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特色城市法治人才智库建设方向与重点研究

2015-12-16 09:53李光全汪玮

李光全 汪玮

[摘要]智库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法治智库质量和咨政水平是新时期城市公共决策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关键。城市法治人才智库建设的方向在于满足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对高水平智库的需要,契合城市改革发展决策对法治智库的更加需要和更加依赖。新型特色城市法治人才智库建设重点的选取应该围绕智库人才培育和使用展开,工作的重点在于,创新管理机制、集聚一流法治智库人才,创造组织形式、推动官方法治智库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法治智库服务能力,重视公共传播、塑造城市法治智库品牌,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间法治智库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特色智库;法治人才;推进方向;发展重点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16-04

智库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思想工厂和政策基地,是科学精英和战略精英的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入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和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各类城市共同面对且亟待开展的任务。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智库是继行政、立法、司法、新闻之后的“第五种权力”载体,在城市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中加强法治人才智库建设,是落实四中全会依法治国意见的重要体现。

一、推进法治人才智库建设的背景

(一)智库的作用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果从智库的发展演变来看,就能更好地得出智库作用愈加突出的结论。从整个学术研究和发展实践来看,对智库形成时期的意见并不统一,较为代表性的有“19世纪初期说”(代表人物:保罗迪克森,1971)、“19世纪中后期说”(代表人物:詹姆斯史密斯,1991)和“20世纪初期说”(代表人物:威廉多姆霍夫、詹姆斯G麦克甘,1991)等。“20世纪初期说”相对而言被更多人认可,原因在于世界上首个被称为智库的研究机构——Rand Corporation(兰德公司)在1948年正式产生,且智库逐渐成为了政治生活中流行的概念。随着全球发展中政治经济风险的加剧和各国在世界体系中竞争博弈的趋多,愈加需要智库对战略研究、情报分析、风险评估和政策设计提供专业、及时、准确与必要的思想辅助和智力支持,也为降低决策失败风险、实现帕累托最优决策贡献学者智慧。随着智库参与决策作用的日益增大和有关智库世界影响力评价的逐步开展,智库已经成为国家崛起中的软实力和巧实力,国家智库对外代表全球话语权和全球事务决策影响力,对内增强决策信心,逐渐成为公共决策的思想工厂和政策基地。

(让他)新一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智库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鼓励哲学社会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趋势和宏观发展上明确了新的要求、新的定位、新的方向。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2013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对我国智库建设做出重要批示,这是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就智库建设所做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丰富的一次批示。2013年6月主管教科文卫的副总理刘延东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大量批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标志着智库建设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议程和顶层框架设计的重要内容。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7月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性。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并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坚持改革创新,规范发展。这表明,法治中国和智库建设被切实提上党政决策的议事日程,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新型特色城市法治人才智库建设的方向

(一)满足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对高水平智库的需要

智库是城市治理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治理体系多元化角度讲,智库丰富了社会不同群体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渠道,有助于通过协商民主的新型参与方式提升公共决策的程序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从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讲,智库是公共决策体制的外脑,其发展内在地体现了特定区域的文明开化和社会开放程度、知识精英储备的社会效应和社会效果。智库的建设有助于国家或城市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和科学化,并目可以通过对创新人才、思想和重要信息的储备,形成城市治理能力自我升级的动力机制。从治理水平现代化角度讲,智库是高水平专家学者的聚集地,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现代决策分析能力有助于为具体问题的主动防控提供前瞻性预测解决方案,也有助于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出满意方案或优化方案。

(二)契合城市改革发展决策对法治智库的更加需要和更加依赖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此次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复杂性决定了改革发展决策要考虑的因素会涉及方方面面。如何使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攻坚克难同时又保证社会整体平稳,这迫切需要实现公共决策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目标。此外,身处风险社会,社会风险发生频度高、燃点低,对公共决策有前瞻I生、预见I生和及时性的要求也必须相应提高;身处多元社会,多元主体利益的兼顾和统筹难度变大、问题变多,公共决策需要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身处新媒体社会,舆情环境在新旧媒体的共振效应下显得更加复杂多变且诉求多元,社会公众更加关注涉及自身利益决策的透明性和公开性。上述这些新的形势和变化引致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需要,也使得改革发展决策更加需要和更加依赖智库。比如,当前改革实践证明有效的决策要上升为法律、改革先行先试的决策要法定授权、不适应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订或废止,这都需要法律专业人员和法治智库人才的参与及指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新型特色城市法治人才智库建设的重点

建设新型特色城市法治人才智库要找准核心并加以明确。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约翰桑顿认为,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是智库必须坚守的核心价值,也是判定能否成为高水平智库的关键。欧阳志远(2014)认为智库建设的核心是帅才人物的培养;王文(2014)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大障碍是极度缺乏优秀的、复合型的智库学者;胡锐军(2013)强调人才是智库的核心;何帆(2015)认为智库的竞争力不在于单独一个、两个一流的学者,而是在于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团队;中国智库(2014)指出发挥专家团队优势、有效激励智库人才是决定智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冯叔君等(2012)提出吸引和聘请世界一流的专业人士从事研究,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上述研究表明,新型法治人才智库建设重点的选取应该围绕智库人才培育和使用展开,其中,集聚智库人才、创新组织形式、探索全新机制、重视品牌塑造和优化培育环境为其关键。

(一)创新管理机制,集聚一流法治智库人才

城市智库建设水平的关键和核心在于人才。而人才自身的成长、发展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在法学人才相对社会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如何聚才借智必须既要考虑规律,还要创新体制。建立法治智库人才流动机制,定期推行专家学者更新,吸引有思想活力、有实践经验、有政策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士加入智库,既有利于保证法治人才专家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也有利于防范公共决策专家咨询的建议锁定风险。针对法治人才队伍的特殊性,法治人才智库建设要更加重视建立智库与决策(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机制。法治智库人才的选择不仅要考虑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要考虑在法律一线工作的专家型领导和职业律师;既要考虑法律法规相关方面的专家,也要考虑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公共决策领域的专家。这样有利于公共决策的合法合规,也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此外,要合理区分法律顾问和法治人才智库在使用上的差异,智库的工作重点是不定期地针对法治建设领域遇到的全局性、宏观性、趋势性问题进行专题探讨,提出宏观性意见,而法律顾问则更多是探讨具体问题和个案,如果忽视了二者的差异,就失去了建设法治智库的意义。

(二)创造组织形式,推动官方法治智库建设

城市官方法治智库建设具有自身的优势,官方智库在决策基础信息资源上既有“通天渠道”,也能很好地化解政府决策咨询中的信息保密难题。正常情况下,要求保密或带存—定密级的信息咨询就会使得咨询的专家圈只能封闭在官方智库的小范围内进行,外部智库无法知晓议题、了解内容,自然无法进行观点研究和内容评判;但与此同时,官方法治智库自身往往承担着众多政策解读、评估等任务。因此,官方法治智库人才的供需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建议官方智库在组织形式上打造“小实体、中联盟、大网络”的形式,利用“小实体”做好自身研究,利用“中联盟”推进同类的部分官方研究机构联合以形成有更大影响力的官方智库品牌,利用“大网络”推进智库之间的联系协作以推动国内智库的整体发展,并使得自身在广泛协作中提升能力、提高水平。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行政学院系统、高校系统、军队系统、国有企业系统的官方法治建设,特别是强化党委政府政策研究室、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智库体系。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法治智库服务能力

城市智库研究要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强化重要内容研究的战略前置,实现自身主动服务能力和前瞻判断能力的提升。建立重点内容的跟踪研究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公共决策的难点问题在哪里,重点研究的阵地就在哪里,培养适应决策需求动态变化的专业化复合能力。法治智库自身要形成一流的咨询服务机制,要积极靠上,与政府决策形成联合攻关和协作共享,主动服务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产品。建立优质智库成果的供给机制,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问责等重大问题,多出有价值的一流智库成果。积极参与到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中来,发挥自身优势,研究立法与改革决策的有效合理衔接,推行改革方案、举措的合法性论证制度,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先行先试具备充分论证和依法授权,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将法治智库引入公共决策的法治化进程中,建立起科学的、制度化的公共决策体制。

(四)重视公共传播,塑造城市法治智库品牌

城市智库品牌和影响力的形成有赖于公共传播的有效介入。在新旧媒体交替交融的时代,法治智库要积极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低成本、无缝隙和及时性特点,及时传播智库观点。法治智库要积极参与重大决策和事件的专业发声,让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认知到智库的价值和贡献,塑造专业化、高水平智库的良好形象。积极培育智库专家“代言人”,通过法治智库品牌专家成长和观点的有效传播来提升相应智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法治智库除积极参与政府公共决策服务外,还要积极参与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和部分民生社会事件的法治化解决,塑造出负责尽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智库形象。定期举办小型论坛,就社会关注的法治问题进行研讨和解读,形成媒体报道的新闻点,服务政府公共决策,引发社会关注。依托法治智库,谋划研究和出版《城市法治报告》,对城市法治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打造法治智库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

(五)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间法治智库健康发展

建立有利于保持法治智库独立性发展的资助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智库发展基金以及各种扶持智库研究的私营基金和信托基金支持智库研究计划、研究项目,对捐赠智库的资金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建立法治智库评价体系,对民间法治智库进行评级,对于评级等级较高的智库进行奖励性支持;建立智库发展基金或争取在相关研究计划中设置智库研究项目,推动民间智库研究水平的提升;鼓励民间法治智库按照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定位和企业注册,并且在注册便利化上给予支持;对民间智库申请政府研究课题给予公平的竞争机会,支持其参与竞争,靠项目竞争获得经费;允许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咨询专报,建立民间智库成果向决策者提报的畅通渠道;鼓励民间智库遵守法律法规、把握正确导向,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间智库群;建立法治智库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推动智库外交,发挥智库国际交往对软实力的提升作用,建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化、专业化法治智库,服务法治中国和依法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