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10-21 19:51熊建建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熊建建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中药面瘫灵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面瘫灵1号、2号汤治疗,两组均为15d一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面部表情体征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汤剂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法;面瘫灵汤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56-02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该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较为难治,临床表现主要有面部一侧肌肉瘫痪,导致眼睛闭合不全或眼睑下垂,不能正常邹眉、蹙额、鼓頣等表情,患侧露睛流泪,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健侧,严重者口角漏水,肢体麻木乏力。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西医多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不太满意。面瘫灵汤系经我们长期临床治疗的经验方,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面瘫灵汤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能够接受针灸治疗并坚持治疗者;年龄8岁~70岁。

1.2排除标准

中枢性面瘫患者,经检查存在小脑、脑干病变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面瘫;由于手术损伤引起的面瘫;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能配合针灸治疗或拒绝针灸治疗患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3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6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治疗方法,取穴、操作、疗程同观察组。

14.1针刺方法

急性期(1d~10d)取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牵正、翳风、合谷(健侧)上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浅刺。恢复期及后遗症期(10d以上)取穴:攒竹、阳白透角腰、四白、颧髎、地仓透颊车、牵正、翳风、足三里(患侧)、合谷(健侧)上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操作方法:针灸针0.30mm*40mm的毫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刺入留针30min,每口1次,15d一个疗程[1]。

1.4.2中药汤剂治疗方法

急性期(1d~10d):采用面瘫灵1号汤治疗。药物组成:银花20g,连翘10g,忍冬藤30g,鱼腥草30g,荆芥6g,防风6g,菊花10g,白附子6g,僵蚕10g,全蝎6g,当归10g,川芍10g,丹参20g,葛根20g,白芷10g。用法:水煎服,每口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采用面瘫灵2号汤治疗,药物组成: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6g,天麻15g,羌活6g,葛根15g,忍冬藤15g,菊花15g,丹参15g,当归10g,川芍10g,黄芪20g,茯苓15g,赤芍10g,白术15g,麦冬30g,天花粉30g,甘草6g。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1.5面部表情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参照1993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面部表情:自然(0分),基本自然(1分),不自然(2分),僵硬(3分)。眼裂闭合程度:眼裂能闭合完全(0分),眼裂能闭合但不完全(1分),眼裂能闭合一半(2分),眼裂闭合不全,露睛过半(3分)。鼻唇沟变浅程度:鼻唇沟对称(0分),鼻唇沟变浅程度轻,但不对称(1分),鼻唇沟变浅不对称(2分),鼻唇沟变浅明显(3分)。口角歪斜程度:口角无歪斜(0分),口角基本无歪斜(1分),口角略歪斜(2分),口角歪斜明显(3分)。额纹消失程度:皱额时额纹对称(0分),皱额时额纹不对称(1分),额纹变浅不对称(2分),额纹完全消失,不对称(3分)。

1.6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临床痊愈:面部表情体征积分减少≥95%;显效:面部表情体征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面部表情体征积分减少≥35%且≤70%;无效:面部表情体征积分减少<35%。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 40 17 16 6 1 97.50对照组 40 13 17 4 6 8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較,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也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多由于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气不畅,脉络阻滞,经筋失养,纵缓不收,因而发生口眼歪斜。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感受风寒之邪气[2]。《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气血亏虚为木,风寒邪气入络为标,无论痰火内郁生风或卧起而被风吹或暴怒伤肝风从内生,致使风痰中于三阳络脉而发病。故治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为主。面部主要为手足阳明经循行区,故针刺取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牵正、翳风以疏通阳明经气,合谷为阳明原穴配合攒竹、阳白为局部取穴,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耳后疼痛加翳风,功能祛风通络,足三里既可以疏通阳明经气,亦可益气健脾[3]。再者,面瘫灵汤系我们临证多年经验方:以牵正散加减化载,面瘫灵1号汤功善清热祛风,活血通络,适用于面瘫急性期以痰火内郁或肝火亢盛为主证者。面瘫灵2号汤功善益气通络,祛风活血,适用于面瘫康复期或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疲;正虚邪恋为主证者。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认为,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好且无毒副反应,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疗效稳定确切。

参考文献

[1]高树中.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9:47.

[2] 杜雅俊,贾希瑞.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0,26(9):35-36

[3] 吕士琦.多针浅刺法治疗面瘫78例[J].山西中医,2008,24(3):28.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药物的研究进展
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
85例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艾灸配合针刺治疗初次周围性面瘫35例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