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介入术后两种止血方法效果观察及护理

2015-10-21 19:51张继磊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临床护理

张继磊

【摘要】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行介入术后使用两种不同方法压迫穿刺点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术患者30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150例。A组采用弹力绷带包扎止血,B组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止血,A组局部并发症多,肿胀(P<0.05)、指端麻木(P<0.01)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结论 动脉止血器法与常规弹力绷带止血法相比,操作快速简便,止血效果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术 止血方法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29-01

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该径路具有对患者损伤小、痛苦小、恢复快、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及不影响抗凝药物连续使用等优点[1-2]。术后桡动脉穿刺处止血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的进程,故选择一种操作简便、患者耐受良好且能达到满意的止血目的方法,已成为迫切的需求。本文比较了经桡动脉PCI术后两种压迫止血法的疗效,现将结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00例,男性166例,女性134例,年龄38-70岁。所有患者Allen试验均为阳性,手术前后常规使用波立维、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术中使用肝素并充分肝素化。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均由操作熟练的介入医师经桡动脉行介入术,术毕拔出鞘管按压穿刺点10分钟。之后30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150例。A组采用弹力绷带包扎止血,3小时后逐渐放松弹力绷带,6小时后完全放松。B组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沃克,杭州有山医疗公司生产)止血,操作者把加压胶垫中心对准桡动脉穿刺点上方,左手拇指用力按压压迫垫,右手调节腕带的松紧度使之固定,旋转压迫垫上方螺母,使压迫垫软胶压紧动脉穿刺点,并调节压迫垫深度,以不出现渗血同时摸到肢体远端桡动脉搏动为宜。3小时后逆时针放松旋钮一次,6小时后完全放松。

1.2.2 观察指标:在减压过程中和解除压迫后,观察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术后3h出血、皮下瘀血、肢体远端肿胀、指端麻木感、急性桡动脉闭塞等。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O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所有患者术后6h均成功止血。两组患者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详见表1。术后3h出血、皮下瘀血的比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发生肢体远端肿胀、麻木的比例A组明显高于B组,无患者发生桡动脉闭塞。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1 术前护理 术前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对手术有初步认识,使之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术前按手术要求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及其他相关准备。

3.2 术后护理

3.2.1 加强监护 回病房后即常规做心电图,注意患者胸闷胸痛情况。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和肢体温度,耐心倾听有无不适主诉,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准备好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监测体温的变化,记录压迫时间和开始放松时间及拆除时间,避免因压迫过紧导致局部皮肤的压疮、水疱等。

3.2.2 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护士需密切观察穿刺点的出血、血肿情况。术后15 min内密切观察,之后每30 min观察1 次。注意观察穿刺侧手掌有无苍白、青紫、疼痛、麻木及异样感觉,注意桡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手指皮温变化,观察穿刺加压处远端是否出现肿胀,对于肢体肿胀者予监测臂围的变化及两上肢臂圍的对比。

3.2.3 疼痛的护理 疼痛的评估采用口头量度数字法,让患者表达疼痛的感觉,评估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找出原因,如因压迫过度所致,保证局部无出血的条件下,放松弹力绷带或压迫器局部减压。嘱抬高上肢制动,予心理护理,必要时口服止痛药,例如散利痛等。

3.2.4术肢护理 止血过程中,患者的体位处于便于观察出血部位的状态,腕部暴露便于护士和患者自身的观察。嘱患者自然放松上肢,手掌腕部伸直,腕关节制动4-6h,不要紧握拳头,不做支撑运动,不做屈腕动作。术后48 h内禁止术肢测血压及输液等。

3.2.5 拆除压迫后护理 听诊局部有无血管杂音排除假性动脉瘤的可能,消毒后灭菌敷贴保护,24h后取下。

3.2.6 并发症的护理 桡动脉走行表浅,局部易于压迫止血,且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伴,不易发生与穿刺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3]。但由于有时术中反复穿刺、压迫时间短、抗凝治疗等原因,术后仍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①出血:21例患者术后3h发生出血,A组患者需拆下弹力绷带重新包扎,B组患者可调整加压压力,适当延长加压时间直至无活动性出血。②局部血肿和前臂皮下瘀血:3例患者穿刺上方出现血肿,予绷带加压包扎后血肿逐渐吸收。11例患者的瘀血经局部冷敷观察后,自行吸收。③肢体麻木:42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提示末梢循环不畅,在无皮肤穿刺点活动性渗血的前提下,局部减轻压力后症状自行消失。④止血器脱落:虽然止血器具有操作简洁、方便观察、任意调节压力的优点,但临床有1例患者止血器的粘扣因不慎牵拉而松脱,予再次固定以防脱落。⑤肿胀:两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肿胀。经减压、抬高手臂及拆除压迫装置后均得到改善。⑥水泡:4例患者因压迫时间过长出现局部水疱,无菌注射器抽吸水疱内液体后保持干燥,自行吸收愈合。

4 讨论

随着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技术发展,穿刺点止血措施逐日改进。本文比较了弹力绷带包扎止血和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效果,发现两组在止血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指端麻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上,B组明显低于A组。考虑是由于动脉止血器压迫范围小,穿刺侧尺动脉无明显受压,血流正常,能保障指端血供[4];而弹力绷带包扎范围大,易导致远端静脉回流不畅。此外动脉止血器因压迫垫由透明塑料组成,易早期观察到穿刺处有无渗血。且其操作简便,可以及时改变压迫力度和方向,而绷带包扎手法复杂,如有出血需重新包扎,故动脉压迫止血器能更减轻护理负担、节省护理资源。

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周波[5] 、朱中生[6] 、方玉强[7]等的结果相似,说明动脉压迫止血器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动脉穿刺止血设备。虽然其费用较弹力绷带包扎法偏高,但相对于介入诊断治疗总的花费而言,能为绝大部分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马超,徐艳,周春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伤口压迫时间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6—87

[2]杨鹏生,董少红,葛均波,等.心导管术拔鞘管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器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333-336

[3]吴素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4):425

[4]祝秋萍,于黎芳,吴蓓蓓.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并发症与舒适度的观察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2000—2001

[5]周波,张伟,颜玮如,等.桡动脉止血装置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J].华夏医学,2007,20:185—187

[6]朱中生,陈绍良,叶飞,等.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72—73

[7]方玉强,杨成明,王旭开,等. 常规加压法和桡动脉止血器法在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止血中的疗效观察[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3):180-182

猜你喜欢
临床护理
面部烧伤女性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健康教育路径在脊柱结核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亚低温疗法在新生儿窒息早期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护理
1例慢性肾脏病并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药疹的临床护理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