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枢纽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2015-12-08 15:08于俊生
中国水运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

于俊生

摘 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内陆河道的航运枢纽信息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制约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原因,并对如何做好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航运枢纽 信息化 科学建设

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航运枢纽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交通及物流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港口信息化工作,将为航运枢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整体竞争实力提供重要手段。

航运枢纽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航运枢纽管理体制变革时期,内河航运特别是长江航运及我省的赣江航运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港口与航运管理机构在规划、建设、组织、管理,特别是信息化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手段上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港航系统信息化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行业信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水平,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水路运输管理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了我国水运信息的宝贵财富。

如果从普及率、贡献率和集成率角度看,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成熟度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信息化只是个别业务部门或管理部门局部工具,信息化作用类似于生产工具性能改进,中级阶段信息化达到了大部门纵向集成,信息化作用类似于某个生产部门生产力改进,高级阶段信息化达到跨部门信息化资源整合,而大部分中小枢纽工程还处于初级或初级向中级阶段发展阶段。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围绕枢纽生产调度、流程优化、运营管理、企业管理、辅助战略决策等业务展开。

从航运枢纽发展新趋势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枢纽业务深度融合,创新驱动成为常态。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提供高效的服务,而且能够满足各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国内外先进航道枢纽依据自身情况,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 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幅度地提高运作效率与服务水平。一方面,积极提高码头、船闸调度生产管理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航道物流中的应用,优化整合河道、铁路、物流企业等信息资源,实现流程优化与业务再造,推动航运枢纽服务模式创新和业态拓展。国内外先进航运枢纽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枢纽业务的深度融合,将是提升整体综合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创新驱动将成为常态。

航运枢纽信息化的重要性

航运枢纽是物流运输的重要汇接点,是河流区域物资交换的枢纽,是信息的汇集地,信息化对于枢纽处具有重要的作用。

航运枢纽决定河道物流信息的通畅,庞大的货物集散运输带来密集的信息流量,对信息流的处理方式和效率会影响港口的运作效率、货物的在港周转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只有依靠信息化才能高效准确地处理信息流。

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问题

对于大多数的航运枢纽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很多的管理者认为只要建立了所谓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意味着企业具有了信息化的竞争力,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信息化要求企业有科学的信息化框架,能够拥有完善的信息化平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业务流、数据流的良好对接和共享,系统之间能够价值互补和提升,这样的话信息化才能够为企业的竞争增加活力。而目前很多航运枢纽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信息系统,这样也就无法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2、航运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孤立问题

有的航运枢纽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 相反,构筑了无数个“ 信息孤岛” ,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有的港口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求。有的航运枢纽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 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 传输渠道不够畅通, 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 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3、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问题

信息化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 周期长、 风险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信息化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尤其是人才,由于航运枢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及个人的发展平台等原因的制约,留住高级 IT人才很困难,这也大大制约了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4、航运枢纽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 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航运枢纽经营管理水平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多数基层航运枢纽虽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 而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 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 甚至出现负效益, 这是基层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5、自主开发程度较低

航运枢纽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大多数系统的建设采用的是引进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快速便捷的建立所需要的信息系统,但是也给企业带来很多的问题。首先这种引进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其次,引进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满足本地企业的实际需求;最后,系统的维护和拓展都需要专门性的服务提供商,这也需要巨大的成本。这些问题使得信息系统的价值大大降低。

航运枢纽信息化的科学建设

1、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创建可持续发展航运枢纽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工程,要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也可以采用以租代建模式,就是由通信运营商投资建设硬件和负责维护,使用人租用其服务,这样可以节约资金,减少维护成本。endprint

集约、协同、绿色的运营管理是航运枢纽信息化规模效益提升的有效手段。随着信息化不断拓展与深化,应用系统的规模和数量也急速膨胀,信息化建设与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国内外众多港口企业,均在寻求低成本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未来,在信息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利用云服务、虚拟化、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系统资源,实现“上下互动、横向互备”的一体化信息化格局,推进集约化、协同化、绿色化的运营管理逐步成为主导模式。这样既可降低港口信息化的总体运作成本,也可优化信息化资源配置,能更好地挖掘和发挥信息化的整体规模效率,促进航运枢纽可持续发展。

2、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要落实人才保障,要加快实施“人才工程”,信息化的建设管理需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人员,为港口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3、完善网络接入环境与基础硬件平台

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进行网络建设,并构建硬件运行的平台,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4、进一步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

专门的业务软件的应用普及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要多开发业务软件,要把软件的开发要解决港口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港口统一开发,避免重复开发造成浪费和资源无法共享。同时积极的发展自主开发,自主开发不但能够降低信息化成本,而且有助于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符合实际的设计,更好的满足自身的需求。

5、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整合

从目前基础数据运行情况来看,各枢纽内的数据比较分散,一些数据还不能共享。因此,需逐步把各子系统、硬件平台进行整合建设,使之形成可应用的、可共享互通的、集约化的综合应用信息中心,以消除信息孤岛、满足具体业务应用、服务和管理的需要。

6、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

各航运枢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不久,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制度和规范还不够完善、不够全面,还需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结语

综上诉述,在竞争日益激烈,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航运枢纽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改革自己,主动迎接挑战,通过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整体效率,加强同运输行业以及管理机构的互动,才能够走在行业的前端,才能在市场的风浪中不断创新,永续经营。

参考文献:

[ 1 ]李伟红. 澳大利亚港口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 ]. 中国水运, 2004,(06) : 13. [ 4]袁学元. 从实际出发推进港口信息化建设[J ]. 港口装卸, 2002,(01) : 39.

[ 2 ]周志旭. 港口信息化建设思路探讨[ J ]. 交通与计算机, 2001,(04) : 34.

[ 3 ]王学卿. 港口信息化发展方向探讨[ J ]. 交通与计算机, 1999,(04) : 9.

(作者单位:江西省港航管理局界牌航电枢纽管理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聚焦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16、17、18合刊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16、17、18合刊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2016信息化视听行业“Best of the Year”年度榜单
2015年信息化视听行业年度榜(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