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

2015-12-10 08:50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张楚侠义大众文化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主持人语:相比于新文学研究,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从史料爬梳到文本择选,再到价值评估标准的确立,时至今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有很多空白,有待新史料的发现与价值重估。史实决定评价,细节呈现功过。当下的文学研究,特别是近现代文学研究,已呈现出从空疏的理论阐释转而求诸史料的态势,微观研究所见甚丰。目下的研究,特别青年学者,常选取精细的个案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其中利弊得失,自不待言。从学术研究整体来看,虽以细节取胜难免失于宏观,但若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学养功底,却常可以苍蝇之微,窥宇宙之大。本期三篇文章均是青年学者的自然来稿,虽均关注微观,却也可在行文中偶见妙笔,这是它们得以采用并组织发表的原因所在。

本期房莹博士的《陆澹安的“情理真实”小说批评观》和辛亭亭的《陈景韩的小说创作研究》两篇文章,都是在既有研究和新史料发现基础上的新阐释。以往的通俗文学研究,多以作家的文学贡献为作家的主要评价依据,限于史料发现的有限性以及陆澹安本人的文学贡献等原因,对其研究一直开展得不够充分。时至当下,中国通俗文学研究已经从平面的文学文本研究转入动态的机制研究,这就使得与近现代通俗文学生产机制相关的各条线索浮出水面,比如媒介,比如市场,比如读者,特别是那些以往被忽略的文坛的“风云人物”,陆澹安便是其中之一。据我所知,房莹博士恐怕是国内唯一一位完全以陆澹安为博士论文选题的研究者,为此,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她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搜求陆澹安的一手资料,与陆澹安之子陆康先生取得联系,在《澹安日记》(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出版前便查阅了陆澹安的日记未刊稿,并对民国时期的大报小刊,全力搜罗。从文坛成就看,陆澹安似乎并不出众,但他在书法、篆刻、诗词、戏曲、书场弹词乃至电影等方面均贡献不菲,特别在文学理论方面,在民国众多的通俗文学作家中,独出机杼,在大报、小报及通俗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学理论研究文章,著有《说部卮言》《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诸子末议》等学术专著。本文是陆澹安小说理论研究成果之一斑,在史料呈现方面有一定的价值,特别对学界认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作家“有创作无理论”的成见予以纠偏,且对陆氏文学理论成果的梳理条理清晰,对史实有所建构和呈现。不足在于与陆氏的创作结合得不够,若能将二者结合,会更见精彩。

作为民国名编辑,陈景韩个人的小说研究目前开展得尚不够充分。辛亭亭的《陈景韩的小说创作研究》是一篇比较全面地研究陈景韩小说创作的论文,选题具有学术价值。论文从类型分析入手,对陈景韩的侠义、侦探小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认为陈景韩无论是翻译小说还是原创小说,都以时事为基础,以救国救民为目的,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其他小说家有明显不同。凭借其前卫的报人意识,陈景韩的小说在痛陈时弊、反抗侵略的过程中积极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这也使他成为中国最早接受并翻译传播侠义小说、侦探小说的知识分子。他创作的侠义小说突破了传统侠文化的窠臼,实现了传统侠义小说的社会化改造,更加贴近现实,反映现实,揭露现实。在学理分析过程中,作者有自己的学术观点,作品阅读比较细致,论证比较充分。但研究者较为年轻,部分资料的引证以及文献的使用方面尚存不足,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学术训练中应当加以注意。

对大众媒介在对象的建构过程中所隐藏的利益诉求及各种文化、政治目的进行挖掘,是当代媒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媒介文化对当代人的思想渗透,在西方深受关注,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对此类问题的探讨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近些年,也取得了较多成果。本期《“过去的摇滚英雄”—以大众媒介对张楚复出的逻辑报道为中心》一文,从媒体在报道中建构了怎样的张楚形象这一问题入手,揭示出媒体将张楚置于“过去的辉煌”的报道框架之中,从而建构出“过去的摇滚英雄”的形象,以消解张楚所代表的中国摇滚亚文化的反抗力量。文章选题以小见大,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指向,显示了研究员试图探析大众媒介与中国摇滚亚文化的关系的努力。但该部分剖析稍嫌薄弱,作者客观驾驭学术语言的能力也略嫌不足,若能继续着力,会更臻圆满。

猜你喜欢
张楚侠义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1987年的微笑
张楚是什么座?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摇滚盛世”之后的张楚:老去与归来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张楚:文艺的事儿英雄的事儿都欣赏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