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在基层医院中诊断识别的经验浅谈

2015-10-21 19:51史大缓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基层医院治疗

史大缓

【摘要】目的:开阔基层医院急诊医生思路,加深对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争取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来26例确诊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及诱因、临床表现、确诊手段、治疗与预后。结果:打开思路,高度重视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不急于过早做出最终诊断,能够有效避免主动脉夹层的漏诊,有效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能够尽可能多的挽救患者生命。结论:在基层医院中,对于突发胸、腹痛急诊患者,在急性心梗、肺栓塞、急腹症等疾病排除或可能性较低情况下,需重点考虑主动脉夹层可能。

【关键词】基层医院;胸腹痛;主动脉夹层; 确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56-01

主動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系主动脉内的血液经内膜撕裂口流入囊样变性的中层,形成夹层血肿,随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是主动脉中层的解离过程。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血肿压迫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本病起病凶险,死亡率极高,如不及时诊治,约3%猝死,48小时内死亡率可高达50%。此类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特别不容易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腹症等胸腹部疼痛性疾病相鉴别,从而导致误诊。现将我科2000年至2014年12月接诊的26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探讨该病在基层医院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至2014年12月接诊的26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36-79岁,平均(53.6±16.4)岁。

1.2 方法

对于突发胸、腹痛急诊患者,详细询问发病诱因、持续时间、当地治疗情况、疼痛性质、部位,查床旁心电图、测量双侧上肢血压、心脏彩超、心肺CT、心肌酶学检查,有选择性的检查腹部CT、床旁心脏及主动脉彩超。收集26例病例急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发病前有体力劳动者12人,尤其重体力劳动1人,且全部患有高血压;无明显诱因、夜间休息发作6人;以胸疼剧烈为首发症状者18例,可耐受者4例;以胸、腹痛就诊4例,尤其典型的为一36岁男性患者,同时伴有单侧下肢疼痛、活动障碍;心电图明显改变3例,双侧上肢血压相差20mmHg以上者14例,无明显差异4例;吗啡镇痛效果差24例;采取普通彩超诊断6例,采取普通CT诊断12例,依据主动脉CTA确诊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2例,未规律服药及监测血压者18例,既往有冠心病者16例,既往有脑梗塞、糖尿病者10例;追踪1年,手术好转出院10例,保守治疗好转8例,死亡8例,其中1小时内到达急诊并经基础治疗,仍有3例在急诊科猝死。

3、讨论

3.1 病因 正常成人的主动脉壁耐受压力颇强,使壁内裂开需66.7kPa(500mmHg)以上。因此,造成夹层裂开的先决条件为动脉壁缺陷,尤其中层的缺陷。一般而言,在年长者以中层肌肉退行性变为主,年轻者则以弹性纤维的缺少为主。至于少数主动脉夹层无动脉内膜裂口者,则可能由于中层退行性变病灶内滋养血管的破裂引起壁内出血所致。合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有助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主动脉中层囊性变性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的先决条件,高血压并非引起囊性中层坏死的原因,但可促进其发展,在适当条件下,例如,体力劳动、外伤情况下,诱发主动脉内壁撕裂形成夹层。另外,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特纳(Turner)综合征、埃-当(Ehlers-Danlos)综合征等也有发生主动脉夹层的趋向。

3.2 临床症状 26例患者中22例首发症状为疼痛,疼痛部位以胸、腹部为主者,疼痛性质以撕裂样、剧痛为主,应用吗啡镇痛效果差,猝死3例,其中1例发生在等待CT结果回报确诊过程中。基层急诊科医生在接诊此类病人时需高度警惕此类疾病可能,积极排除,不可过早下结论。

3.3 检查手段 26例中12例行胸腹部普通CT检查,均有主动脉夹层表现;8例行主动脉CTA确诊;6例行心脏彩超检查,有主动脉夹层改变。动脉夹层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对于基层医院来讲,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可靠,重复性好,可床边进行,尤其对A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可靠,但受到操作医生技巧、手法等主观因素影响,需要结合CT检查。CT、MRI和主动脉造影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具有阳性和阴性的预测价值。

3.4 治疗与预后 26例AD患者内科药物治疗好转8例;手术治愈10例,死亡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确诊后应立即开展药物基础治疗,积极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降压药物,控制在足够维持诸如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量的低水平,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积极转到手术医院,不宜转院或不能手术者收住重症监护室进一步处理。但是夹层病理基础持续存在,随时再进一步分离,随时有破裂猝死等风险。

3.5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医院受制于医疗设备、辅助检查手段、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因素限制,对于此类疾病早期发现、及时转诊、早期治疗等更显尤为重要,同时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方面需要更加深入、及时,才能取得患方的理解、信任、配合,所以,急诊医生更需要开阔思路,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才能及时发现、有效处理。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52—355

[2]刘晓方,秦小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06,12(14):851-853.

[3]秦小奎,刘晓方.113例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报告及文献综合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6):527-529.

[4]任明.主动脉夹层56例临床分析.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3):214-216.

[5]Braunwald E,陈灏珠(主译).心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01.

猜你喜欢
主动脉夹层基层医院治疗
人文关怀配合心理疏导在基层医院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基层医院人才招聘的有效性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主动脉夹层”为何如此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