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人文艺术价值与终身体育教育的思考①

2015-11-29 14:53杨玉霞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6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人文

杨玉霞(周口师范学院 河南周口 466000)



关于太极拳人文艺术价值与终身体育教育的思考①

杨玉霞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摘 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理念,能够对人的身体锻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体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太极拳教学应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足体育教学实际,深刻剖析太极拳中深藏的人文艺术价值,挖掘其体育教育要素,充分发挥出太极拳人文艺术价值,诠释传统道家哲学文化思想。因此,在新时期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太极拳人文艺术价值与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衔接,这对于未来的体育教学意义非凡。

关键词:太极拳人文艺术价值终身体育教育衔接

太极拳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积淀与文脉传递,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别具风格的文化体系。对太极拳人文艺术的开发,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体育教学价值要求。

1 太极拳的人文艺术内涵

人文艺术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总结,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人文艺术是人对于环境、生命等内容的精神思考,包括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思想、人生思考等内容;(2)人文艺术是一切社会、家庭关系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社会关系学、伦理道德学等;(3)人文艺术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联系,是研究人如何与社会环境实现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太极拳蕴含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太极拳的人文艺术不仅仅诠释了其丰富的精神含义,也展现了太极文化的礼教性与教育方法。

1.1太极拳理中蕴含的人文艺术内涵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起源于中华民族生活劳动中。太极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汇聚了医学、养生、心理、体育等多种学科思想,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哲学、文化之大成。太极拳精神理念深受《周易》与《道德经》这两部道教经典书籍的哲学思想影响,如太极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思想渊源于《周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等思想,因此可以说太极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道教思想。太极拳的创立者、继承者以及发扬者均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仪(阴阳)构成,两仪是构成现实世界最基础的元素。该思想要求人们以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协调的思维观念去看待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均是相生相克的;太极拳文化中的“柔中有刚,刚中见柔,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转化”思想在现实社会得到几位广泛的应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四两拨千斤”“巧劲破蛮力”等名句正是渊源于太极拳文化。这些名句体现了太极拳在生物力学运用方面的炉火纯青,惯性力、杠杆原理、动量冲量转化等力学原理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太极拳阴阳学说认为宇宙是大太极,人体是小太极,人体的新陈代谢与气血运转正如同宇宙中的日月星辰运转一样,日月星辰无序那么势必会造成宇宙的混乱,而人体新陈代谢与气血运转失衡,那么会产生各种疾病,疾病使人体由健而弱而衰,日积月累人体就如同混乱的宇宙一样归于消亡。气血畅通周流不息,人体太极循环周而复始,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根本。这正是太极拳中的养生思想,也是修习太极拳的核心要点。1.2太极拳人文艺术的礼教性

太极阴阳鱼与伏羲八卦图是中国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观展示,听信了社会中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重属性,阴阳属性相互协调、相互协调,使得万事万物能够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而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其目的是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心理和生理协同发展。如果将教育比喻成太极,那么德、智、美内容主静属阴,体、劳内容主动属阳,阴阳相济,相互促进、构成了人发展的五大重要元素。从太极阴阳鱼的图形上可以看出,阴阳是不能够完全对立分割的,阴不能离开阳,而阳同样不能离开阴,阴阳互化才能够构成原始的“道”。

借鉴太极拳的这一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强壮学生的身体,锤炼其体质,培养其优雅的形态动作,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不断修习太极拳中的“身性双修、形神和谐发展”,去领悟太极拳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以太极拳“小道”去感受万事万物变化之“大道”,不断去探索太极拳哲学理念,追求人体“心”与“体”的完美平衡。修习太极拳,应该充分掌握太极拳自身文化艺术内涵,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万事万物,用太极哲学方式去解决问题,以求人与自然的协调。

2 太极拳人文艺术性的终身体育锻炼观

人不是孤立生存与这个世界上,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与人共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不断理解自然运行规律,不断掌握自然运行法则,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人的生长其实就是人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随着人的身体不断发育成熟,思维观念的不断健全,人与自然地契合度不断增加。人是不可能脱离自然的,人生存与自然环境中,吃自然界的五谷杂粮,喝自然界的溪泉,是不可能无病无灾、无焦无愁的。传统中医以及太极学说均认为:“人体疾病源于气血不畅、肺腑脾脏受损,而气血不畅、肺腑脾脏受损是因为人体水土不运、五谷不化”。从现代思想来说,人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体与思想,才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太极拳修习者在修习太极拳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太极拳不仅仅能够强身健体,也应该掌握其人文艺术性。太极拳思想理念是中华传统哲学理念与养生理念的集成,是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思想总结。太极拳是太极学说的具象化,通过起手、动静、虚实、尽头、收势等动作,吐垢纳新,促进气血运行。与篮球、足球等竞技性、对抗性体育项目不同,太极拳更加注重高质量轻负载,太极拳学习者能够在修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实现对身体的有效锻炼。同时太极拳的适应范围较广,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修习

太极拳,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3 太极拳人文艺术价值与终身体育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3.1培养太极拳教学者的人文艺术素质

通过不断学习太极拳中蕴含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逐渐改变练习者对于万事万物粗浅的认识,能够全面系统地看待各种问题。太极拳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更是具有人文艺术性的哲学精髓的具象化。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的人群进行修习,能够让修习者修身养性、适应自然的哲学艺术。修习太极拳只有明其理、知其义,才能够感受到太极拳的精神魅力,才能够学好它。体育教育不仅是对于学习者的身体与智力上的锻炼,更是一种思想、道德、文化上的熏陶。太极拳学习者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学者启发教育与疏导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太极拳这一中华拳术艺术的发展,应该不断培养太极拳教学者的人文艺术素质,使其明理通技懂术,这样才能够为学习者随时答疑解惑,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太极拳。

3.2太极拳教学的人文艺术性

太极拳理中讲,太极拳是以拳法定势为基础元素,拳形为框架,推手为感知手段,散手为表现形式,从而体会力的产生与发放、气血运行、意念转移,终而化有为无,至大成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点,在太极拳教学中应该广泛汲取太极拳文化的养料,充分发挥出太极拳文化的艺术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应着重把研究太极拳的趣味性、功能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技巧的高明性、形式的多样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结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要求,欣赏并且感悟原汁原味的太极拳作品,掌握最原始最全面的太极拳资料,并且充分吸收与借鉴这些第一手的太极拳研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形神聚敛,人道两通的修习境界。

3.3太极拳终身体育锻炼的人文艺术原则

太极拳与长拳、形意拳等力量型拳法不同,其更注重气、力的运用。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技击健身技巧,同时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道德修养元素。正所谓“三年长拳打死人,十年太极不出门”,太极拳注重累积,以求量变引起质变,需要学习者在长期不断的磨练中逐渐体会、不断感受才能够形成太极拳修为。在人的生命与思维的长期共存的阶段,对于生命的感知、心灵感悟也是极为重要的。太极拳注重对于人的心性的磨练,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是一个长期性发展过程。太极拳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手段,无论强身健体还是修身养性,都始终与生命历程紧密相连,这就是太极拳终身体育锻炼的人文艺术原则。

参考文献

[1]王斌.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3-34.

[2]彭丰.太极拳与终身体育的文化融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105-106.

[3]杜新宝.太极拳的文化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5-128.

作者简介:①杨玉霞(1972,1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192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192-02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太极马扎(三)
人文社科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