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中药见习教学方法体会与探讨

2015-12-09 12:01党慧敏吴喜利刘军花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记忆法西医中药

党慧敏,吴喜利,安 鹏,刘军花

(西安交通大学 医学部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陕西 西安 710004)

中医学一直是西医院校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大纲要求非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在于初步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常用方剂和针灸来处理常见疾病,为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学习和应用中医,采用中西医结合打下一定基础。但是西医院校的中医学课程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课时少、理论与实践脱离等诸多问题[1-2]。这样的教学尤其是中药部分,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更是缺乏远期效果,虽然很多西医大夫临床运用中药或中成药,但对药性之寒热温凉,所针对病证之寒热虚实知之甚少。笔者认为在中药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见习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培养西医院校学生对中药学习兴趣、识药用药能力以及科研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作者及所在团队积极开展有关中药实践教学方法尝试,取得成效的同时,不断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及相关评价体系,现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归类总结,巧记中药

作者所在医院的中药见习实践课一般都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1-2周,结合中药理论课4-6学时,具有课时太少内容较多的特点,因此,中药实践课首先在中药理论课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自制课件及自制标本对药物的特性等给予归类总结[3],以利于学生更深刻的记忆及掌握,具体方法大体归纳如下。

五行配属记忆法:其中包括五色记忆法,即利用药物的青、赤、黄、白、黑的五种颜色,按照五色入五脏的关系来记忆药物的功效、主治。如:青色入肝,青色药物多治肝经疾病。具体药物如青皮入肝经,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善治肝气不疏而致胁肋疼痛或乳房胀痛之症;黑色入肾,黑色药物多治肾经疾病,如熟地黄为地黄反复蒸晒后呈黑色之饮片,有滋补肾阴之功,善治肝肾阴虚而致腰膝酸软、眩晕盗汗、消渴、遗精之症。还包括五味记忆法,既利用药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五种味道,按照五味入五脏的关系来记忆药物的功效、主治。如:辛味的药入肺(卫)经,善治肺卫之表证。如麻黄辛温,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善治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证;甘味的药入脾(肉)经,善治脾胃病变。如甘草甘平,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主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及脘腹疼痛等证。

因地取效记忆法:是结合图片及随后实地实物见习引导学生通过对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的共同特点进行药物归类并记取药性的方法。如:生于背阳阴寒之地的药物多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选取黄连生长环境的图片,举例其生于高山隐蔽的草丛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长于水泽湖沼之地的药物多有利水渗湿之用,举例泽泻为沼泽植物,有利小便,清湿热之功。

因质取效记忆法:根据中药来源及用药部位不同,结合药物质地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别,同一质地的药物其药性有相同之处,通过药物质地来分类记忆中药药性。质重多降,镇逆潜阳:如磁石质重具有镇惊安神、潜阳纳气之功;质轻多升,升浮发散:如薄荷叶质轻具有芳香清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花类升散,舒心解郁:如合欢花具有宁神解郁,治疗情志不遂,忧郁忿怒、虚烦不眠等。

2 识药辨药,延伸拓展

带课教师结合临床实践课教学大纲课前提前准备重点要求掌握药物,相关药物原药材、饮片及自制中药植株标本。并将药物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每人课前预习掌握一味中药,包括药物的植株形态,用药部位、归经、采摘时间、炮制方法、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等方面,实践课堂上先进行识药辨药环节,一边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加强对于中药的感性认识,一边结合具体药物给学生讲解常用中药饮片的特点,相似及易混用品种的鉴别、真伪药材的鉴定等,从而强化学生对常见中药饮片的辨识能力。随后针对具体药物分别由学生带领大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通过了解具体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为培养西医院校学生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思路奠定基础。

为了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模式,作者及所在团队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陕西中医学院的药用植物示范基地,重点介绍来源于秦岭秦巴地区的中药,从不同中药的不同特点为切入点进行讲解,如采摘杜仲树叶观察叶片掰开中有白丝现象;鱼腥草茎叶搓碎有鱼腥气味;品尝薄荷叶感受其清凉、清利头目的感觉;采挖黄芩观察其生长环境、入药块根颜色及命名特点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药物形、色、味、效等各方面的理解及记忆。

3 注重实用性,学以致用

中药来源于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起初药食不分[4],随着人们对健康实践的深入探索和专业化,中药逐渐发展成为一类特殊的物质。但只有实践和经验不能称之为科学,故人们欲从理性的高度认知中药,必须从本质出发说明每味中药是怎样在人体内发生作用的,随着古时医者对中药知识的积累,再经过整理、分类和系统化,最终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中药学。作者在见习实践课堂上,针对学生已经掌握一定中药基本知识及具体药物功效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临床病案题,引导学生在理、法的精准分析下,带领学生遣方用药,体会每味中药在人体的作用途径、机理及综合效应,通过此方法不但训练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中药知识及实践技能。

4 建立完善中药见习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对临床见习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及实施,也在逐渐建立并完善见习课程评价体系,其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带课教师对于每位学生见习实践课积极主动性、课堂纪律、中药辨药识药精准度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中医临床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测评打分,并作为平时成绩的30%纳入期末考试成绩,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高度重视中药实践见习课。二是学生评价体系,前期作者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召开学生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重要见习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并运用分解目标法、归类合并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排序法等方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综合评价量表,见习课结束时由学生针对本次课堂内容填写综合评价量表,并结合中药章节期末成绩进行考核分析,对中药见习教学进行实践考量。一方面,这种评价机制能够使各级评价者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中药实践见习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有利于促进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中药见习工作的完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最后亦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管理者提供重要决策服务。

中药不但是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基础章节,也是桥梁部分,具有联系中医学基础理论等基础部分与临床章节的纽带作用。由于该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涉及面较广,使西医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增大。作者通过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应用,使学生通过见习课实现对中药的学习由繁到简,由认到识、由背到用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中药的能力,为学好中医学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中药见习课程评价体系,促进中药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1]周慧生.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150-151.

[2]赵燕玲,王宗仁,李 锋,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495-1496.

[3]王义祁,胡顺强,周仲英,等.中药方剂精要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2-18.

[4]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29-734.

猜你喜欢
记忆法西医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中药零食”怎么吃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超级记忆法 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