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及溶血检验的项目及意义

2015-10-21 19:51张飞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贫血

张飞

【关键词】贫血;溶血检验;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5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0-02

病因的确诊对于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有着极其的重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中,贫血的原发病及贫血程度,需要临床检验实验室相关数据才能确诊[1]。

1网织红细胞计数(RC)

网织红细胞数值可反映骨髓造血系统的功能状态,亦可作为贫血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1.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⑴增高:①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时,主要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溶血性贫血患者显著增高。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增多,1周左右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效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增加先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③骨髓移植和白血病化疗后,网织红细胞增多是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 ⑵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增生低下性疾病。网织红细胞绝对数低于15×109/L是再障的诊断标准之一。

1.2 观察贫血疗效 网织红细胞是贫血患者随访观察的检验项目之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中,如果网织红细胞升高,提示骨髓增生功能良好,表明治疗有效;若网织红细胞不增高,则表明治疗无效。

1.3 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意义 ⑴RETL和RETH:可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初筛实验,如溶血性贫血时,Ret、RETL和RETH明显升高;肾性贫血患者,RETH增高,RETL降低,Ret不增高。⑵RMI:①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②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⑶RETM+RETH:RETM+RETH称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

2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

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脆性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红白病(HbC、HbD、HbE等)、低色素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阻塞性黄疸、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症等。

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

G-6-PD活性明显减低见于G-6-PD缺陷患者,杂合子或某些G-6-PD变异者G-6-PD活性轻中度降低。此试验可作为G-6-PD缺陷患者较特异的筛选试验。药物反应(如伯氨喹、磺胺吡啶、乙酰苯胺等)、蚕豆病及严重感染时,G-6-PD活性可有不同程度降低。

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RT)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明显降低主要见于G-6-PD缺乏患者。

5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活性

减低:主要见于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陷症患者;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某些继发性丙酮酸激酶缺陷患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也可不同程度的降低。

6酸溶血试验(AHT)

酸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明显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也可呈阳性。

7蔗糖溶血试验(SHT)

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且较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不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骨髓硬化时也可呈轻度阳性。

8抗人球蛋白试验(AGT)

直接试验阳性:見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间接试验阳性:见于Rh和ABO血型不合妊娠免疫性溶血。

9冷热溶血试验(CHT)

冷热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其D-L抗体效价可大于1:40。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偶尔可呈阳性反应,但抗体效价较低。

10冷凝集素试验(CAT)

增高:主要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效价可高达1:1000。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疟疾等,血清冷凝集素也可增高。

11血红蛋白A2(HbA2)

血红蛋白A2增高:见于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S病、β链异常的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巨幼细胞性贫血。HbA2 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

12血清铁(SI)

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期血清铁都较低。升高:主要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肝病及血色病。反复输血和接受铁剂治疗的患者常增高。

13血清铁蛋白(SF)

增高:见于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肝脏病变、心肌梗塞、急性感染、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引起贫血等。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失血等。孕妇、乳母和生长期婴幼儿常较低。

14转铁蛋白饱和度(TS)

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血色病早期,转铁蛋白饱和度大于70%是诊断的重要指标。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炎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15血清转铁蛋白(Tf)

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急性肝炎、口服避孕药、妊娠后期等。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炎症、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等。

16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

增高见于血管内溶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7血清叶酸(SFA,SF)

减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及肿瘤时,由于叶酸的需要量增加,血清叶酸水平也降低。

18血红蛋白电泳(HbEP)

HbA减少,Hb F明显增加,见于β-地中海贫血,Hb F可高达90%。HbA、HbA2、Hb F减少,见于α-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时Hb A2常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 A2常增加;出现异常血红蛋白区带具有相应的临床意义。

19结语

医院临床实验室检验数据,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对临床诊疗结果的影响,非常巨大。医院检验专业技术人员 , 因工作特性,实验室成为了与临床的隔断,以临床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检品和检验报告。以贫血诊断例,贫血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实验室检验结果是临床贫血定性、定量和定因的最重要依据。然而贫血实验室检验的项目非常多,各种检查项目合理的搭配,对于贫血的确诊,是必须的。然而,包围性检验项目的检查方式,从人性化角度考虑,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检验费支出,同时,对于贫血的正确诊断, 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王先民,王海霞.贫血的一般分类方法及临床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79-81.

[2]乐维娜.贫血检验与临床诊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246-247.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贫血
血常规检测结果对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价值观察
你对贫血知多少
血虚≠贫血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
血虚≠贫血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