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互联网中教与学动态同步方法研究

2015-12-21 04:17雷芳芳黄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教与学互联网

雷芳芳 黄峰

摘要:互联网和教学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尤其是无线互联网,消除了交流的障碍。本文针对教与学不同步问题,利用无线互联网工具,设计教学过程,优化交流方式,改进教学内容。教师从“教”转化为“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避免学生厌学的同时,使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

关键词:互联网+;教与学;教学同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48-02

一、概论

大学专业教学中,效果依赖教与学的良好互动。目前学生的厌学、教师厌教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源于学生没有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1]。本次调查选择6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题是:“上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回答:听不懂(57%)、不想学(43%)、教师讲得不好(24%)、没问题(3%)。利用百度搜索“大学生厌学”,有200万左右条记录。同样,不少教师认为学生:不思考、不提问、厌学、上课玩手机、睡觉、聊天、不懂礼貌等。这样,教师投入的精力得不到肯定,没有获得职业认同,又影响了教学态度。

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不同步。教师“教”的目的应是学生“学”。只有学生学有所成,才能实现了教师“教”的价值。同样,学生“学”的效果要反馈到教师的“教”之中。没有“学”的“教”是无源之水,没有“教”的“学”也可能浪费资源,蹉跎光阴。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和教育如何结合,以促进教育大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本文以学生知识需求为目标,以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切入点,利用学生熟悉无线互联网工具,如QQ、微信等和互联网资源,如网易公开课等,通过同步控制、时间同步的方法和思想,研究、探讨师生教和学中的同步问题。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高水平优秀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二、教与学不同步现象与分析

1.教师教学习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尊师重教”,赋予教师各种意义,但事实上教师只是一个普通岗位。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并无特殊。高校教师接受学校聘任,从事教学工作,首要的任务是完成教学工作。因此,在稳定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有自己的职业习惯,如习惯按自己的思路讲;熟悉的多讲、不熟悉的少讲,不会的不讲;按课时讲,按章节考试等。

2.大学生学习习惯。对于一名大学生,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有十多年左右时间按固定的模式学习:开学发书,接着上课、做作业,最后期末考试。评价的结果根据考试成绩。这种固定的教育模式,养出了毛病和惰性,使他们习惯于被动学习,丢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现在的教学是建立在假设学生具备“同一特质”的前提下,教师经过设计、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影响所有学生,并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预期的变化,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更多是处于服从和被动地消极应付之中,很难实现个人发展。

3.不同步现象分析。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即突出教育的计划性,注重教育的形式和各种细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个性也越来越强,如果还仅是注重教育形式,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从建构主义教学观来说,教师和学生各自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教与学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建构的过程[2],因此,教师的主導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建构,教师是影响学生建构的一个最主要的起重要影响的因素,但最终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也只能通过自己主动建构完成。这种主动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过程。单纯地教,不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即使教师水平再高,讲课方法再好,效果也很难保证。而任由学生自己简单地自学,忽视教师的引导,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上走很多弯路。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接受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教师最好是引导他们,而不是左右他们的选择。虽然这往往做不到。因为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组织,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帮助。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身份[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的主体。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同步交流,就很难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4.无线互联网和教育结合的优势。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发展,互联网向无线转变。无线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比较,更加开放、平等,注重交流。互联网有广泛的年轻人群体。聊天工具QQ拥有用户数8.29亿,其中“95后”用户占44.36%。微信用户有5亿人。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如Coursera、edX、Udacity。国内比较著名的有“网易公开课”等。无线互联网可以和教育无缝对接。无线互联网环境下,可随时随地地利用便利的互联网工具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促进教与学中的同步问题,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与学动态协同方法研究

工程中同步控制的要求是双方参数的匹配、同步。只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动态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之中,实现动态匹配,才能真正保证教学效果。随着无线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可对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在语言上互相认可,在心理上实现认同。

教学应当是教师组织下的教与学的同步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学生接受这样的服务和影响,教师的教主导了学生的学,但教学的全部目标都是围绕学生实现的,都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虽然是作为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体是作为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成长的帮助者出现的。双方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

无线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作为引导者,利用互联网信息工具,如QQ、微信,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启发、指导、帮助。学生应在教师帮助下,明确学习目标,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教师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接受结果,更善于提出问题。同样,这个过程也提高教师教学投入度。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反馈,也改善行政主导教学的现状,使教师不断获得职业成就感。

来自不同地区、家庭、年代背景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学习优势和弱势。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优势,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特点的基础上。

四、课程试验

利用上述思想,对“虚拟仪器”专业课程进行了试验,主要的做法如下:

1.实验室授课。由原来传统教室改为互联网、WIFI无线信号、安装了LabVIEW软件电脑的计算机房。每两个学生操作一台电脑。教师讲完一个内容,将内容要求,通过无线网络,发到学生手机上,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操作。

2.案例教学。清华大学吴文虎[4]教授引入刑警大队排查嫌疑人的案例,在课堂上引入20个左右案例:虚拟温度测试系统、虚拟万用表、走马灯程序等。教师先讲解思路、过程,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采用不同方法完成同一案例。对于创新思路的学生考试时给予奖励。在适当的时候,可观看网络视频,学习专业人士的编程过程。

3.建立学习QQ群和微信群。QQ群主要侧重于学习资料的学习、讨论、下载。学习资料包括视频、论文、源程序,或者是网易公开课等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平常由班长进行维护。微信群用来教师答疑,采用语音方式,加快交流速度,形成师生互动。两个群全天开放,适当的时候,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讨论。

4.考试评价。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每个学生五道中型编程题。最先10%完成的学生最高分100分,完成前10%~50%的最高分90分,未完成的不及格,另外,在课堂案例讨论中提出不同方法的学生有最高10分加分。

五、结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识有先后,但教与学又必然是有针对性的、同步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而西方,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指通过一定手段,把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孔子在《论语》中循循善诱,充分体现了这种同步的思想。

本文针对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严重不同步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出了動态协同方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育质量,让学生更有学习兴趣,教师也能获得职业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樊泽明,梁振涛,任静.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同步教学系统研究[J].教学研究,2014,(03).

[2]周丹阳,王璐璐,黄文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管理观察,2014,(18).

[3]牛振宇.构建现代课堂促进教与学同步发展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

[4]吴文虎.我怎么讲好“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猜你喜欢
教与学互联网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