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海洋文学的传统特征及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2015-10-27 21:38滕新贤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叙事性文学作品海洋

滕新贤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中英海洋文学的传统特征及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滕新贤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中英两国海洋文学是东西方海洋文学的典范。受地理环境、哲学观念及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学以遥望、想象的方式来描绘海洋,其成就以抒情类作品为主,遵循天人合一,强调以和为贵;而英国海洋文学则从一开始就以积极投入的姿态来反映生活,其成就以厚重的叙事性作品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竞争。然而随着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英国海洋文学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海洋文学则出现了二元对立思维。

关键词:海洋文学创作视角作品体裁关注主题逆向转换

中、英两国海洋文学堪称东西方海洋文学的代表。但是受地理环境、哲学观念、时代变迁等方面的影响,中、英海洋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

一、中英传统海洋文学的创作差异

(一)中英两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文学的创作视角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内陆面积辽阔,土地丰饶。人们只要忠实于自己的土地勤于耕作,就能得到几乎所有生活所需的物品,人们很难有兴趣把目光转向东南未知的辽阔海洋。即使在沿海省份,由于肥沃的耕地很好地满足了生活需求,而海上劳作的收获却难以得到保障,因而海洋对这些地区的先民来说,其重要程度也远远无法与陆地相比。海洋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人们心中更多是在平静安稳的陆地生活中满足猎奇心理的目标,而非生存需求的目标。从先秦的《山海经》,到明代的《镜花缘》《三言二拍》,再到清代的《海外奇闻录》,海洋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蕴藏奇珍异宝却又危险重重、随时可为人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奇幻异域。尽管拥有着世界领先的航海技术,有过横渡大洋的创举,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却始终以一种遥望、想象的方式来描绘海洋。

英国则不同。虽然其畜牧业较为发达,但英伦三岛的出产远远满足不了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人们必须通过海运来与外界互通商贸或通过开拓疆土来获得更广泛的生活资料。因而,英国的海洋文学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积极投入的姿态来反映生活的。海洋世界在他们看来是另一个可以满足生存需要的、蕴含无数宝藏的所在。因而在英国的早中期海洋文学作品中对于海上生活的描述多是围绕主人公战胜恶劣环境、夺得金银财宝展开。从鲁滨孙到辛格顿船长,再到吉姆·霍金斯,这些海洋小说中的英雄们无一不把从海外擭取横财当做一种荣耀。而这财富的取得是正义还是非正义,似乎不被人们所思考和关注。

(二)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学传统影响了海洋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自《诗经》时代起就奠定了以抒情文学为正统的文学传统。尽管后世曾有过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学成就远超诗词等抒情性文学成就的时代,然而抒情文学始终被正统文人们视为正宗,叙事性文学即使风靡一时也仍被鄙视为下里巴人。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海洋文学作品也以抒情类为主。尽管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自《山海经》时代的叙事型作品中就已经形成了大部分的典型叙事模式,却始终未出现过英国海洋文学中那种厚重、壮阔的叙事作品。翻开中国海洋文学的篇章,诸如观海、望海、咏海之类的优秀诗篇不胜枚举,而航海故事、海外游记之类的叙事性作品却寥寥无几。

英国海洋文学则是继承了《荷马史诗》以来的叙事传统。即使是早期一些富有抒情色彩的海洋文学作品,也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而中期、后期的海洋文学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金银岛》《吉姆爷》《黑暗之心》等,更堪称叙事性文学的典范。

正因如此,许多惯于以西方叙事学理论来进行评判的文学批评家们对于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海洋文学成就持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达方式与文学成就的高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以西方文学为标杆来衡量东方文学作品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中国古代及近代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海洋文学成就斐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自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了中心话语权,这些优秀的抒情性海洋文学作品没有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而强烈的关注。

(三)中英两国不同的哲学传统使得两国传统海洋文学的主题迥然有别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所谓“天”就是大自然,而“人”则是指整个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受此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家们习惯将海洋视为自我观照的参照物,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山水文化特征,海洋成为他们寄寓胸襟抱负的对象。曹操

的《观沧海》即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例。此外,中国的儒家哲学非常重视“以和为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叙事性海洋文学作品中,除《张生煮海》等极少数作品反映人与大海的较量之外,其他作品都围绕陆上人与海上人的友好交往展开,如《太平御览》中鲛人以满盘珍珠回报寄居处的主人,《柳毅传》中龙女以身相许报答解救之恩等。英国的哲学传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际竞争,其海洋作品大多体现出征服自然、战胜敌手的主题特征。如,鲁滨孙的顽强生存代表了他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胜利,而吉姆与海盗们斗智斗勇终于寻获宝藏则充分体现了对个人才智的肯定。

二、中英现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趋向

(一)海洋文学的主题出现东西方传统逆向转换现象

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中英现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东西逆向转换”趋势。自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技术已经为西方在世界各个领域都赢得了霸权地位,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这一现状。“西风东渐”对于中国的各个领域来说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英国海洋文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海洋文学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开启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叙事时代,确立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人与自然的搏斗代替了传统海洋文学中人与大海的和谐相处。然而这些作品由于自身艺术成就及时代需求等方面的原因都没有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

自上世纪末起,包括康拉德等英国海洋作家们在内的欧美海洋文学作家们就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而当代生态学意识的普及更加深了作家们的这种反思。他们逐渐认识到万物生存的统一化,也认识到并非只有人类能作用于大自然,大自然也同样能作用于人类;人们应合理地利用大自然,敬重自然中的生命形式。因而,英国海洋文学中不仅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大量抒情类作品,且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叙事性作品中也开始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由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专注发掘人类精神

文学的核心问题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发现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入20世纪以来,英国海洋作家们大多将笔触从展示人的生存困境、人与自然的搏斗中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思索人性的发展问题。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即是其中最典型的作品之一。一群天真孩童被困荒岛,最初和睦相处,却终因恶的本性膨胀而互相残杀。在这一故事框架中,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反映了对于人性的深入思考。

尽管中国海洋文学自现代以来具有明显的模仿西方近代海洋文学的痕迹,至今未能摆脱跟在英美等国家近代海洋文学后亦步亦趋的尴尬局面。但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特征的日趋明显及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文化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中国作家们必将重新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国的海洋文学也必将再一次发生重要转型,将本民族传统的海洋观念与当代海洋意识相结合,从具体的物象中超越出来,对人类精神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挖掘,进而迎来新的腾飞。称的使用,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思想和蕴含的哲学观点。

同样,卞之琳自译的20首诗无论在小节的安排和句间的格式上也在结构上匠心独运。对于一般的翻译家而言,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这需要对原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而卞之琳,作为自译者,有着天然的优势。以《第一盏灯》为例。在英译版中,没有沿用原诗中的押韵结构,而是在诗的前三行安排了都以“b”开头的单词:“birds”,“beasts”和“blessed”。这样的安排无疑同样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一行以不同的词为首,让读者意识到这是对前面的总结。“blessed”的使用是具有开创性的,也是比较贴近英文的表达。原文的“有福了”出现在句末,英译版的放在了句首。很显然,他在自译过程中的独特处理很好地保留了原诗表达的思想和哲学意义。

三、总结

卞之琳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翻译家,一生作品无数。本文仅以其20首自译诗歌为出发点,从节奏、韵律和结构三个方面初探了部分原诗和英译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那么存在于自译行为背后的策略和具体意义又是什么呢?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进行探究,进而对当代汉语诗歌的译介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叙事性文学作品海洋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