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花开》检讨书

2015-12-20 15:29陈明
剧影月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菜籽菜花

■陈明

《菜籽花开》检讨书

■陈明

责任编辑给我来电话,要求我写篇创作谈。说实话,写这类的文字,一不留神就会露出不能自控的尾巴来。我想,实事求是检讨一下这个剧本初创和修改的前后过程,免得另生歧义。

2013年,在13届中国戏剧节上,现代淮剧《半车老师》获得优秀目奖,上上下下的兴奋慢慢消退后,我们的主创团队,很快达成一个共识,为团里两个年纪还轻,但已日趋成熟的程红、王雷再写个戏,也为将来去争某某奖做好储备。大家说到激动处,眼睛直放光。基层编剧困难,但到底难到什么程度,没有这个经历的人,是不会有切肤之感的。在尚未脱困的境况之下,几个文人还能有如此胸怀和想像力,去谋划这等为他人作嫁衣的事情,感动了我,也点燃了我。

2014年初,剧本出炉了。赶巧,文化部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南方片在江苏举行。沾了东道主的便利,这个叫做《菜籽花开》的现代戏入围亮相了。演出后,几乎是一片沉寂。倒是一个写小说的朋友发来短信:“陈明,这不像你写的戏。”我解释道,这是为剧团的两个演员将来争奖量身定做的。对方回复:“戏不行,演员能拿到奖吗?”想一想啊,演出本的重心,总是在顾双成和菜花之间摇摆不定,只想着如何给这两个演员提供发挥的空间,说得更直白点,心思落在两个演员的“反复平衡”上,自己却无论如何沉不下心来去想透,这个戏到底应该写谁才有价值!因此,犯下这等低级错误,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后来,这个本子一搁就是半年。某一天,和李有干先生谈起修改这个剧本的苦恼,他沉吟了半天没有答话,似乎对这个戏没有信心。几天后,他在一个深夜忽然打通我的手机,说:回到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去找辙。也就是这个不眠之夜,我想起了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关于寻父的故事。

当年,我插队的一个邻近小村里,有一个上海下放户。据说男人是个中学校长。我和这个人有点交往,但不深。印象中,他穿着总是干干净净的,谈举总是安安静静的。某一日,公社来人把他带走了。这一走,就是大半年。再回来时,人已瘦了一圈,但还是那么干干净净,安安静静地走在村路上。后来,我才知道他被带走的原因。说他小女儿非他亲生,而是他的一个学姐的私生女,在偷渡香港的前夕托付于他的。半年多的刑讯逼供,他硬是扛过来了。一口咬死,孩子是自己的。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任何人和港台沾上边,这一辈子就完了,何况是个孩子呢?这位穿着干净、谈举安静的中学校长,至今在我的记忆里栩栩如生。

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有些私密是要永远深埋心中,直至烂掉的,但守住这个私密,就要付出代价。这个道理,我在修改《菜籽花开》的过程中才一点一点明白过来的。

中学校长和顾双成渐渐重叠起来。

于是,剧本的焦距微缩到顾双成身上。以菜花的视角,讲述一个关于寻父的故事。在我的理解中,寻父是个裹在雾霾里的毛茸茸的线团子,这个线团缠绕着顾双成的过去,也缠绕着他的现在。小菜花在他成功当选全市“十大道德模范”之后,还要继续参加省里竞选的关键时刻突然闯入,就如同抽出线头,一下子牵引出纷乱如麻的人物关系,曲折迷幻的剧情延伸,已有一段时日,我居住的这个小城,时常被雾霾袭扰。一度曾引以自豪的空气洁净度名列全国前四的家乡,已经不再洁净。雾霾这东西,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自然生态的倾斜失衡,意识形态的水土流失,常常令人扼腕叹息。在人生世相这条大河上,德义、忠诚、感恩、担当在下沉,功利、欲望、冷漠、逃避在上浮,当我和普通人一样,融入这川流不息的航道上,我宁愿相信,艺术创作应该是穿透雾霾的那一道微光。

因为菜花的突然到来,顾双成的周遭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就有了伦理的悖常和人性的冲突,使得他内心在煎熬、挣扎和撕裂。于是,关于忠诚友谊、知恩图报、责任担当,愈发凸显出来,对于找上门来的菜花,留不留?认不认?对当选为省十大“道德模范”的称号,还要不要?来自家族的、庄邻的、社会的误解和压力使得他深陷窘境。我和顾双成一样,拼命在解拆那只线团儿。而这个艰难的解拆,最终在顾双成的抉择中完成。事实上,把顾双成的扶择过程写明白了,也就接近于当下实际了。细究起来,所谓“贴近实际”的说法,不是太靠谱的。作家可以掌控自己的作品,而现实生活很多时候不是你能掌控的。编剧的本领再大,也无法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诡谲、变幻、扑朔迷离、不可预测能“贴近”出来的。这是艺术想像力所不能企及的。这话是否有悖于“三贴近”的创作理念呢?不是!因为艺术创作上的“此贴近”非理论上的“彼贴近”。我以为,用接近更为妥贴些。这种“间距感”,就是把讲故事的权利,割让一点点给观众,故事的意义让观众去体认,而不是编剧一个人在自说自话的交待故事的来龙去脉,更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明作品的题旨。我固执地认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就是似与不似之间这段“间距感”。留着它,让观众在心灵里面边走边看,就自然而然地去接近实际了。这样,我们编织的故事才能得以繁衍,而生生不息。当然,真正做到确实艰难。但,应该去追求。

我们通常说的“戏眼”,就是这部戏中的内核,由此而发力,推动剧情发展,就如同线团儿抽出线头后,牵引出摇曳多姿的一连串的出人意料。这说法并没有错。我理解的戏眼,是编剧应该长一双识戏的眼睛。王安忆对小说家迟子建有过一个评价,她说,“迟子建知道哪里‘有’小说,哪里‘没有’小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比起“才华横溢”更有分量。所以,把故事编圆也好,把人物理顺也罢,都是容易做到的。要紧的是,面对一大堆芜杂,你得有一双识戏的眼睛,你的心才会颤动,哪些东西可以一“瞄”而过,哪些东西必须要凝神去“看”,落实到剧本里,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了。戏眼,是编剧选择什么可以入戏的能力。记得,插队那一年,我才十七岁。每逢到公社送公粮或运大粪,我们便三五成群地聚到小街上的一家面馆,吃一碗二毛钱、三两粮票的盖浇面,浇头一般是大白菜炒肉丝。面馆经理是个胖子,见到我们这帮知青进门,笑容是挤出来的僵硬,眼睛是藏着警惕的扫瞄。因为,知青们在这家面馆里打架摔碗掀桌子的事是时有发生。那天,我们刚好坐满一张八仙桌。胖经理亲自坐镇,一刻功夫,八碗盖浇面便热气腾腾地端将上来。男生们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很快吃完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碗盖浇面相当于今天的鲍翅海参。突然,桌上唯一的女生尖叫起来,才吃了小半碗的面条里,浮着一只苍蝇。这下,闹事的理由有了,男生们摩拳擦掌,兴奋得桌子拍得山响。胖经理扒开众男生,一边道歉一边说:我看看,我看……端起半碗面条,捏起苍蝇“刷”塞进嘴里,咂巴着说:“油渣子,油渣子……”

几年之后,我入伍当兵了。在参加济南军区举办的小说改稿学习班时,说过这段往事。后来大红大紫的李存葆说,这个细节出人物。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细节”。这种细节的力量,能使人心惊肉跳,皮肤上根根汗毛都竖立起来。再后来,李存葆写出了轰动全国的《高山下的花环》;小说中有个直逼人心的细节,就是梁三喜牺牲后的遗物里,留下的是一张欠账单。剧本中,小香子纳在鞋垫里的那封遗书,就是梁三喜的欠账单诱发出来的,我不避讳这样的“诱发”。因为我已融入了自己的故事含意,变成了我的剧本。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著名剧作家欧阳逸冰老师读出了这个细节的另一番意味,他说“小香子的临终遗言,是将菜花托付给了光明,如果让菜花回到她亲生父亲身边,是将菜花推向了黑暗,等于接受了那个畜牲老板的玷污;而对顾双成的这份信任和重托,就是给这位“道德模范”投了最后的生死一票!”

感谢《剧本》主编黎继德先生,对剧本的理性梳理,对顾双成的“留不留”、“认不认”“要不要”的心路历程的强化,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还有我们主创团队的袁福荣、孙茂庭、蒋宏贵、邵秀华等在过去的反复修改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当然,还要提及的,是盐都区文广新局的彭俊书记,非常开明地给我松绑减负,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心态正常起来。应了王仁杰先生的那句话:“编剧是演员的导师,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也就是说,为演员量身定做的剧本,必须遵循剧本创作规律,这应该是一道防火墙。

猜你喜欢
菜籽菜花
菜花黑腐病如何防治
清明书
菜花谣
互相考一考
菜花宝典
像菜花一样幸福燃烧
第一次种香菜
收菜籽啦
心中有杆秤
菜籽粕在猪营养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