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

2015-11-15 02:55李林林
山海经 2015年19期
关键词:古义荆轲词义

李林林

文言文早在商周已然出现。到了西汉,记载儒家经典的文言文更是成了万古楷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因此,自唐宋以来,白话书面语逐渐兴起,可是直至“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才慢慢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了通用的书面语。

随着白话文的盛行以及汉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文言文和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都沉淀在篇篇文言文中。要想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学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学会阅读文言文作品。是以在中学的教科书中都会有文言文篇目的安排。可是老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感觉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无法提起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教授文言文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上下求索。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谈起文言文,学生大多是愁眉苦脸,叫苦连天。以传统模式串讲师生共累且收效甚微,势必让学生感觉更加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泯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就显得尤其重要。

“影片”导入法:许多古文已被搬上荧屏,教师截取情节进行播放,既能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对文章有初步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可播放同名电影廷刺秦王的情节;《鸿门宴》可播放同名电影的宴会片段。《孔雀东南飞》可由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法: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一作者、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的相关作品带来的心理上的亲切感轻松导入新课,消除学生心理上的为难情绪。如《赤壁赋》由《核舟记》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引入;由同是《战国策》篇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入《荆轲刺秦王》,由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导入《归去来兮辞》。

二、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怎么培养语感?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可见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诵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句读,在此基础上读得流畅;其次要读懂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内容;最后弄清楚文章的细微之处。叶圣陶说:“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行人辞令。这类文章不诵读是没有办法体会它的语言艺术的。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对秦伯的劝说分五步:郑知将亡,消秦戒心;亡郑利晋,挑拨秦晋;舍郑利秦,诱秦动心;援古为例,激秦恨心;阙秦利晋,劝秦谨慎。简单的五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充分体现了烛之武的心机之深,谋略之高。在诵读过程中,若是不注重细微之处,是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所在。

三、善于发现“言”的变与不变

“言”是“文”的载体,想要深入了解文章的精髓,首先要攻克“言”,让学生发现“变”与“不变”。汉语言发展至今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变”的一面。但是语言并不是已经面目全非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又有“不变”的一面。

语音上的“变”主要是通假字,但是古文中许多通假字是固定的,这是“不变”的一面。“反”表“返回”义时通“返”;“厌”表“满足”义时通“餍”;“阙”表“缺少”义时通“缺”。

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词义的扩大如“哭”古义“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曰嚎”。今义则包含“泣”和“嚎”;词义的缩小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为”妻子”;词义的转移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夫人”古义是“那个人”,今义是“妻子”;“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等。这些都是词义变化的一面,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不变的一面,就是这些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的意义较为固定。对于哪些发展至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词语,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那么如何去积累这些词语的意义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对比记忆”法:如“既”和“即”。甲骨文中“既”和“即”的字形分别是,,两者左侧是盛食物的器皿,右侧是人,构字成分相同,但是表示的意义恰恰相反,前者是一人吃完饭离开,有“完了”的意思;后者是一个人靠近食物正在吃,有“靠近”的意思。

“追根溯源”法:如 双手恭敬地手持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是捧的本字。

“联想记忆”法:如“许”,由《烛之武退秦师》中“答应”义,想到初中学习的“杂然相许”中“赞同”义,“潭中鱼可百许头”中“表约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中“表处所”。

语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语法发展至今句子的构成成分、词性都没有过多变化,基本保持一致。那么想要让学生快速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就必须让学生先要掌握现代汉语的句子构成成分并且能够分清各种词类的特点。

四、“文”与“言”并驾齐驱

传统教学,教师总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讲,课堂沉闷、乏味,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文言文是僵化的,没有活力的。当人们认识到了“文”的重要性时,又过分强调“文”而忽略了“言”的学习,从而让学生连最基本的阅读都难以进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只注重文化的传承而忽略“言”的学习,同样也不能因为“言”的学习,而忽略了“文”的探究,一定要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篇幅短小且字词知识不多的文言文,这类文章可以在讲解“文”的过程中照顾“言”。对于《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篇幅长、词语知识繁多的文言文,“文”和“言”的关系处理起来就复杂一些。对于此类文章不如“大而化小”。如《荆轲刺秦王》可以按事件的发展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行刺缘由、行刺准备、廷刺秦王、荆轲被斩。然后以部分为单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一节课就不会只是和“文”或“言”奋斗,穿插进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古义荆轲词义
冬之光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论语〉十二章》
文言实词小课堂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
荆轲刺秦王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大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