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和预报结合在技术层面问题的讨论

2015-11-15 06:46蒋长胜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余震震级层面

地震监测和预报结合在技术层面问题的讨论

编者按 蒋长胜研究员2015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现从事地震监测预报管理工作。

广泛被大家提及的“地震监测和预报结合”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可能的背景是,随着近年来中国地震观测网络的飞跃式发展,大量地震观测数据产出与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相对不充分,以及地震预测工作未向地震观测网络建设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等有关。然而这一“问题”可能是一种表象,事实上,即使在地震台站和各类地震前兆测项建设数量与密度上,当前的快速发展仍无法满足服务防震减灾总体目标的需求;另一方面,地震预测对监测体系发展的指导意见受到当前研究水平局限,而“面向地震预测的监测系统设计”等国际前沿概念也是中国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近年着力推进的重要议题。由此可见,上述问题可能需要分层次解决。

抛开顶层设计、战略发展层面,从研究个体或较小单元的角度,对“地震监测和预报结合”仍可有所作为。以便于操作的技术层面为例,将存在的问题细化到“细枝末节”,即可找到一些线索,例如监测的“诉求”,包括需要知道余震区监测需要达到的定量化监测水平是多少才能满足余震预测需要,对年度重点地震危险区需要达到何种监测能力、观测的重点部位在哪里,现有地震监测网络布局应该如何调整,等等。预测的“诉求”包括,使用的观测数据质量如何,观测误差和其他不确定度如何,监测系统的连续和稳定情况如何以及可能对地震预测结果的影响,等等。

环顾当前国际研究工作,这些“细枝末节”问题,可以从技术角度找到一些解决方案。例如,由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2006年发起的全球“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CSEP)计划,采用的包括对地震发生数(N-test)、地震震级(M-test)、地震发生地点(S-test)等专用预测效能评估技术,可以实现对“截止震级”(Mc)等影响预测效果因素的定量评价,从而可以指导包括余震区应急流动观测究竟应该确保达到何种震级等问题。此外,国际上近年发展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robability-based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PMC)方法,即可以实现对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的实时和定量监控,这对评价观测数据质量、确保预测工作的数据基础非常关键。由此,利用技术,从定量、可检验的角度,监测和预测的“对话”将变得更具建设性。

列举部分实例,片面讨论了“地震监测和预报结合”问题,具体的研究和讨论,需要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共同面对、合力解决。《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为大家提供了展示平台,愿与各位共同努力,展示科研成果,推动期刊发展。

蒋长胜

2015年10月

猜你喜欢
余震震级层面
多种震级及其巧妙之处*
“超长待机”的余震
基于累积绝对位移值的震级估算方法
地震后各国发布的震级可能不一样?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大同台的应用与评估
生死之间的灵魂救赎——《余震》和《云中记》的伦理问题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