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恶性肿瘤“建设性”的综合治疗模式

2015-10-21 19:51谢仁辉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建设性恶性肿瘤

谢仁辉

【摘要】 癌癥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面对肿瘤治疗技术的高速多元化发展, 作为肿瘤医师应该有针对性应用微创治疗手段清除肿瘤的同时,把患者机体功能的保护放在治疗方法选择的重要地位或首选因素,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理性化治疗原则,尽量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关键词】恶性肿瘤 建设性 多学科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31-02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而对我们肿瘤医师来说,每天都是“抗癌日”。癌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近三十年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癌症已成为人类头号死因。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癌症离每一个人越来越近。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谈癌色变”,但是我们从未畏惧。

(此表来自网络)

恶性肿瘤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的生理调节,它会破坏患者的组织、器官等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发热和严重脏器功能受损,最终致使患者死亡[1]。在人类征服癌症的历史上,传统外科手术、放疗、化疗无疑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治疗和探索性作用。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传统的外科、放疗,化疗仍然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坦率地讲,传统的“根治性治疗”概念是人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探索、理解过程中的一种不完全的、局限的认识。癌症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不可能通过手术一次性切除干净,或放疗、化疗几次就能完全控制的,有些病友有可能终身都得同癌症病魔作斗争。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种类多,其毒副反应不近相同,同时出现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影响治疗的进行[2]。因此传统的治疗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患者治疗方法选择上的一种过于乐观的暗示及误导,还是以机体生理功能或免疫功能的巨大破坏甚至丧失为代价。尽管“根治性治疗”反映了抗癌医师们一种善良的愿望和治疗肿瘤的决心、信心,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有悖于个性化、人性化、理性化的治疗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肿瘤治疗的进步。

在中医院工作久了,会发现很多癌症病友都是西医没择了,才想起原来我们还有中医药治疗手段,给人一种《突然想起你》的感觉。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哲学思想和治疗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生活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不论是气候的寒温季节的变更,时间的长短,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人体均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可影响人体的内环境,这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均有重大的关系。虽然恶性肿瘤病人,局部存在明显的癌灶,但是局部的癌灶可以侵犯器官组织,影响全身,而机体的全身情况又往往会影响癌灶的发展,可以说肿瘤病变的过程中局部的病变与机体全身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因此对肿瘤的治疗,不能单纯着眼于局部癌灶的处理,还应很好地考虑整体调治。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说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在预防中要特别重视癌前病变,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食管上皮重度增生,乙型肝炎,乳腺增生等。这些癌前症变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可能由癌前发展为癌,因此防治癌前病变,有助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方法。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结合其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辨证施治的方法。也是最早提出个体化治疗理念的: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另外“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肿瘤的形成过程是机体内部邪正斗争相互消长的过程,其临床大多由于机体的正气亏损,然后外邪乘虚侵入,致使机体气滞、血瘀、痰凝等一系列病理结果,人之正气具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同时具有抵御外部之能力。也就是说,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及机体内外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状态不佳或本身遗传基因存在缺陷时,外界的物理、化学、生理等各种致癌因子在人体内起作用,使正常细胞发生突变,导致肿瘤的形成,因此中医治癌应着眼于“养正除积”,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平衡阴阳,激发人体自身正气来达到目的。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史悠久,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积累。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不但提高了肿瘤的临床疗效,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了生活质量,而且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结合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并在预防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上发挥着卓越的贡献,中医药应该被提倡用于癌症的治疗始终。目前中医对肿瘤的证型尚未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影响中医临床规范及疗效评价[3]。

除了中医药特色,近30多年来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正推动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客观上已引发一种临床治疗思维模式的创新,推动着肿瘤的现代治疗模式的发展。伴随高新医学影像科技及导航技术的迅速开发,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的发展与进步,药物治疗、生物、基因技术的进展,以及人们的健康概念、卫生保健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医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创伤大的、对人体免疫功能损伤大的治疗方法将逐渐向微创和生物治疗方向发展,微创医学和生物医学已成为 21 世纪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热点。

在理念上,“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主体”,不断追求对病人及医务人员的最小创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历来是外科医生的最高理念。“微创”则是在当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医学崇高理念激励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富有人性化先进的手术方式。我们常说的“微创外科”,其本质是用“腔镜”做手术(或称为腔镜外科),相对于传统的开刀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技术特点,其本质与开刀手术的原理相同,但改变了传统的手术入路、分离步骤、结扎与缝合方式以及手术过程中的观察方式(由直接肉眼观察到经内镜观察)。但是,微创医学作为一种医疗理念,微创技术在内涵上包括了所有在直接影像(内境)或间接影像(超声、X-线、CT等)引导下所完成的各种诊断与治疗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腔镜技术,也包括其他具有微创技术特性的各种技术方法,比如介入放射学。而介入放射学为现代医学诊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如非血管放射介入学(穿刺活检;实体肿瘤的消融;引流技术;异物取除;腔道支架等)和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药物灌注;栓塞技术;成形支架;滤器技术等)。她于7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她以其在疾病诊疗方面拥有传统的内、外科学不具备的(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的联系应用简便易行等)独有特点,在现代医疗诊治领域迅速确立了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生物医学则是后起之秀,她是综合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学科,任务是运用生物学及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有关问题。生物医学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地,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提出、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系统生物医学。其中肿瘤生物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模式,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截止2014年,生物疗法涵盖了细胞因子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抗体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面对肿瘤治疗技术的高速多元化发展,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免疫状况、遗传及表观遗传特征和疾病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应用“微创”治疗手段清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少患者心理创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构建肿瘤建设性的治疗模式就是要把患者机体功能的保护放在治疗方法选择的重要地位或首选因素,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理性化治疗原则,尽量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参考文献

[1]文 献黄文娟 . 化疗病人消化系统症状的观察及饮食护理研究,2012, 20(2):487~488

[2]王玉,彭希琳,岳利群.PICC 置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海南医学,2012,4:152~154.

[3]宋军,陈可翼,尽早制定传统医学临床治疗指南[J]。中国中医结合杂志,2006,26(7):581-584.

猜你喜欢
建设性恶性肿瘤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建设性新闻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关系
言论
对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性思考
浅谈国家审计的广泛性与建设性
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护理分析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