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意风神”姜夔书法思想探讨

2015-12-17 01:40陈洪大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姜夔书法思想

陈洪大

摘要:本文以“尚意风神”姜夔书法思想探讨为题目展开相关讨论。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从其美学角度对其所崇尚的精神加以分析,着重阐述其尚雅意趣观,还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其书法艺术进行了一些浅析。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交流与探讨,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尚意风神;姜夔;书法;思想

我国的书法艺术,在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今天中国人的能力来看,已经不能达到更高艺术水准的艺术表达,但作为文化遗产,它那美丽的外观依然存在,而且可以对其进行实际的学习。从构成来看,文字的意义经过这种艺术形态的表达,增加了其美感,给其实质的内涵添加了漂亮的饰品,使其表达更加深了一层,也变得高雅了诸多,从中也形成了一种与文字相关的书法艺术。

一、概述

姜夔,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音乐家,在各领域中造诣颇高,生卒年相当于公元纪年1155到1121年。理解其思想,需要对其《绛贴平》、《续书谱》进行研究。由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音乐理论、画论等都有较为相通之处,但又各有区别,对其分析非常繁杂,需要更多的经历与时间对其加以细致探究。本文主要是浅谈“尚意风神”的一个小点。从其生平可知,他与朱熹、辛弃疾、范大成、杨万里都是朋友,對其评价可用当时人所描绘的“东南人士无不倾慕于夔,夔之名殆满于天下”来说明。

从学理上看,宋人以理学为主,重在“存天理,灭人欲”,其思想主要是形而上,倾向于性命义理的思想较为明显。由于理学的背景是儒、释、道相结合的共同作用,因而应该认识到当时的书法思想还是较为复杂的,需要经过如恩格斯清理关于黑格尔的思想方式那样进行一番透彻的疏理,才可对其展开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研究。以书法而论,姜夔将其思想更多的放在品评书法的真谛方面,也就是注重对其底蕴的揭示,然而作为形式表达的书法艺术,正如鲁迅所言,注重形美、意美、神美的传达。如果要实现一种真正的理解,需要作者在创造中把握住情感的注入、独立精神的体现、自由的显露。

二、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

从《续书谱》来看,姜夔注重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法度的崇敬、对古制的反思,尤其是非常推崇关于魏晋时期的雅正、自然而然的精神。在其关于书法艺术的形成阶段,正值复古书风兴起。其路线是,经由孙过庭志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的意气,对唐人尚法的陈规之批评,从而形成了自身推崇晋代风格,而且在刘協《文心雕龙》之后,出现了各种较为细化的理论。以真书为例,黄山谷在当时用笔遒劲、苍劲有力、古拙纯朴、用笔力道精准,苏东坡当时都自叹不如,但是姜夔与黄山谷在“真书”的问题上观点不同,由此即可略见其尚意之追求。黄山谷的观点是颜鲁公体制百变,皆合于右军父子笔法,有魏晋时期的风流气骨,而姜夔的观点则是颜鲁公书法结体用笔皆异于古法,脱离了魏晋风流。一个在于创新,一个在于复古,姜夔更注重形而上方面的思考,这是由于其自身在书法学习中的变迁,比如对唐法的沿袭使其得出批判性见解,由此不断向前追溯演变关系,由此竟然从其保守的思想中,得出了更为系统的体系化论述。

古典美学注重形而上的艺术审美理解或阐释。因此,在形意关系的思考方面,更加注重通过形式表达内在的意蕴,以期提示其中的底蕴。在此过程中,关注较多的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由此得出的结论一般表达为神韵的相似,也就是一种意境的状态表达,给观者提供一种更具直观的整体形象。由此可见,在领会其“尚意风神”之时,需要对其可传达性加以明示,对其艺术形而上学的思考加以延伸,对其经验加以体验。因此看来,艺术与生命同路,其同一性的内在本质在于一种关于“大同”的理解,只有在如此高层次的境界之中体验,才能领悟到那种对于书法真谛的直观表露的内在意蕴。

三、从书法艺术的本体观念角度思考

从原则解析,姜夔虽然体现了保守的一面,然而在其书法理论方面自成一体,有着较为体系化的表达,尤其是其完备性、历史性,都无一例外的、高于传统的书家论作。在其提出的关于本体语言的理性设想方面,对于魏晋时期“本体论”思想的传承。而且可以看出,其注重“言意之辨”,并且认为言可尽意。有关利用语言可以表达思想意境方面,刘協在其《文心雕龙》中有着更为系统的叙述,在借鉴的基础上,姜夔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其著作中,更多的从实践的体验、书法历史脉络的疏理,将其从具体上升到了一般的抽象层次,比如,关于“风神说”,其认为“艺之至,末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昌黎《送高贤序》:‘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上。”在技巧的阐述方面,它在《续书谱》中更为详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而且对其间的差别与异同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比较。

从另一个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人如其字”这种关于品德与行为间的一致性,被理解为人品、艺术、道德的同一。从这种关系角度来看,历来古人所说的“道”与“德”间的关系,在此又一次以魏晋服饰的面纱而出现,从《人物志》以来的月旦人物传统来看,姜夔对其有很好的吸收,并且杂糅各家,使音乐、绘画、书法、文学成为一种共融交流后的全盘整合,从中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普遍规律,并将其运用于书法理论之中,比如“神遗务闲”、“感物循之”、“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等五合,即是此一理论的具体应用,而且走的依旧是古代那种本体论的旧套路,比如“太一为本而不见”,“诸物集而呈现为一”,一是整体,多也是整体;一是本,多是体,本体互见。

结束语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对宋人的书法进行认真研究,它们不但代表着一种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时期在书法中的理论研究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而且“尚意”的思想形成及发展对于整个宋代的其他书法艺术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书法文化的“尚意潮流”,对中国的书法史影响甚远。直至今天,依然在一种旷达、意境、自由、刚劲中存在着,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形而上学。

参考文献:

[1]张建林.试论宋人书法理论中的“尚意”思想[J].延安大学学报,2013(5).

[2]刘元良.姜夔《续书谱》对孙过庭《书谱》的改写和细化[J].重庆大学学报,2012(06).

猜你喜欢
姜夔书法思想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书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书法欣赏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书法
思想与“剑”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陆明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