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忠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肠梗阻经验

2015-12-18 01:17于庆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芒硝脐部气滞

张 琦,于庆生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外科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张福忠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外科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外结合治疗肠梗阻,现将其治疗肠梗阻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责之于气、血、寒、热、食

肠梗阻病位在肠,病因不一,《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为“饮食停于肠中,结而不下作疼”之症。现代研究认为,由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腹部手术等因素,使肠腑升降功能失调,其正常传化功能障碍,致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而致肠梗阻,临床多以痞、满、燥、实为主症[1-2]。张师善于病因辨证,认为肠梗阻病因复杂,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症状急剧,变化迅速,应尽早诊断。其指出,气、血、寒、热、食为肠梗阻的5种主要致病因素。气虚、气滞,均可使脏腑运化失职。血虚,血燥或血瘀,可使脏腑失其濡养,传化功能不足:血虚不能荣养肠腑,不荣则痛;血燥或血瘀为实证,致肠腑血脉不通,不通则痛。寒主收引,主凝滞,寒邪克于肠中,造成寒凝气滞,致肠腑血脉不通,气机不畅。热邪常兼湿而致病,湿滞中阻,可致脏腑气机不畅。食积壅塞肠道,腑气不通,而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总之,上述原因均可导致脏腑气机不利,传化失职,诸症逆生。

2 推崇多法联合施治

张师治疗肠梗阻不拘泥一法一方,常灵活运用,多法联合施治。其运用“三联模式”进行治疗,包括口服中药、中药敷脐、中药灌肠,并重视中医外治之法,强调“准确选用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慎重选择手术方式”。治疗前首先要辨清梗阻的原因、部位、性质;其次要明确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手术指征;非手术治疗前最好先口服石蜡油,既可起润肠作用,又可以观察梗阻是否缓解;在非手术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反复保守治疗不能缓解或症状加重,应考虑中转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症状有所缓解,应继续服中药至畅泻为佳。在重视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中医中药“三联模式”治疗。

2.1 中药口服 对于不全性肠梗阻,可以直接给予口服中药;而对于完全性肠梗阻,则给予胃肠减压同时灌注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为“传化之腑”,其功能“泻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涌而为逆,故通里攻下是该病的治疗大法。肠梗阻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气滞型、气滞血瘀腑实型、气津两亏型。其中气滞型又称痞结型,属于肠梗阻早期单纯性不全性肠梗阻,其证候表现以腹胀为主,偶有腹痛和肛门排气排便,虽有排便但量少,几无呕吐。腹部仅有轻微压痛,见不到肠形,听诊肠鸣音略微亢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宜“疏”,以行气活血、润下通便为主,常选用肠梗阻1号:枳实、厚朴、大腹皮、木香各10g,丹参、赤芍、桃仁、火麻仁、柏子仁各12g,生白术15g。气滞血瘀腑实型又称瘀结型,属于肠梗阻中期单纯性完全性肠梗阻,其证候表现为腹胀、腹痛明显,肛门无排气排便,呕吐。可见肠形及其蠕动波,触诊腹部压痛和触及扩张的肠袢,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和闻及气过水音。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数。治法宜“攻”,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常选用肠梗阻2号:大黄(后下)、芒硝(冲)、枳实、厚朴、木香、连翘、黄芩各10g,金银花20g,丹参、桃仁、赤芍各12g。气津两亏型相当于肠梗阻缓解后恢复期,其证候表现为腹胀、腹痛缓解,肛门恢复排气排便,但大便无力、干结。同时伴有口干唇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红少津,苔白腻,脉细弱。治法宜“调”,以健脾益气、养阴润肠为主,常用肠梗阻3号: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各20g,火麻仁、柏子仁各15g,当归、沙参、桃仁各12g。

2.2 中药灌肠 张师认为,肠梗阻患者大都出现频繁呕吐,给口服中药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采用中药保留灌肠,使药物通过肠道吸收而起作用,可避免因呕吐而不能口服中药的情况[3]。其通常使用甘遂通结汤加减进行灌肠,药物组成为生甘遂10~20g,生大黄(后下)、芒硝、枳实、厚朴各10g。煎汤200~300 mL,倒入无菌输液瓶内,摇匀,插入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好一次性导尿管或吸痰管(由于肛管刺激大,很少选用肛管)。先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嘱患者深呼吸减轻腹压,促使括约肌松弛,轻轻自肛门插入20~30cm,以患者感舒适无便意为度,滴入速度40~60滴/min。滴入的中药温度通常为37~39℃,温度过低对肠黏膜刺激性大,温度过高易烫伤肠黏膜。每日2次,4~6h后若梗阻不缓解,可再灌肠1次,必要时4~6h灌1次。滴入后让患者右侧卧位,保留药液60~120min。本方中甘遂属峻下逐水药,《本草正义》载:“甘遂苦寒,攻水破血……兼能消食物利谷道。”《中药志》记载甘遂有毒,用量为0.6~1.5g。张师重用甘遂,并与大承气汤配方,通过保留灌肠亦起“攻水”“利谷道”的作用,并且强调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以及体温、脉搏及表情变化。如出现腹痛腹胀加重、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表情淡漠、腹部有腹膜刺激征等情况,应考虑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2.3 中药敷脐 中医学认为,脐部神阙穴属任脉,任脉乃奇经八脉之一,交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为经络之总枢,脐又为冲脉所循行,冲任督三脉之气相通,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在脐部外敷药物,可理气化滞、通络活血,行腹部气机,消除腹胀[4]。《理瀹骈文》中指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为第一捷法。”张师推崇中药敷脐,最常使用敷脐的药物为芒硝、吴茱萸,二者一寒一热,颇具有代表性。将200~300g芒硝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脐部。棉布袋潮湿或芒硝结块后即予更换,每日1~2次。芒硝咸苦而寒,具有较强的泻热通便、润下软坚作用。芒硝可促进肠蠕动,吸收腹腔内的渗出液,消除肠壁水肿,促进肠管血液运行,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或取吴茱萸10g,研为细末,加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贴敷于脐部,外用敷料盖住并以胶布固定,每12h换药1次。吴茱萸辛苦而热,入肝、脾、肾经,上可暖脾胃,下可温肾阳,有疏肝下气、散寒止痛之效,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晚闭合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内有丰富的血管及大量淋巴管与神经,故渗透性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到全身。

3 强调辨证施护

张师认为,肠梗阻患者整体调护同等重要,应做到“调畅情志、饮食有节、活动有度、寒热适宜”。气滞型护理重点是心理调护,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和顾虑;对复杂的肠梗阻,应早期积极配合胃管注入、中药外敷、中药灌肠等中医疗法;强化临床观察,如治疗中出现腹胀腹痛加重等病情变化,应及时告诉医生,以防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气滞血瘀腑实型为病情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治疗和护理的关键点。一方面让患者树立信心,继续积极配合中医综合治疗;另一方面要使患者消除对疾病迅速变化的恐惧,做好手术的心理准备。气津两亏型为梗阻缓解期,一方面患者体质虚弱需要调理,另一方面应防止护理和调理不当再次复发。因此,护理要点是饮食要少量、适量、易消化,促使气津亏虚尽早恢复;活动应遵循适量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注意腹部情况,防止复发和加重。

[1]李君豪,王百林,徐峰,等.中医外治综合疗法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44(8):83-85.

[2]杜博夫.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7):74-75.

[3]张福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8(2):33.

[4]宋景戈.中药敷脐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9):858-859.

猜你喜欢
芒硝脐部气滞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芒硝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1)
大黄、芒硝外敷防治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疗效观察
中药芒硝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感染性脐炎的局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