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薇

2015-12-19 01:18
世界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建筑系工学院东南大学

陈 薇

CHEN Wei

1961年出生

1979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士、硕士)

1986年任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2005年主持“中国建筑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201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5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并列而行

并列而行,是我在南京工学院学习的一种重要获得,也是我于东南大学从教后的一种工作状态。

并列而行,是我1979年秋走进南京工学院便开始的建筑学双重教育。除了在校园教室、中大院工作室、素描画室、图书馆和资料室学习各门知识、技能、素养、思想和文化外,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外的教学,包括:一年级的传达室测绘;二年级的苏州和上海之古典和现代建筑认识实习、水彩画实习;三年级的工程技术工地实习、古建筑和园林测绘;四年级毕业设计的地方建筑考察等。除此之外,做住宅设计,会参观当时住区开发较早的常州红梅和清凉新村,还会参观建筑系老师有情调的家庭,通常一拨一拨学生进去,将老师家的地板变成泥土地;做工业设计,会参观南京的梅山钢铁厂;做公共建筑设计,会参观五台山体育馆……真实的建筑、环境、场所、功能、结构、生活、艺术,使得设计教学鲜活而充盈,再回到工作室做设计,师生极易沟通,思维特别流畅。因此,不记得老师给我方案曾有太多的否定。

并列而行,是我较早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中明了自己的挚爱和兴趣的缘由。苏州古典园林实习回来的写作、扬州园林测绘归来的绘图,聚焦回味,萌生热爱,在中国建筑史专业历史上不招收女研究生的传闻下,还是毅然选择而投身,并继续这种冬烘学究、夏炎旅者的学人生活。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收获最大的是两方面:读原典、阅读和收集一手资料;直面真实建筑、绘图古典的营造。

并列而行,是我工作至今的常态。前15年,一边大量教学,一边配合导师及自己开展科研,收集资料、现场调研、穿行于古代和现代建筑,撰写讲稿和论文,科研成果也用于教学,并进行工程实践;后15年,一边广泛实践,一边开展科学研究,下工地做工程,深入现场做项目,也将自己的获得和体会传授给学生。

并列而行,是我获得师生情谊和智慧的源泉,是一种人格的影响和自身的塑造过程。在课堂和书面教学中,记得周忆云老师给我们改图,长达4小时,最后在我的台面昏厥——给我的震惊和感动;记得潘谷西先生用红笔在读书报告上眉批:“孤例不足证”——给我的治学警醒和鞭策。在野外实习和测绘教学中,记得在栖霞山水彩写生,烈日当空,蚊虫叮咬,眼前白晃晃地毫无色感,我索性扔掉毛笔,崔豫章老师捡起笔、洗掉泥土,悠悠地说:“你不画我来画”——给我的温馨和鼓励;记得郑光复、庄金元和杜顺宝老师,奔走于扬州、苏州、杭州、嘉兴,为园林测绘改图画树——给我茅塞顿开和锦上添花的美妙感受。

并列而行,是我一直在做的角色转换。生活与工作、学生和老师。有些不力,有些不足,但一直在践行和坚持。

并列而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格式塔(Gestalt),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一种跨越、转切、互动和生长。是我对南京工学院特色的由衷体会和分享,也是对东南大学建筑学传统承继的一份推崇、企盼和自信。

1《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 · 陈薇建筑史论选集》

2《中国建筑艺术全集 · 私家园林》

3《南京城墙与罗马城墙比较》

4《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上、下卷)

5.6 愚园

7 北固楼

猜你喜欢
建筑系工学院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梁思成夫妇拒绝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