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5-12-21 04:17樊江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历史教学

樊江峰

摘要: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015年,我市启动高效课堂建设,正是迎合这一需要。高效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旨在打破课堂常规、强化课改意识、达成课堂结构优化,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率,把学生调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获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教育改革;历史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64-02

一、变革教学观念,建构开放的课程理念

对于课堂教学,教师太熟悉不过了,当课程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进入我们的头脑时,我们并惊叹没有课程概念的教学正逐渐走向封闭,教学只是为了传授知识,没有课程意识的教学,让教学只是机械的知识搬家。这是课程的悲哀,也是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时,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体验课程”。因此,教师不再是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工具,不再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课程不断的生成者与开发者。

历史教学面临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就具体事件而言,是鲜明生动、丰富多彩的,只是长期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教材经常变动(重因果轻过程),我们习惯于把历史讲深、讲透,过于关注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而忽视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实际上,我们关注历史事件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具体过程的体验与感受,还历史于本来面目,由师生共同来完成教学过程,这一互动对话的过程不再是我们已习惯了的教学,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的交流与碰撞过程,是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的过程。

例如,教师可通过“异域文化与乡土历史”的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语言文化教学。再如,参观英国领事馆,了解西方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异同;参观赛珍珠故居或聘请专家对赛珍珠及其《大地》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理解赛珍珠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座“人桥”。[1]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英语角和外籍教师的有利条件进行口语练习,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民间文化史、工艺史,继承与发展本土歷史文化精神,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具体的本土文化中,培养广泛了解和深刻理解各国历史的文化素养。

二、变革常规教学,建构百花齐放的个性教学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2]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单调,缺乏生命气息。课堂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进程来推进,是教师的“一言堂”,其设计的师生对话也是机械的“你问我答”,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获得较好开发,个性很难得到张扬。封闭必然僵化,开放方能搞活。比如,课前三分钟——“历史上的今天”,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扩展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并非照本宣科,让教学内容围绕课本转。

正如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为此,教师必须打破常规,建构富有个性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有关“鸦片战争中镇江之战”的材料:焦山古炮台抗英的历史图片资料;西津渡口激战的场景,特别是当英军攻打镇江城时,年过半百,时任副都统的海龄高呼“保国卫家,与城共存亡”,在镇江浴血奋战,沉着、坚毅、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壮烈场景;当海龄劝妻子离开时,妻子坚定地说“你不必顾及我们,大敌当前,当以国家民族为重”,体现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爱国情怀和抗击英军的坚强意志。[3]教师还可以将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对镇江抗英的评价材料补充出来,“英国人逼近镇江城时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不通兵法,但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英军在各处都遇到同样的抵抗,是不会取得南京的”。[4]这就会把学生拉进历史与现实,实现教科书中历史知识与地方人文历史的无缝衔接。乡土历史的了解与获得,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更加全面具体,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在实践中得到实现。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其结果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要“行动”必先“心动”。只有让学生像案例中那样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才能使学生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驱动力,真心实意地实践。变革教学常规,实施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

三、变革学习方式,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本质上讲,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欢乐、自由和生命气息的。新课程倡导的是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5]但实际情况如何?长期成长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学习内容规定得比较死,超一点就是“超大纲”;学习目标锁定在一张张试卷上,考什么就学什么,“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是真实的写照。知识除了背,还是背;能力除了练,还是练。正如一些教师对学生所讲的“贝多芬”——“背多分”。事实上,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早已让学生感到枯燥、困乏,索之无谓。学习方式应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对感兴趣问题的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和创作,获取知识。例如,“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调查”这一课的内容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并未具体回答,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可以把班级分组,就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方面选择题目,进行社会调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发挥各自的特长,或访问,或查询,或采访,或找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事物资料等),写出调查报告,有史有论。经过调查,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各组选派代表在课堂上演讲和讨论,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效果也会比较好。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们会发现: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注重探究式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愿意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表达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学习态度。

四、變革教育中的急功近利,建构教育的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漫长的教育史上,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西方的“启蒙思想”,那是一个真正教育的时代,一个真正以人为本、争取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教育正发生着“变异”,变异成知识传授,接受教育仅是为了升学或谋生等,而不是做人、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例如,当前学校出现一些流行语:补课——校园流行病;高三——学生的火坑;排名——学生心灵上空的暴风雨;家长会——今夜无眠;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我们能说这不是教育的急功近利吗?这种思想的流露只能说是教育的悲哀和价值观的扭曲。

在单一分数的评价体系下,不少学生因学习成绩差,或某方面不如人意,特别是没考上大学,产生强烈的失败与挫折感,甚至成为一辈子的阴影。我们应尽量回避“好”与“坏”的简单评价,因为无法从某一个量性指标来认定这种结论。我们应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尽量给予描述性评价。如:“你真棒!”“很不错”“你进步很快,但还要继续努力”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有句名言说得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们应放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给更多人以人文关怀,坚持面向大多数,关心后进生;坚持学生发展主体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坚持师生平等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被赞赏的机会,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

对历史知识的评价也是如此,比如英国圈地运动,其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肯定,勿庸置疑,但对英国农民来说,无疑是血腥的、残酷的,马克思称此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再如,法国大革命中的土地政策,极大地调动人们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进程,但从深远的历史影响看,它对19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生产力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朱相远.尘封半世纪,璀璨依然赛珍珠:纪念东西文化大师赛珍珠逝世四十年[EB/OL].http://www.cndca.org.cn/memberCommunity/home/201303/t20130315_116820.html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历史教学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