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上睑肌短缩术与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10-21 19:51李琰王翔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李琰 王翔

【摘要】目的 研究提上睑肌短缩术与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65例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抽签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41眼)与对照组(30例,35眼),研究组采取提上睑肌短缩术治疗,对照组采取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痊愈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76%显著低于对照组37.14%,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提上睑肌短缩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效果优于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其不仅符合眼睑的生理功能,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提上睑肌短缩术;额肌筋膜瓣悬吊术;重度上睑下垂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45-01

重度上睑下垂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因上睑提肌功能异常或动眼神经功能不全所致,大多为双眼,小部分单眼。重度上睑下垂指睑裂高度<4cm,肌力4mm以下。以往主要采取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尽管具有一定疗效,但眼睑外形较差,发生臃肿、上睑迟滞几率高[1]。提上睑肌短缩术在近年得到较多应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故本次研究围绕以上两种方式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65例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纳入研究病例,共76眼,男41例,女24例;单眼50例,双眼13例;年龄11-30岁,平均(19.03±4.58)岁,均为先天性单纯性重度上睑下垂者,将以上患者抽签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术前检查患者上睑下垂程度,单侧患者根据对侧上睑皱襞弧度、高度用美蓝在患侧标记,健侧单睑根据重睑设计线设计上睑皱襞,双侧上睑下垂则设计切口。前期检查及设计完成后沿画切开皮肤,轻度分离,于切口下切除睑板前3-5mm眼轮匝肌,并做上睑缘中央牵引缝线,朝下方牵拉上睑。沿眼轮匝肌朝上钝性潜行分离,使睑板前提上睑肌腱膜、眶隔膜和其两者融合部,在眶隔膜融合线处及偏上2-3mm将眶隔膜水平剪开,用眼睑拉钩向上拉开隔后间隙内眶脂肪,下方是提上睑肌腱膜主体部分,腱膜朝上,于睑板上缘10mm左右可见提上睑肌表面中节制韧带,使用钝头蚊式钳由节制韧带朝上沿提上睑肌继续分离,至适合位置后在睑板上缘横向切断提上睑肌、Muller氏肌等,并且扩大分离至适当高度。向下牵引提上脸肌、Muller氏肌的肌肉镊子向下牵引,观察内外角作用牵制方向,后沿原提上睑肌两侧切口朝上将内角、外角、节制韧带剪断,观察肌肉活动度及弹性,完成提上睑肌游离后,以钢尺测得眶上缘处肌肉断端在钢尺上刻度,后朝下大力牵拉,以计算拉出长度,根据两者之差得出睑肌伸缩量。弹性15mm上行提上睑肌短缩治疗,将一组褥式缝线穿过预估缩短肌肉长度的中央,在睑板上中间浅层固定打活结,暂时中止操作,让患者平坐直视前方,对角膜和上睑缘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矫正满意后在两侧加缝一组褥式缝线,穿过睑板后打结,最后切除缝线下2-3mm多余的提上睑肌。

对照组:结合患者外眼情况设计切口,局麻后沿重睑线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剪除1-2mm皮肤一条及睑板前眼轮匝肌一条,使睑板暴露,于切口上缘眼轮匝肌下眶隔前朝上分离至眉下0.5cm处切开额肌纤维,在额肌和皮肤之间用眼科剪做锐性分离,在额肌和骨膜间钝性分离,分离后额肌筋膜瓣外侧剪0.5-1cm,内侧剪1-1.5cm,使额肌筋膜瓣无张力由眼轮匝肌下隧道朝下牵拉至睑板上缘,肌瓣褥式缝合在睑板1/3处,中间缝合1针观察高度,后内外各固定缝合1针,睑缘弧度自然,缝合皮肤切口形成重睑,在下睑处做Frost缝线,胶布固定头部并以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①痊愈:平视时上睑缘处于角膜上缘下1-2mm,单眼下垂患者与对侧正常眼基本平行,上睑缘护弧度自然、美观,睫毛方向正常,眼睛闭合不全≤2mm,闭合时下方角膜未暴露。欠矫:单眼患者上睑缘低于对侧1mm以内或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mm。过矫:上睑缘处于角膜上,>3mm的眼睑闭合不全,闭合时下角膜明显外露。②记录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痊愈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数(%)]

组别 眼数 痊愈 欠矫 过矫研究组 41 38(92.68) 3(7.32) 0(0.00)对照组 35 25(71.43) 7(20.00) 3(8.57)X2值 6.016 2.658 3.659P值 <0.05 >0.05 >0.05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76%显著低于对照组37.14%,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較[例数(%)]

组别 眼数 眼睑闭合不全 暴露性角膜炎 上睑迟滞 总发生率研究组 41 3(7.32) 0(0.00) 1(2.44) 4(9.76)对照组 35 5(14.29) 3(8.57) 5(14.29) 13(37.14)X2值 8.155P值 <0.053 讨论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额肌力量手术、增强提上脸肌力量手术来治疗上睑下垂,采取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可使上睑恢复正常高度,但术后上睑呈直线运动方向、局部组织解剖关系改变,眼窝深度变浅,眼睑可能出现内翻、外翻,难以达到满意的美学效果[2-3]。而提上睑肌短缩术是兼顾美容要求和生理功能的手术类型,但要求患者提上睑肌肌力在4mm以上,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矫正高度[4],而提上睑肌肌力在4mm以下的患者采取提上睑短缩术效果不佳。

提上睑肌短缩术可将使上睑到达正常高度,且术后弧度自然,无上睑迟滞,无兔眼,半年后可消失,其主要优势在于上睑肌使上睑向上、后方运动,且紧贴眼球,眼睑活动符合正常生理现象,因此外观较为美观[5]。提上睑肌短缩术治疗关键在于肌肉缩短量的测定。本次研究中术中将提上睑肌充分游离后大力向下牵拉提上睑肌,用钢尺零位测量拉出长度,后放松使其自然回缩,得出肌肉端在钢尺上的刻度,以此计算出肌弹性。而缩短量以往主要是根据上睑肌肌力大小进行计算,而目前认为肌力差患者除肌发育不良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因此不可作为提上睑肌短缩术的禁忌症。另外眼睑位置高度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提上睑肌切断位置及肌肉的测量方法、医师的操作技术等,对此本研究在手术完成后缝合,固定肌肉,同时再进行调整,根据眼睑位置高低确定肌肉缩短量。同时还应彻底剪开提上睑肌肉外角和剪断节制韧带,部分学者认为完全剪断后会出现提上睑肌塌陷,影响矫正效果[6],而本次研究未见相关不良事件发生,表示剪断节制韧带两侧后不会发生提上睑肌游离塌陷。

提上睑肌优势在于对眼睑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无影响,且术后上睑活动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睑缘弧度自然,美观性好,手术适用人群較广[7]。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低,表示其安全性较高,与葛志红[8]等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提上睑肌短缩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朴荣利,赵自然,张可佳等.提上睑肌短缩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21-924.

[2] 刘瑞华.眉区额肌瓣与提上睑肌重叠吻合矫治重度上睑下垂[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6):563-564.

[3] 唐建兵,李勤,程飚等.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式选择与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0,21(7):414-415.

[4] 郑金满,刘菲,杨群等.睑板上睑提肌联合切除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4,30(3):228-229.

[5] 胡洋红,胡杨柳,刘德伍等.提上睑肌缩短法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疗效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4(1):31-33.

[6] 祖冬梅,张壬嘉,曾忠玲等.部分睑板全层切除联合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正中重度上睑下垂[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6):917-918.

[7] 蔡薇,聂兰军,宋辉等.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睑板部分切除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2):1292-1294.

[8] 葛志红,侯严可.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0):1546-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