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体育在普及终身体育中的作用
——以广州市社区体育爱好者调查研究为视角

2015-12-17 01:09邓松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7期
关键词:问卷体育

邓松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310)

浅析社会体育在普及终身体育中的作用
——以广州市社区体育爱好者调查研究为视角

邓松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310)

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状态是衡量终身体育普及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该文通过对广州社区体育爱好者进行调查研究,以点带面探究当前社会体育活动对终身体育普及的影响。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在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可为实现终身体育的连续性、持久性提供有效保障。

社会体育 终身体育 状况调查 评价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的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人口结构。人口日趋老龄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病、肥胖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日趋流行化、年轻化和普遍化,使卫生服务目标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国民要适应快节奏、强压力的工作与生活,就必须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国家通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等社会体育活动,培养国民终身体育意识,可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保障国民的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国民医疗卫生支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因此,探究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1 广州社区体育爱好者状况调查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广州“老八区”(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南沙、萝岗)的各个运动场所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体育爱好者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被调查的对象都是具有一定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属于具备参与体育运动意识或具备终身体育意识雏形的人群。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255份,回收问卷25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37份,有效率为93%。

1.2 调查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效度检验以专家鉴定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共发放专家效度检验问卷8份,回收8份,回收率为100%,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85%以上的专家认为调查问卷的设计符合实际研究需要,体现了调查目的和研究任务,具备有效性。

为了检验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采取重测信度进行信度检验。在完成第一次问卷调查的一个星期后,随机抽取了30名参与了第一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重新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第二次调查。在对两次调查问卷进行细致的数理比较基础上,得出两次问卷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r=0.91,说明具有较高相关性,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个人信息分析(部分)

从调查数据中可知,月收入7000元以上的调查对象占47%,调查对象一年用于体育支出在2000元到4000元区间的最多,占调查人数的39%。可见所从事的职业稳定、收入较高且工作压力小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相对更大,每年用于体育的支出也更多。

2.2 参与锻炼的动机分析(部分)

高达72.2%的调查对象“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体育运动,这与体育运动在国民中享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关;然而在“体育运动兴趣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自身需要”占32.6%,依次为“家人朋友影响”(27.3%)、“媒体及偶像影响”(21.6%);30.2%调查对象“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出于“娱乐消遣”,13.6%出于“人际交往”。从中不难发现满足社会交往需求已成为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思考终身体育问题上,必须把社会因素作为重要的考量对象。

2.3 体育环境评价分析

体育环境评价分析(如表1)。

调查对象越来越看重体育锻炼的环境和质量。从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广州虽然绝大多数的居委、社区均有自己的健身活动站,但其场地资源的“质”和“量”与群众的期待确实有较大的落差。在众多居委生活圈版块里,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和器材缺少的现象十分普遍,绝大多数的地方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路径以及简单的健身器械等小型场地,羽毛球场、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等受到群众广泛欢迎的运动项目,场地少之又少。这一现象印证了另一组调查数据,32%的调查对象就认为“提高体育运动兴趣及效果”在于有“完善的体育活动设施”。

表1 调查对象对所在社区体育环境状况的评价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3.1 加强对社会体育活动与终身体育理念的推广宣传

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有赖于政府负责、社会支持、全民参与,而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加强对社会体育活动与终身体育理念的推广宣传则成为了当务之急。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社会体育的发展历史,为吸引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构建强大的舆论声势。如大打名人效应,邀请国家元首和社会知名人士来参加各种体育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1982年美国里根总统就亲自参加美国跑步与健康协会发起的全国性跑步、竞走、散步活动,宣布美国的10月9日为“跑步和健康日”;又或是推出朗朗上口的响亮口号,鼓舞人们主动参与健身,法国提出的“为心脏健康而练”、澳大利亚提出的“锻炼能改变你家庭生活”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戏谑当前社会体育锻炼的现状:“青少年在沉睡,中年人在觉醒,老年人在奋起。”这句话虽然以偏概全但确实形象地概括了当前全民健身事业开展的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终身体育意识还无法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任何改革首先体现在观念的改变上,要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就应加强社会体育活动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使人们普遍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如在借鉴国外社会体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开办终身体育专栏,制作体育公益广告、宣传片,并扩大播放的覆盖面;努力搭建全面健身的短信传播平台,定期向健身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传送健身知识,组织各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全民健身日、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全运会等重要赛事和当地重大文体活动等,加强宣传,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身常识,健身技能,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使积极参加健身活动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3.2 努力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终身体育一体化

终身体育是指导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思想意识,完善的社会体育体系则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必要载体。终身体育贯穿人的一生,而社会体育则贯穿于终身体育的每一个阶段,并在学前体育阶段、学校体育阶段、后学校体育阶段相互作用,从而促进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在学前体育阶段,影响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氛围、幼儿园教师、体育环境等;而在学校体育阶段,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体育教师、学习压力、运动伙伴、体育明星等则成为主要因素;进入后学校体育阶段,影响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则转变为身体健康、职业状况、经济收入、休闲时间、体育环境等,因而必须针对终身体育参与因素的差异性开展覆盖各年龄层次、各运动群体的社会体育活动,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各项配套设施,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及内核建设层面予以强力保障。如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登山、万人长跑、畅游珠江、自行车环城等全民健身活动;或根据运动团体的差异性,大力推动职工体育的发展,开展符合女性特点并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挖掘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可见,要实现终身体育,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体育的意义及作用。

3.3 增加群众性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开发

据资料显示:我国体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系统。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总数的23.4%,而学校系统占67.17%,工矿、铁路和其他系统占有16.56%。以广州为例,虽然广州的教育网络完善,但位于学校内的场馆设施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一方面由于利益协调等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对外开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学校的场馆设施节假日、寒暑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同样未能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功能。这类体育资源如何提高利用率,如何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还有赖继续完善管理和监督。

此外,政府还应根据国民的实际生活条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投资,投资兴建便捷式健身中心;开发研制一些功能造价、应用范围符合实际需要的大众体育健身器材;在各城市社区、公园广场、草坪和路旁以及居民聚居的地段,普遍设立了便民的健身场所,充实和完善公共体育场地健身器材和设施;开放体育场馆,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提高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为国民在便利、舒适的健身环境中强化终身体育意识提供良好的基础。

3.4 完善及健全社会体育服务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旅游、健身正悄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也对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及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必定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国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

要完善和健全社会体育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体育的法规、制度,保障终身体育指导下的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社会体育的全国性运动会竞赛制度,完善全面健身评估制度和奖励先进制度等;需要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服务行业,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研发推广便于进入家庭、适宜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健身的健身设备器材;需要健全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广泛建立各种类型、多种项目、不同规模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协会、俱乐部及各种形式的基层体育组织;需要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改善社区指导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组织能力差、工作热情低等现状,切实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各类健身辅导,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形成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覆盖面广、适应性强、包容量大的组织管理体系,才能统筹兼顾区域、城乡、不同人群的需要,才能可持续、保质量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环境及氛围。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EB/OL].中国新闻网,2011.

[2](法)保尔·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3]曹社华.中外终身体育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8):20-21.

[4]张龙,粟卫梅.和谐进程中深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8(12):100-101.

[5]汪正毅,李可,叶国鸿.从我国社会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衔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317-320.

G807

A

2095-2813(2015)09(c)-018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185

猜你喜欢
问卷体育
调查问卷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