都能安排到位。在本次研究中,由于多方面因素,有个别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出血、输液外渗以及皮肤刮伤,经过我院积极地处理后,患儿均健康出院,而且家属比较满意。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干预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以及家属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护理干预模式在儿科的开展具有非常积极地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爱珍. 护理管理干预对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30): 4101-4102.

[2] 潘锦女. 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及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5): 115-116.

[3] 王冬梅. 护生心理干预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7(7): 104-105.

[4] 纪元英 . 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 实用医技杂志, 2011,18(3): 331-332.

猜你喜欢
成功率护理干预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延续性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戒烟成功率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坚持
2018年你的恋爱成功率是多少?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