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例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分析

2015-10-21 19:51王海涛张翠华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麻醉效果硬膜外麻醉

王海涛 张翠华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适宜穿刺深度,提高麻醉效果。方法:将372例硬膜外麻醉手术分为两组,对照组187例常規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试验组185例常规麻醉操作,穿刺针进入硬外腔后,再进入2~4mm置麻醉导管。结果:试验组麻醉满意率达82.2%,对照组仅为46.5%。结论:硬膜外麻醉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深度直接影响麻醉效果,适当加深可提高麻醉满意率。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穿刺针深度;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06-01

硬膜外麻醉是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的简称,即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麻醉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主要践行杜爱侠[1]老师硬膜外麻醉有效方法,探讨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硬膜外麻醉手术372例,其中:腹部手术280例,包括胆囊切除术95例、阑尾切除术92例、子宫切除术93例,下肢手术92例,均为骨科手术;性别:男200例,女172例;年龄18~67岁,体重48~72kg,ASAⅠ~Ⅱ级。所有病例筛选均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7例,试验组185例。

1.2 方法:两组术前常规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对照组187例,选择适宜麻醉穿刺点,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试验组185例,常规麻醉操作,当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时,将麻醉针继续进入2~4mm,再置麻醉导管。两组负压实验均用悬滴法。

病例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4cm,平卧后先以导管注入2%利多因3~5ml,5分钟后出现麻醉平面,无不良反应,分次注入1.5%~2%利多卡因6~8ml,观察麻醉效果。效果判定分麻醉效果良好、阻滞不全(内脏迷走神经阻滞不佳,病人有明显的牵拉反应,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均需应用麻醉辅助药者)、重新穿刺和改全麻四项,以麻醉满意率作比较。

2 结 果

3 讨 论

硬膜外间隙是一个潜在腔隙,其内充满脂肪、血管及淋巴管。硬膜外麻醉效果受诸多因素如:药物容量和注射速度、导管的位置和方向、局部解剖和病人自身(婴幼儿、老年人)情况影响,以导管位置最为重要。对照组穿刺针刚好进入硬外腔,由于硬外腔的特殊结构,影响局麻药在硬膜外腔的扩散,药物被局部组织吸收,出现斑块状麻醉,也可能导管沿硬外腔侧壁进入,被许多隔膜或脂肪颗粒阻碍而偏向一侧椎间孔,出现麻醉平面的左右分布不均衡,导致单侧麻醉,最终影响麻醉效果。也有可能穿刺针斜面一半在硬膜外腔,仍有一半在黄韧带内,从而引起阻滞效果欠佳。腰段穿刺术更为明显,一是腰段硬膜腔隙大,导管容易偏离,造成阻滞不全;二是腰段脊神经粗大,麻药不容易完全阻滞。有资料显示,腰段硬膜外麻醉33%出现阻滞不全[2]。试验组的操作方法是穿刺针进入硬外腔后再进入2~4mm,并保证置管能够在硬膜外腔。根据硬膜外腔的解剖关系,在中胸段硬外腔约3~5mm、到第2、第3腰椎平面最宽,在成人约为6mm[3]。所以穿刺针进入硬外腔后不会进入蛛网膜下腔,基本能确定硬外导管置入后在硬外腔中间位置,且硬外腔中部结构组织较疏松,注药后局麻药的弥散均匀,阻滞相对完全。因此麻醉效果确切,镇痛良好,肌松满意,几乎无内脏牵拉反应,术中多数不需要应用麻醉辅助药物,效果满意。

由此可见,硬外腔穿刺针进入硬外腔的深度直接影响麻醉效果。但是必须正确判断是否到达硬外腔,经确认后再严密、审慎进针进入2~4mm,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爱侠.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4):83-84.

[2] 邓新波,杨家驹,许太武.硬膜外强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的关系[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7):83-86.

[3] 张励才.麻醉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12-219.

猜你喜欢
麻醉效果硬膜外麻醉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在高血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探讨
无痛胃镜检查中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研究
局部浸润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比较
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硬膜外麻醉效果研究
七氟烷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在烧伤休克期的麻醉作用探讨
舒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苏醒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