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前体育政策的研究

2015-11-29 14:53孙成哲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6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政策体育

孙成哲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

中国改革开放前体育政策的研究

孙成哲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

该研究主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推行的体育政策进行社会历史学研究。对中国改革开放前体育政策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旨在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经过研究可知,中国不同于西欧国家举世瞩目的近代化进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将自身对体育事业坚持不懈的关心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相融合,主张灵活开展体育事业,很好的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随着社会主义近代化建设取得成功,体育事业也有了飞跃性的大发展。但是经历了文革的十年动荡与不安,体育始终没有得到发展,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体育也一直没有摆脱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改革开放 体育政策 中国 体育事业

中国不同于西欧国家举世瞩目的近代化进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从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启蒙人民精神的层面出发,高举前苏联的运动体制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旗号,树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大国体育体制,积极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跨越。毛泽东同志将自身对体育事业坚持不懈的关心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相融合,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特别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民的状况。为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毛泽东同志主张灵活开展体育事业,通过对人民的理念教育,鼓励体育事业发展。到1966年为止,社会主义近代化建设取得成功,并且实现了飞跃性的大发展。与此同时,体育事业也发展活跃。但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历经10年动荡和停滞,直到1979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才得以摆脱停滞不前的枷锁,迎来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

1 改革开放前体育政策的开展

中国大陆实现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理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45年6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后,毛泽东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毛泽东政府政策决定的基本方向。

1953年,毛泽东在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向全国的青年提出,要争做三好,即“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再次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中国青年努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德育,智育,体育“三育”中,体育是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根本,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保持和发挥德育和智育。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体育即培育青少年健康的身体占据首位,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说明中主张“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方针,提出了身心一元论的全人教育思想。此教育方针一直沿用到1985年中国的体育体制改革。

尽管人们对毛泽东思想议论纷纷,但毛泽东思想强调一切行动的基本原则是“实践论,实事求是以及群众路线”。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用矛盾论来掌握所有的社会问题。矛盾无时无处不在,因此要不断地开展革命。不断革命论的具体方法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也是一切行动的基本原则—群众路线的表现形式。即,毛泽东的问题意识是从矛盾论出发,通过不断革命论,以群众路线、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转型为公有制社会产生了直接影响,当然,也直接作用到体育政策方向的设定。

2 毛泽东提出的体育政策

2.1 学校体育政策

1950—1951年间,毛泽东曾经两次向时任教育部长的马舒论下达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并且强调增进人民,特别是学生们的健康。毛泽东说明了健康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也就明确阐明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方针,即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8月政府颁布了《关于促进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决定强调“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学校教职员必须严肃注意这一问题,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告知全国。

与此同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从1950年起为了调动学校教育的活跃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57年,教育部首次公布了学校体育的具体目标。具体内容就是:第一,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进健康;第二,教育技能的学习和应用;第三,培育良好的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第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习惯;第五,爱好体育,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1950年8月,第一次发表了“中学教学计划暂定案(试行案)”。规定在保障学生每周两小时的体育课程的同时,进行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同年,教育部制定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规范小学体育教学的标准。1955年,教育部在前苏联劳卫制(为了劳动和保家卫国的体育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普通大学体育课程大纲”,并且于1956年2月公布实施。1956年3月颁布“小学体育课程大纲(草案)”,5月颁布了“中学体育课程大纲”。通过这些草案,开始全国统一体育课程大纲和体育教科书。各级学校开展有效的体育课程,制定并且实行客观评价制度。

以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为根据的学校体育政策,通过建国后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改善青少年体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体育政策普及了体育,调动了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巩固了体育走进基层的根基,还具有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功效。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和提高让中国人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同时也为中国体育登上世界高峰提供了契机。

2.2 精英体育政策

1949年建国后,毛泽东意识到了体育的政治价值,为了通过体育来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十分重视精英体育的发展。

1953年,毛泽东提出“学习苏联”,全国上下各个领域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体育领域也从同为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苏联的体育体制是最先进的,并且坚信今天的苏联定会是明日的中国。所以,中国政府照搬苏联体育体制,引进学校体育制度,业余体育制度。照搬苏联体育体制形成的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的大国体育体制,对中国体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1954年,中国政府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县以上的地方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在部队设立了解放军运动协会。

这些体育机构成立之后,1955年10月,第一届全国劳动者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建国后第一次检验中国专业体育水平的运动会,约1700名选手参赛。此后,因政治原因没能持续举办,直到1985年才举办第二届全国劳动者运动会。当时,中国的精英体育政策是根据毛泽东在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教育事业会议上提出的“新中国的教育以解放区新的教育经验为基础,既要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又要学习苏联的经验”而形成的以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为中心的体育政策。根据这一政策,中国体育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显现成效,游泳、乒乓球等项目在世界级运动会中所向披靡。例如,1959年中国乒乓球选手容国团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比赛中夺得冠军。1961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第二十六届国际乒乓锦标赛中,又夺得了冠军。

精英体育体现的是毛泽东政权对体育所具有的国际交流的外交价值的重视。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乒乓外交”。

1958年,中国参加奥运会等世界比赛,因和台湾一个中国的政治问题,中国断绝了与支持两个中国言论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及大多数国际运动协会的关系,拒绝参加国际比赛。中国政府为了恢复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因为当时的国际冷战体系以及一些其它要素的限制,直到1970年都没能成功。中国长达20多年不参加奥运会,独自游离在世界体育舞台之外。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美两国乒乓球队开始进行互访比赛,中国与当时的敌对国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成了推动世界历史变化的原动力。乒乓外交充分发挥了体育的政治价值。

这样的国际外交和国际冷战关系的改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恢复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席位营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1973年11月17日,亚洲运动会联合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1974年9月,中国参加了在伊朗德黑兰举办的第七届亚运会。

对于精英体育的道德价值,毛泽东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即,“运动的首要目标是分享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与友情,其次才是比赛结果”。体育的外交作用以及精英体育的道德价值主张友谊重于比赛,这种人文主义的体育思想与现代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理念一脉相通。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的精英体育政策经过建构后10余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以前苏联为模板,国家有计划的引导,在提高经济水平方面取得较大成果。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为日后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奠定基础。此外,这一时期在毛泽东体育外交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乒乓外交政策,改善了国家形象,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2.3 社会体育政策

中国政府从建国初期开始就密切关注普通百姓的社会体育事业。这些关注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政府的各种文件中都有所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49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副主席朱德在中华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进国民体育的发展”。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在临时代替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通过几项条款,直接、间接的涉及到了有关体育的规定。《共同纲领》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一贯强调体育重要性的毛泽东,建国之后,对于体育的本质先后进行了四次重要讲话。1950年第一届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中强调“健康第一”,1952年全国体育竞技联盟创立大会上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出中国大众体育的普及是党和国家长期的、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增强人民的体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金福顺,2001)。1953年3月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同盟的讲话中,提出了“三好,就是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口号。毛泽东关于体育重要性的第四次讲话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就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指示直接反映出中国的体育政策,成为新的社会体育制度确立的重要内容。

为了鼓励人民锻炼身体,1954年政府效仿实施苏联的体育制度—劳卫制(为了劳动和保家卫国的体育制度)。这项制度将男女按照不同的年龄各自划分为3个集团:男子是15~17岁,18~28岁,29岁以上;女子是14~15岁,16~23岁,24岁以上。各个男女集团内部的成人集团之间体育标准又划分为1等级和2等级,实现体育标准评价细分化。这一制度在1954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得到认证,规定了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包括中学以上的所有学校在内的劳动、学习、生产以及国防事业,为了发挥体育的科学价值。但当时国家经济困难,运动设备无法普及,成为阻碍这一项目落实的最大障碍。这一时期人们用破旧的门来做篮板,用扁平的石头做铁饼,圆的石头当成铅球,在两棵树之间横一个拖把杆就能来跳高,这在当时非常常见。

1952年成立的国际体育运动委员会,全面掌管全国的体育事业。在这些国家政策和机构的指引下,中国各地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据统计,1956年已有83万人通过了劳卫制的测评,3万8000多人达到了国家制定的运动员等级制标准。

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劳卫制衰退,政府随即将体育的发展方向转换为国防体育。国防体育由陆地活动、飞行活动、水上活动组成,这些活动虽脱离了体育的范畴,被划分为军事活动,但中国人民将国防体育看作是体育。此外,政府为了调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实施体育奖励制度。

社会体育的发展大幅度增强了人民的健康,提高了运动选手的竞技能力。60年代,中国在国际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1965年,4,200多万人通过了劳卫制的测评标准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47万名青少年毕业于体育专业学校,走向社会。1000多万人取得国家颁发的等级运动员资格证。在国家因经济困难而体育设施不完善的现实情况下,为了普及体育事业,政府广泛推行没有体育设施和设备照样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通过广播的身体运动和随着音乐的身体运动。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社会体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效仿苏联,实行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国体育体制。这样的政策克服了因经济条件导致的设施不足和人力缺乏的局限,在国家机构的引导下,有计划地参与社会体育,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

3 结语

该研究从探索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出发,以当今中国的体育事业是历史性产物为依据,以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为时间基准,考察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毛泽东的体育政策,得出以下结论。

(1)毛泽东政府体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效仿苏联,实行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国体育体制。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加强学校体育,进而探求精英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

(2)在政府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下,积极普及体育事业,开展了学校体育、精英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政策。构筑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国情下,国内体育事业发展和普及的根基。让人民通过体育扬我国威,树立社会主义的自信心。

(3)政府的计划性指导也会成为阻碍体育自身发展的因素,招致不少问题。特别是导致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阶级斗争论和不断革命论,在过度强调人的主观意识的社会主义思想改造的现实政治过程中,中国体育陷入低谷,这样一个社会历史学过程。

[1]金东奎,李荣秀.“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呈现[J].韩国体育学会刊,2005,44(1):11-19.

[2]金福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研究[D].韩国大学大学院,2001.

[3]金昌权,金东奎.中国体育政策的开展形式和特征[J].韩国体育哲学会刊,2000,8(2):125-141.

[4]金春光,郑应根.关于中国精英体育的大国体制的考察[J].体育科学评论,2007,1(2):13-24.

[5]金河龙,张玄表.新中国政治论[M].首尔:树与林出版社,2000.

G812.0

A

2095-2813(2015)09(b)-011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119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政策体育
政策
政策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助企政策
政策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