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移动文化馆”
——数字化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形式探究

2015-11-16 04:58冯振国
剧影月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客户端文化馆

■冯振国

“掌上移动文化馆”
——数字化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形式探究

■冯振国

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群众文娱场所、为群众传播文化艺术知识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文化知识在群众中的传播力。如今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更需要文化馆全面适应数字化生活,将文化工作通过“数字化传播”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掌上移动文化馆”。

一、用新手段传播民间文艺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方向

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开展好群众文化工作,首先要了解群众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群众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狭义上则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具体而言,群众文化是以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大众传媒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文化现象。它是广大群众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彻底解放的体现。

民间文艺是群众文化的源头,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早期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传播方式多为街头巷尾的叫卖,传承方式多为深街小巷内的手口相传。其结果是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艺的忽视,造成民间文艺的“断层”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间文艺涵盖的内容逐步广泛起来,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民间文艺成为大众愿望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体现着民族情感和理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可以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活动内容,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也最为群众所欢迎。

群众文化是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载体。所以,文化馆作为为群众传播文化艺术知识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必须主动担负起传承和发扬民间文艺的责任。如何更好地传播民间文艺,杜绝民间文艺的“断层”现象,做好传统文化的“传”“帮”“带”?掌握数字化时代特点,探索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既可以有效提起年轻人了解民间文艺的兴趣,也可以吸引一批年轻人学习、传承民间文艺。用新科技“增强”传播力度,应该成为文化馆眼下的第一要务。

二、群众文化工作必须顺应数字化传播方式

当今世界是数字化时代,是高科技和网络信息时代,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网络开放、快捷、交互的特性,推动着信息平等化、低成本化传播的提速。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必然也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途径。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4-2018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中称,互联网接入支出(包括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7%。移动互联网接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7%,到2018年,其渗透率将增至65%,而4G技术将提升消费者通过移动设备购买消费内容的热情。同时,固定互联网的渗透率将达到60%。互联网正推动消费者注意力向网络世界展现的所有事物转移,中国将迎来一个重大转折。

在与传统群众文化背景迥异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和安排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曾经,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是群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个人电脑、局域网已经普及的时代,文化馆已经通过建立官方网站,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以扬州市文化馆为例,其官方网站主页风格为传统中国风,分类清晰,网民可以轻松查阅最新活动信息、视频教学资料、查询文化辅导课程等等,图片、文字、视频并茂。但是,网页传播的缺陷也不可否认。网站在传播方面依旧存在“被动性”,必须经过网民的被动搜索才会发现。其次,这种“被动性”也会反作用到网站本身,用户黏着度较低会影响网站更新的动力,导致网站信息的滞后。

现代俗语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化馆要在数字化时代积极发挥文艺与群众间的纽带作用,必须顺应新时代的新传播方式。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群众文化内容和活动的创新。“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探究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前瞻性工作。

三、移动终端是信息化时代现阶段的重要传播媒介

文化馆工作的新途径必须与数字化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相符合。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5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12.56亿人,相较4月份增长了0.36%,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82%,相当于中国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机。据称,在所有使用手机的人中,使用3G网络的用户有4.64亿人(占比36.94%),所有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为8.57亿人,占总数量的68.24%,所有手机访问网络产生的总流量达到155643TB。在国内,手机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人群,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

以上事实表明,国内的数字化生活已经从局域网搭配个人电脑的时代,转向了移动信号搭配移动终端的时代。互联网用户基于个人电脑的各种需求已经在慢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转移。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打破了技术壁垒。4G移动网络的趋势中涵盖着桌面互联网和WAP内容的整合,其在中国的发展正在让手机不断超越个人电脑。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搜索内容、用户体验和应用软件。

首先,在搜索内容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互联网内容和手机上网内容的融合,未来手机上网不仅可以访问到原有的WAP内容,还可以访问互联网内容。其次,在用户体验方面,手机终端拥有较个人电脑更为全面的用户体验,它可以同时具备通话、视频、照相、随身携带以及个人电脑所不具有的手机定位等功能。最后,在应用软件方面,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让手机能够安装大量软件,享受各种服务。

具体而言,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移动网络4G的诞生,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获取信息。移动终端软件的后台推送功能,也弥补了传统网站“被动式”传播信息的缺陷,可以主动推送用户信息,反让用户被动的获取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扩大影响。其次,移动终端软件让用户更加方便互动,可以与用户及时交流,便于更好的调整传播方式与传递信息,让群众文化工作更加有效。譬如国家博物馆就通过打造手机客户端,让更多民众了解到最新的展览信息,并且在手机客户端分享部分展览图片,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介于此,文化馆未来的转播方式,重点在手机移动客户端上,即打造“掌上移动文化馆”。

四、“掌上移动文化馆”具体设想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馆应该积极打造移动客户端,设计相应的苹果、安卓系统的应用软件,供用户下载使用。移动客户端不应该仅仅是手机网页版的文化馆官方网站,而应该真正做到成为“移动”的文化馆,实现文化馆的各项功能。

技术上,“掌上移动文化馆”客户端是一次投入,长期维护。文化馆推出客户端的主要花费,就在于软件开发上,这一点可以通过外包给专业软件开发公司来完成:前期一次性投入,建立比较完善的客户端软件;在软件公测期,收集用户反馈,与软件公司协商改进,推出客户端正式版;之后,软件公司只需要提供定期的维护服务,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反馈,对客户端的功能进行微调。在此后长期的客户端运营中,文化馆就只需有专人负责客户端内容的更新及日常信息维护即可。

内容上,可以群众感兴趣的民间文艺为重要特色内容。客户端除了文化馆公告、文化活动预告、艺术培训辅导等常规内容外,可以开设小栏目,介绍传统民间文艺,顺势推出相关民间文艺的培训课程,增设用户问答功能,增加用户的互动性和黏着度。

总而言之,“掌上移动文化馆”客户端要不断满足广大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利用、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改变原有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客户端常规内容与特色内容并举,把其作为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平台,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传播出去,开创一套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少花钱、多办事,激活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模式。

【1】潘宇.新形势下加快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众文艺.2011年01期;188.[J].

【2】李建国.谈群众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历史使命.戏剧之家.2011年02期;89.[J].

【3】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开放,2011,(20):138.[J].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客户端文化馆
“人民网+客户端”推出数据新闻
——稳就业、惠民生,“数”读十年成绩单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虚拟专用网络访问保护机制研究
新闻客户端差异化发展策略
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