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江豚的想法

2015-12-17 22:52孟庆尧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江豚长江活动

孟庆尧

长江江豚,鼠海豚科的一种小型鲸类动物,是该科唯一的淡水亚种,也是继白鱀豚后长江流域仅剩的淡水豚类。成年个体体长在140至170厘米,体重在100至160斤,寿命约为20多岁。

目前长江江豚仅剩1000余头,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505头)、鄱阳湖(450头)和洞庭湖(90头)水域。江豚的总数量现在已经少于大熊猫,但是仍然呈下降趋势,与大熊猫相比保护并没有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作为一种濒危动物,江豚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有以下原因。

首先,人们对江豚知道和了解得很少,而对于保护江豚有一种冷漠和无趣。

很多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人们对江豚了解得非常少,很多人分不清江豚和河豚,而更多的人也并不知道江豚面临灭绝。我也对周围的同学做过一些调查,发现有一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这种生物,或者仅仅是听过。这说明在普及大众方面,相关的工作做得很差,而相比大熊猫是世人皆知的。

同时国家给予江豚的保护措施寥寥无几,国内专项研究人员包括学生在内仅有三十余名。参加这次保护江豚的活动,我自己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国家对保护江豚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天的目的地是武汉的白鳍豚馆,在最后一头白鳍豚“淇淇”死亡后,这里就成了白鳍豚的家。作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试验基地,这个建筑隐藏在一片菜地中,一路上没有见到任何指示牌,周围也显得非常的破败和陈旧,和几百米外武汉市现代化的街道和购物中心格格不入,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人关心过这里了。而进入了馆内后,我们发现江豚生活的池子周围也很冷清,只有几个零星的工作人员在打扫和喂食,可能是为了避免打扰到江豚。经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知道保护江豚每年需要100万元左右的资金,而国家每年只能提供不到40万,剩下的60多万元需要基地的院士科学家们依靠做横向工作来完成筹集。显而易见,和大熊猫等濒危生物相比,对江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2012年1月7日-10日,在江西鄱阳湖湿地公园举行的活动总结和颁奖仪式上,3396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人不愿意参加江豚救护方面的培训,三分之一的人不愿意成为江豚保护的志愿者。他们的回应也很一致:为什么要保护江豚?而大部分人对江豚的印象还停留在白鳍豚上,一说到江豚都会话题转移到白鳍豚。

其次,江豚的保护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目前江豚收到的威胁全部由人类活动导致,主要有下面四种:

1.航运:航运会产生极大的噪声,影响到江豚的声呐系统,导致其迷失方向,有时会发生江豚误撞在螺旋桨上而被打死的情况

2.污染:污染会导致饵料鱼类的减少,使江豚得不到足够的食物,严重时会因饥饿而死;污染会影响江豚的免疫与生殖系统,导致江豚体质下降;同时会带来直接伤害,比如有江豚因水污染而中毒死亡。

3.水工建设:水工建设会影响江豚的栖息地质量,并影响江豚的种群信息交流,另外一些如爆破礁石之类的活动会将江豚炸伤或炸死。

4.渔业活动:渔业活动是威胁江豚生存最主要的因素。它会破坏豚类饵料渔业资源,还会对江豚造成直接伤害,例如江豚有时会被电晕或电死,也会因为缠绕在渔网上无法探出水面呼吸而窒息死亡。

长江中下游近1700多公里河道,受城镇化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各個豚类活动区域面临的威胁也各有侧重。”WWF中国长江项目总监朱江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介绍,“因渔业衰竭和非法捕捞造成的威胁,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西,渔民较多,执法力度较弱。到了下游地区,比如上海、江苏,经济发达,河道水网密集,航运河运频繁,与上游的情况不同。”以江苏省为例,2010年其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为11.5亿吨,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2亿吨,严重侵占豚类生存空间,干扰豚类声纳系统。据统计,视力几乎为零的白鱀豚因航运致死的比例高达1/3,江豚因遭螺旋桨击中失去尾巴或者躯体断裂的新闻也屡见报道。

江豚位于长江食物链的最顶端,如果塔基垮塌,顶端也不复存在。所以保护江豚不是简单地保护一种生物,而是要保护整条长江,但无论是航运、水工建设、污染还是渔业,都是人们为了自身而在长江上进行的活动,想要就地保护江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限制人类活动,为江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长江和其它地方不同。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拥有丰富的资源需要被开发利用。因此,相比保护大熊猫可以封山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长江上的人类活动并封闭长江来保护江豚基本没有办法实施。

那么可以在不封闭长江的前提下通过治理污染来保护江豚吗?这样也很难成功。

长江的岸边布满了各式工厂,农田和住户,这也造成了长江的三大主要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化肥富养水。其中生活污水比较好治理,因为长江流域人口比较集中,可以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而农田和工厂分布的较分散,很难统一治理。实际上,根据志愿者和当地渔民的讲解,当地的环保部门在这一方面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工厂是对长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污染,但是为了经济发展,不可能冒着有可能降低产量的风险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转变成环保工厂。

长江江豚从保护进入保种阶段,最理想的办法是建立5到10个迁地保护区。1986年,首届淡水豚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时,当时专家就提出了保护白鱀豚的三大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保护。1992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天鹅洲)正式设立,这里属于“九曲回肠”的荆江(长江中游)江段上的一处故道,水域长89公里。湖北长江天鹅洲豚类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鲸类迁地保护成功的唯一范例,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在石首市境内,拥有21公里的天鹅洲故道。保护区常年在长江江段设立观察点,保护豚类。在89公里长的江段设立了5个观察点,实时观察。保护区与香港海洋公园初步达成了江豚在科普宣传,遗传繁殖,病害防治,豚类驯养以及故道水质分析等方面的合作意向。

由于长江江豚和白鱀豚习性相近,起初捕了5头一同试养,20多年过去,白鱀豚没保住,江豚的数量却壮大成了近50头的种群,一半为在天鹅洲新生。从故道1990年投入5头江豚进行保护,至今发展成了拥有45头能够自我繁衍生息的种群。相比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中江豚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天鹅洲故道中每年都有幼豚出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

白鳍豚的危机没有被社会认识,现在很多人都后悔当初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去保护。而对于江豚来说,现在开始保护还不算晚。除了有关人员的专业保护之外,公众也应该被普及相关的知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该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并积极呼吁大家,对于在长江边的渔民来说,应该适时捕捞,转产转业,让长江休养生息,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保护江豚。

猜你喜欢
江豚长江活动
30多头野生江豚出现在长江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长江之头
江豚“归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长江之歌(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