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015-10-21 19:51胡梅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心理素质

胡梅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87-02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使他们如何避免或消除针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诸多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正常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存在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体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两个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表现为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其表现程度不同,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而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2、心理素质欠缺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產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生理原因。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

二是环境因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形式,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学科当中。

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因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使大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成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学习,使得更充分发展个性,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空心病
低到尘埃里
心理咨询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