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作用典看纳兰性德的“平民”心态

2015-12-12 10:51许晓晓
关键词:化用纳兰性纳兰

许晓晓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从词作用典看纳兰性德的“平民”心态

许晓晓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纳兰词全本都充斥着一种矛盾性的悲剧气氛,这种矛盾来源于纳兰性德本人贵族表象下的一种近乎“平民”化的心态,它思绪敏感、纯任性灵、对待爱情友情真挚深刻,相对于同时代的作家更具有一分打动人心的意识。这些在他的用典素材及用典手法上皆有体现,纳兰多喜欢化用前人小令,着重自然意象,风格婉转。其“平民”心态的形成除了个人自身用典技巧与性格行为有关外,还与大时代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从多方面进行解读。

纳兰性德;纳兰词;用典;“平民”心态

纳兰性德为满清正黄旗人,其父明珠权倾朝野,自身亦为天子近臣。然而,以他的身份却在其词中表现出一派感伤的景象,有对富贵生活的倦怠,有对官场风气的鄙夷,有对侍从生涯的苦闷,有对江南普通文士生活的向往,当然,也有对爱情纠葛的沉痛,此番种种,颇耐人寻味。从艺术角度看,号称满洲第一大词人的纳兰性德,其词精妙巧致,自成风流,虽涉典而不显斧凿,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本文就从纳兰词用典出发,通过分析其用典喜好、技巧与风格来剖析其富贵公子下的“平民”心态。

一 对纳兰性德“平民心态”的理解

词的魅力在于其内涵与音律的婉转曲折,因此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词人多用典故以增强作品的阻拒性,去除白描的粗气,提升词的境界。《文心雕龙·事类》篇在谈到用典巧妙的时候,曾有云:“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1]用典的适当与否,文意如何亦是衡量作者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叁伍》说到:“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2]说的是词人过于追求形式,使作品晦涩难懂,思想空乏。纳兰词所蕴含的事典丝毫不逊于前代的文人名士,化用大家诗句亦是屡见不鲜,但他给世人的印象仍是真挚无伪、浑然天成。究其原因,想必只有其内心不淫于富贵,不囿于名利的“平民”心态可以解释。

1.“平民”是一种纯任性灵、淡泊的姿态。

“平民”当然不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进行的判断,它首先是一种纯任性灵、淡泊的姿态。众多大家对纳兰词均有评价,其中“哀感顽艳”最具有代表性。《蕙风词话》卷五:“问哀感顽艳‘顽’字云何诠?释曰:拙不可及,融重与大于拙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犹有一言以蔽之,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刘永济诠释:“况氏诠释‘顽’字,归本于赤子之笑啼,实则一真字耳。情真之极,转而成痴,痴则非可以理解矣。痴,亦‘顽’字之训释也。”[3]重是气格,拙为质朴,大是深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最后达到一种“真”的状态。况周颐亦言及纳兰词的高度造诣,《蕙风词话》卷五:“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份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4]“雕虫篆刻”为汉人之弊病。明末文牍主义盛行,科举八股文风影响了几代士人,士子们思想僵化而格式固定,诗文创作便日益走向腐朽。到了清初,无论是宗奉苏辛词风的阳羡派,还是宗奉醇雅词风的浙西派,都有逞才使学的倾向。王国维曾表示:“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纳兰容若去世时只有三十一岁,当时明珠家仍旧显赫。可以说,纳兰短暂的一生是以一个标准的富家子弟生活的,这种条件背景也注定了纳兰不会像刘柳那般久遭贬谪,化满腔忧愤于字里行间;也不会像杜甫那般郁郁不得志,艰难困苦,转而关心民生,为普天穷苦百姓代言;更没有经历家国天下之变,如南唐后主李煜那般的亡国之痛,纳兰凭借的则是一颗赤子之心。他以自然真切的口吻,流利谐婉的音律,将前人诗句中的精华加以吸收,写出了为寻常景物所引发的一种哀婉缠绵的情思。其笔下所出现的前人词句的化用,不分流派,不拘体式,多种风格相互补充,同为作者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知觉服务,恰到好处。总的来说,他的事典古朴雅致,含有深刻寓意,其化用也多喜真挚重情之佳句。

词本来是唐代的燕乐的歌曲,它开始是在市井之间流

传的,是不够典雅的。而后尽管词的发展经历了几代大家不断地扩充,不断地提高词的地位,但从整个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说,词相较于诗,仍是不能算作正式行文体裁的,是登不上台面的“艳科小道”。但相对地也让词表现出了相较于诗更为原生态的生命力,更无拘无束的自由感以及更贴近那个年代的作者本身的特质。纳兰性德诗词俱工,但显然他的词作更受大家的欢迎,家家争唱。原因乃是基于生活经历上的情感捕捉,即从一个人的根源、本质来判断纳兰本身的对于美的体验。如其《醉桃源》中有两句:“屏山几曲篆香微。闲亭柳絮飞。”“余寒欲透缕金衣,落花郎未归。”分别化用了明陈子龙《醉落魄》中的“几曲屏山,镇日飘香篆”和后蜀顾复《荷叶杯》中的“菊冷露微微,看看湿透缕金衣”。化用的两句诗中,室内屏风篆香是渲染女子闺阁的婉丽的摆设,室外露寒衣湿是女子等人的状态,点名了女子在等待自己情郎归来时的那种如曲折、心冷而又细腻、深刻的心理活动。无甚高远的志向,寄寓的抱负,仅仅是用一个平凡的女子的视角记录一刻渺小而又真挚的情感,足够平民,却也足够鲜活。

2.“平民”心态的情绪化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主观精神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典是借前人之手抒写心中之情,本身就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二次创作,但要使相同的情感上标榜出个人化的色彩,就需要更微妙的东西,暂且将其称之为“情绪”。纳兰性德的词,有很多首在写作时间上都是模糊的,后世考证者多从他词作中所描写的风景和标志性的意象来判断其产生时间,可也总是“其妻卢氏尚未去世时”“随康熙皇帝下江南期间”“与顾梁汾赠答之作”等较为笼统,纳兰本身也没有小注,那么对于词本身的写作因由就只能从那些微妙的“情绪”中获得一二了。

例如:《采桑子》中的“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是来自“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旧时。”(宋晏几道《采桑子》)相较于原句强化了主观上的相思,并由相思的意识进一步创造出了相思的形式,可见作者在怀念故人的时候是一种不由自主,是比原句情感更为强烈的关于思念的“情绪”。而在《虞美人》中的“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是来自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义山关于描写朦胧情感的句子多是真挚而又深切的,如湖中活水,看似平静无波,却源源注入,纳兰性德在取用这则诗句时有意将义山源源不断的情感敛回一些,所突出的不是相思的缠绵之感,而是在久去经年之后,虽有相思但早已被理智所盖的一种深深的无奈,是时间与命运上的残忍,不浓烈却足够悠长。这两个例子同样都是化用前人的相思之句,但已然由作者的“情绪”所掌控,将自己的思维落实于生活,并将生活艺术化了。袁子才《随园诗话》卷七云:“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5]就是这个意味。

二 “平民”心态在词作内容中的表现

1.“平民”心态在于对待女性、爱情的慎重专一。

在三百四十余首纳兰词中,描写爱情、友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与以往艳情词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描写对象已经从过去的歌妓侍女转向妻子、恋人等更为真挚的女性形象上来了。柳永终日醉倒在烟柳花巷,多情虽能充实他们爱情词的素材与真情,但在一夫一妻制的现代社会中始终还有一层隐隐的隔阂,而在纳兰这里,他的一往情深,是爱情词得以感动三百年后的我们最大的原因,他本人的情深不寿更是印证,令人扼腕叹息。这一点在纳兰爱情词所选用的典故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据统计,在爱情词所化用的事典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典故化用最多,有八处,仅举几例:

可以看出,纳兰词中的爱情,是他将女性作为一个有独立情感权利和要求的个体来加以描绘的。容若一生情路坎坷,初恋、发妻、红粉知己皆无一个圆满的结局,因此,其笔下的爱情是美好而又遥远。他的好友顾贞观评《纳兰词》所言:“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4]

2.“平民”心态在于团结汉族知识分子的活动。

《清史本传》说:“性德乡试出徐乾学门,与从研讨学术,尝哀刻宋元论经诸书,并为之序,以自撰《礼记陈氏集说补正》附焉,合为《通志堂经解》,好宾礼士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楼、姜宸英诸人游。”[6]纳兰词中,就有这样一

批写赠于友人以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情谊、与友人合作所成以寄托友情和畅意抒怀的词作,一般将这些词作定义为“友情词”。《纳兰词》收录友情词约四十二首。在这些交友唱和词中,典故多为词人言明立场,表露心志的载体。屈原、昭君在友情词中出现较多,多自比或比友人,而一些官场科举的典故多用来愤慨当朝的不当之举,慷慨直陈,而为友之真诚,亦为敬仰。其中以两首《金缕曲》最为著名,现选其一:

德也狂生也,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该词先表明自己“乌衣门第”的身世,叙说处境孤独以衬托对挚友遭遇的同情,表明自己愿与挚友结成生死之交的决心。其下借用了唐李贺的《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两句,平原君有文才武略,重情重义,死后其墓被称为赵州土。纳兰借此典故,一方面是对平原君人品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也借此说明自己是个重情重义的人。“青眼高歌俱未老”是化用唐杜甫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阮籍狂放不羁,对喜欢的人青眼有加,纳兰是喜悦在大好年华里认识了顾贞观这样的知己至交。“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是借用屈原被谗言诬陷放逐的典故,作者借此表达对谗言小人的不耻和坚决与朋友站在同一立场的决心。顾贞观写了许多反映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作品,格调高昂。纳兰受其影响,因而在以情感人,表现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其友情词情绪激越,以如虹之势直抒胸臆,其率真无饰,令人惊绝。

此外,纳兰与其友人相互化用的词句也多有体现,值得注意的是,纳兰在化用其句时较少改动,仿佛刻意凸显与友人相似的情境与心境,相映成趣。仅举几例以作代表。

3.“平民”心态在于身处庙堂而心在江湖。

纳兰与汉族文人交好,除了有其师徐乾学的友好搭桥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即纳兰性德汉学积淀深厚而又未染汉人风气,与那些江南才士脾性相投。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评价纳兰性德的“未染汉人风气”不是整个的汉民族文化,而是专指其中的糟粕,即汉人写作时的一股弄巧、雕饰之气。王国维先生将纳兰性德“未染汉人风气”的原因归结为“初入中原”,但事实上他与汉族文士交往频繁,词学交流也多次进行,又随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写出了《忆江南》十多首,涉及江南多地的景物风俗,从地域血统上来说,实在有些片面化了。纳兰性德与那些以骈俪写作的文人是价值观的根本差异,他的身世在大众看来绝对是仕途的助力,不必用这种假大空的方式去昧心推销自己,康熙也不是个庸碌的君主,而词本身就更加原生态化,因此纳兰的真是可以从客观方面所保证的。更可贵的是,纳兰性德身为权相长子,天子近臣,才名远播,数道荣誉加身却以上层贵族之身份摒弃皇权社会、官僚场所,摒弃他的身份、他的荣耀以及世俗中的种种诱惑。这不同于那些在政坛失意的文人墨客们,在建功无望的时候寄情于山水以抒己怀,他的思想价值是贾宝玉般现代思想的创新,是表现于柔情上的刚性的态度。他的心灵不是建立在异化的儒家倡导的政治教化之上,而是努力挖掘潜伏于生命深处的情,对性情加以疏导转化,与文字、韵律互相配合而熠熠生辉,所以他的用典不是堆砌的砖垒,是他以主观情感对客观事物折射出的点点元素,纳兰词是超脱于浮华世俗而安顿于生命本质,这才是“未染汉人风气”的根本所在。

三 纳兰词用典形式上的“平民心态”

1.化用多为名家反映日常生活的小令。

前面也提到过,纳兰在化用词句上是博采众长,但他也有所偏爱,如温庭筠、李煜、晏几道、秦观。以李煜为例,三百多年来,很多文学评论家都注意到了纳兰性德与李煜词作的某种承继关系。陈维崧谓:“纳兰性德《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况周颐云:“寒酸语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饮水词人,所以为重光后身也。”[7]而他本人也是非常推崇李煜的,他曾经说过:“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纳兰词作中化用后主的地方也不下十处,大部分都是描情状景之名句,不难看出纳兰在有意模仿后主的情韵。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有一个诗化词化的处理,都有一副感伤敏锐的灵魂,故而笔下的词作也越发

“心有戚戚”。先列出几处纳兰词中化用李煜的小令词句。

2.化用的诗句意象自然、少有官场痕迹。

古来便是官场失意文场得意,历朝历代的大文豪们多经历过上位者的贬斥,有的甚至一生郁郁不得志,却因个人性格各异而写出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李白天生豪放,在被赐金放还后仍然逍遥,因此他作品里的个人色彩相当浓厚;杜甫一辈子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前后都把目光放在水深火热的战况与饥寒交迫的劳苦百姓身上,因此他博得了“诗史”的美誉;陶渊明在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乡后才专注于隐逸诗的写作,一派悠然自得的惬意;苏轼几经遭贬,但天生旷达,所以仍在逆境中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可若观纳兰性德的词而不看其生平,只怕也会认定是个官场失意,只能排遣于自然生活的“闲人”,可纳兰一生显达,从未离开官场,他只是纯粹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他不喜那些官场推杯换盏的习气,所以他的词里很少提及,就算写也是以讽刺的语调,他的情怀都给了那些天然的元素,如雨、花、月等。下面就各选几例。

(1)雨。

(2)花。

(3)月。

四 “平民”心态形成的原因

1.相门公子,家学渊源。

作为纳兰性德成长的重要方面,他的相门公子身份不得不提。其父纳兰明珠为一代权相,他在政治文化上的作为也影响了纳兰的行事与认知。他的政治远见,重视汉学等方面都给纳兰性德以正面启示。明珠很早就开始学习汉族传统文化,成为清代康熙朝第一位通晓满汉两种语言,通晓汉族经史典籍的满族大学士。在朝期间,积极宣传礼乐文化、儒家思想,并举荐汉族文人学士入值南书房,救援蒙冤受难的汉族文人学者,在满汉一家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纳兰受其影响,在他词作中的“满汉一家”的观念较为明显,且在艺术手法上兼收满族的豪放粗犷与汉族的婉转细腻,自成一家。此外,明珠又将当朝最著名的汉文人学者延至其家,教授其子,使纳兰性德从小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文学和经学上的煅造,对汉家典故用句信手拈来。另一方面,明珠性格上的狭隘,官场上的圆滑世故、尔虞我诈,在纳兰的心理仍是留下了阴影。尤其对党羽之争、陷害忠良得来的官职地位更是深恶痛绝,因而纳兰在其词作中称“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之句,不必细说。可以看出,他所求的不过是挚爱常伴在侧,友人相聚几杯,家国平安和乐而已,这和今天现代社会所憧憬的人生的美好有着惊人的相似。

2.满汉融合,大势所趋。

纳兰词用典之处有七百之多,平均下来每首至少都有两个典故,可见容若文学涵养里汉文化烙印的深刻。他生于满清入关伊始,成长于康熙年间,正是一个王朝开疆拓土,大放异彩的新兴时期,作为康熙近臣,八旗贵族,纳兰本应该对这个美好前景充满信心,歌功颂德一番。但他却不以自己的贵族身份自居,在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亦常用“成容若”之汉名自称,纳兰的“平民”心态也表现在他的结交江南汉族文士与未染汉人雕琢藻饰之风气,可见,以纳兰为典型,清朝的满汉融合已然萌芽成长。

清朝也不是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不断进行疆域扩张,这是一个多元、多民族的时期,却仅仅只停留在等级歧视、民族界限与文化单一的现状中。他们的统治者一向不屑于汉族文化,因此,元朝的科举制度被废除,通过考试录取的人数较前朝也少得可怜。但尽管如此,也停止不了“汉化”的步伐,汉族文士入仕之路被封死之后,反而提升了自身的文学创造性与灵活性,他们融入于勾栏瓦舍之间,描写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促成了白话文学的成熟。相较于蒙元对于汉文化的排斥,满清在这一点上要积极得多,清初统治者一直在总结前朝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顺治帝在十一年的上谕中宣称“联思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州旧制。”[8]康熙亲政后,大力吸取汉族的优秀文化甚至是西方文化,对汉族知识分子亦采取宽容政策。他还亲自去曲阜祭孔,聘请孔尚任讲经,吸收广大汉族知识分子参政,开设博学鸿词科。于清朝,康熙帝是公认的圣主贤君,他作为上位者的眼光是远大的,他明白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不解决无法使国家长治久安,而“堵不如疏”,人口密度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得满汉一家势在必行。固然康熙的做法有笼络人心之嫌,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满汉一体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是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举措。纳兰性德作为康熙近臣,年纪相仿,天资聪颖的他应该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几下江南,团结汉人文士,是应心之举,也是在明白大势所趋后的必然选择。

纳兰性德生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词的写作,使其词达到了一个较为圆融的境界,在用典方面亦是综采各家、信手拈来、巧妙细腻、隽永自然。但不可否认,饮水词的题材范围有些狭窄,作品的思想情感也有较多重复,内容略显单薄,但纳兰性德通过其词所展示出的精神价值与那份不囿于世俗风气的态度,那份以“平民”之心观世间众生的姿态是最大的艺术宝藏。本文尚有些不足,典故的出处与分类仍旧不够清晰,有些词句介于用典与不用典之间,较难分清,在纳兰爱情词、友情词方面分析得不够细致透彻,这将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注释

①文中所有表格整理、词作列举均参考[清]纳兰性德·钮君怡注.纳兰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第一版。

[1]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第一版):187.

[2]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第一版):30.

[3]孙克强.况周颐“重、拙、大”新论[J].中国韵文学刊,2003,2:3.

[4][清]纳兰性德·张草纫注.纳兰词笺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427.

[5]袁枚.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5.

[6]陈子彬.纳兰性德的家世和生平简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7]刘萱.一种凄婉两样情怀——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杨子怡.“纳兰性德”现象与传统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9]赵秀亭.冯统一.纳兰性德行年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

[10]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3,6.

[11]葛恒刚.纳兰词论与清初词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Analysis of Nalan's Civilized Mentality Through the Use of Allusions in His Ci Poem

Xu Xiaoxiao
(School of Liberal Art,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China)

Nalan’s Ci poem is glutted with a sort of ambivalent and tragic ambience,which origins from NalanXingde’s personal civilized mentality underneath his noble identity.Nalan processes a thread of impressive emotion that embodied in his material and devices of allusion.Nalan prefers adapting predecessors’short lyrics,emphasizing natural images and maintaining sentimental style.The formation of his civilized menta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personal skills of allusion and disposition,but also interwoven with common social background.This easy will interpret the former contents in various perspectives.

Nalanxingde;Nalan Ci poem;allusion;civilized mentality

I207.23

A

1672-6758(2015)04-0119-6

(责任编辑:蔡雪岚)

许晓晓,在读硕士,安徽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Class No.:I207.23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化用纳兰性纳兰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设计师
浪淘沙·双燕又飞还
《纳兰的雪》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爱恨两难说纳兰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红楼”与“纳兰家事说”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