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市场规律理性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

2015-11-05 02:53刘汉元
经济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企业

刘汉元

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GDP总额首次突破了60万亿元,以美元计算则首次突破了10万亿美元大关。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同时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背后,我国GDP增速也滑落到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中国经济运行呈现下行态势。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 46万亿元,比2013年减少8,598亿元。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从原来10%、9%、8%逐渐下行,宏观层面上亦面临着很大的紧缩压力,2014年全国CPI同比上涨2.0%,远低于政府设定的3.5%目标;2014年PP[负增长1.9%,连续34个月同比下降。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步入由原先简单的注重“量”的时代,向以“质”为核心的全面提升和转型期。但在此过程中,经济“新常态”也给我们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敲响了警钟,并随着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受到来自宏观政策调整、经营成本提升和自身管理不足的多重挤压,各地经济发展相继出现重大困难,很多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这些不是个别地方、个别企业的个别现象,而是带有群体和普遍性的问题。

2014年以来,山西某钢铁企业已处于全面停产边缘,实际负债达100亿元以上;浙江、四川、新疆、河南等地近半数担保公司处于歇业或倒闭状态,广东30多家中大型担保公司因不堪重负而退出融资性担保市场。2014年以来被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破产清算、企业主“跑路”等较大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企业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既涉及房地产、钢铁、矿产、金融、服装等传统行业,也包括电商、传媒、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从企业规模看,既有几十上百人的中小企业,也有年产值上百亿、几百亿的民营集团和特大型央企;从行业分布看,既有如钢铁行业这类重灾区,也涵盖金融、农牧、房地产等众多行业。类似情况,从东部发达省份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破产潮、倒闭潮、“跑路”潮已愈演愈烈,不少企业处于风雨飘摇、四面楚歌之中,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冲击地方经济发展,威胁社会稳定,,企业压力增大后,各种三角债、往来债务等出现非常大的压力,企业的盈利水平不断降低,财务费用不断上升。

在环境不可持续、资源不可持续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采取控制流动性、降低CPI、减慢速度等措施以实现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但当经济真正减慢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很多方面都已深刻感觉到了减慢带来的压力和弊端。当然,这也要求并促使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方方面面去思考和理解,在宏观调控角度和经济转型的“新常态”过程中,因经济减速所带来的诸多负面效果和影响。对企业而言,则应更多思考怎样控制这种发展的动力、节奏和热情,真正在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将企业的发展与新的宏观调控的需求、经济发展的时期相匹配。为此,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政府和社会共同思考:

第一,果断增加流动性。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水平,宏观经济政策适当放松,应该是我们今天中国经济无论是原来的“常态”还是当前的“新常态”,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客观需要。在宏观经济已处下行阶段之时,如再进一步紧缩银根,相互作用将产生更为持久、破坏性更大的“综合刹车效应”,让经济下行的压力更大、冲击力更强、问题更为凸显,甚至可能导致我国经济整体失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决不能为了规避明天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而让今天提前爆发金融危机;也不能为了解决明天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让今天的经济一蹶不振。资金如同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在GDP增速低于10%的时候,实体经济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可能超过10%,应当充分理解企业此时的客观需求并放松银根,有效增加M1、M2的供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资金的客观需求要有足够的认识,充分释放整个社会一直以来积累的实际资金需求,从而站在整个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让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经营发展的正常资金来源。

第二,保持企业微观理性。企业的强比简单的大更重要,企业的安全比简单的速度更重要,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比简单的虚胖更重要。所以,站在大多数企业的角度讲,如何放慢节奏,以积极而又平和的心态控制风险,控制投资的冲动,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运行效率,真正在经济发展的调整时期、新常态的时期能够生存下来、活下去,这是值得企业方面共同思考的重要话题。知道方向、知道理想、知道未来的目标,但更要评估今天的环境、资源和有哪些限制性的因素,尤其是必须考虑企业家和社会的生态圈,以及生态链上彼此之间的共赢、共生、共存关系。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家个体,必须要有系统思维的角度和观念。现在好多人都认为自己走快一点,就把别人的饭碗给抢了,甚至走别人的路,最后可让别人无路可走。但事实是,一定会有人走在你前面,也会让你无路可走。扬其长,避其短,有差异化地参与社会竞争和发展,形成良性的社会共生的生态和商业环境,这是很简单的逻辑和道理。也只有这样,未来我们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时期,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三,保持社会认识理性。我们关注到,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舆论可能都在淡化GDP,地方政府不太重视GDP增长,有的下调GDP增长预期,有的干脆取消GDP指标。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唯GDP不行,但没有GDP万万不行。我国经济新常态之下,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宏观政策及社会认识都需要保持高度理性,在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顾新常态的客观规律,盲目追求高增长,继续用老办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另一种则是以新常态为借口,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任由经济增长下滑而无所作为,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GDP仍是考核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保持其增速在较高的合适水平,对我国抓住国际发展机遇,有效提供就业岗位,保障税收来源,确保经济运行在稳健发展的轨道之上始终是我们方方面面的客观需要。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企业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智珠二则
2018上海企业100强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