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5-12-21 21:03胡小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胡小文

摘要:统计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立足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各种原因,其教学往往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普遍反映课程难度大、枯燥无味。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就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为其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79-02

《统计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实质上是在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学》等课程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统计学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对于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掌握本课程的统计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然而近年来老师普遍感受到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学时少内容多,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结合的经济管理类案例较少,学生学习后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发现和分析当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一、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常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理论,课程间重复内容过多,阐述浅显

目前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偏重于统计定理讲解、公式掌握和习题训练等的传授,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很少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统计理论、统计公式,但是无法将这些理论和公式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长时间以来,由于经管类学生有半数学生来自文科,数学底子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统计部分,对推断性统计描述不够重视,而推断性统计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重要内容载体。而且,即使包含推断性统计部分,也是各种数理公式和各种分布推导等遍布章节,与描述性统计内容割裂,与经济管理类的案例联系少,课后习题与统计学专业教材课后习题差别不大,没有突出推断性统计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另外很多的教学内容与前面或者后续的课程重复,例如,线性回归在《应用统计学》、《统计预测》、《计量经济学》中相继出现等,缺乏整体性。

(二)教学方法较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制,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电子教案传授。电子教案虽然可以将一些概率分布等直观地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仅通过粉笔黑板加电子教案式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形同于直接灌输,学生往往上课只带耳朵、不带脑子,采取左耳进、右耳出的方式应付课程,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应用过程脱节,统计学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脱节,不利于统计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多数考核中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中约占比40%,比重过低;而期末闭卷成绩占比60%,比重过高。因此学生平时学习松散,导致课堂出勤率过低,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直接旷课现象严重。另外,学生考前几天突击式复习,虽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真正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有效地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平时的作业、期末考试命题方面涉及的内容也偏重于统计学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到实际的知识应用。显而易见,这样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教学

统计学课程中有较多的定理、定义,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烦琐的统计计算,因此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如果采取灌输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让学生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尽量以启发式教学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角,主动思考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主地学习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完成。在引导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告诉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干巴巴地灌输学生一条条的理论知识点。因此老师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尝试采用参与式、开放式、提问式、竞争式教学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共同“解决问题”。

(二)加大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占比

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案例教学,每章都必须要有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统计知识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中。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求要能精准地体现知识点,而且要与时俱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案例,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统计学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收集案例,形成自己的案例库。在案例教学时,应多以学生讨论为主,以老师引导为辅,因此老师要认真准备案例,要养成学生敢于争辩,敢于和老师讨论的习惯,进而形成互动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三者为一的教学体系

学生要学好统计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走向社会去组织有效的调查获得一手数据,还需要到实验室学习如何运用统计软件处理得到的数据,探索数据背后的规律性。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包含课堂、实验室和社会于一体的三维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教室、实验室、社会融合的教学体系能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只有构建三者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有应用能力的、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四)考核方式多样,题型丰富多彩

要侧重平时的考核,避免期末定终身,平时与期末比例应调整。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比如平时比重提高至6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降低至40%。平时考核要包含多个方面,如小测验、期中考试、出勤、实验报告、组织统计调查、撰写统计报告等方式。平时成绩中增加上机实验操作,选用普及程度最广的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较系统地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布置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选定某个社会关注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设计,完成调查问卷、数据收集、整理和调查报告。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挑战杯大赛以及省级的大学生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等,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期末考试方面,考试题型应当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还应当增加主观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区分度,更重要的是将偏向考试能力的培养调整为偏向应用能力的培养。客观题应避免烦琐的公式计算,要体现出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避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取得高分的情况出现。

(五)教学内容跟上市场需要的步伐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旧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可能不再适合当今的大学生。与前几年教材相比较,国外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最典型的是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已经十分方便,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一些简捷公式和方法已经过时,如讲授均值时,要着重于与实际结合起来,讲清楚各种均值的应用范围,而不是去介绍这些公式如何的理论推导,在计算均值时可采用软件计算等。如讲授统计分组频数分布,可以考虑如何画出洛伦茨曲线及如何计算基尼系数。那么就有必要从实际调查数据出发,讲清频数分布、累积频数分布的含义,然后自然过渡到运用EXCEL做出洛伦茨曲线,再到基尼系数的求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也应以经济案例讲解为主,最好是这些知识讲解时与学生自己的调查方案数据有效结合,在知识点讲解上避免枯燥的数理统计推导,运用案例讲清统计思想即可。另外加强推断性统计部分的教学为后续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讲解时要多运用经济管理类案例,或者与学生的调查问题案例结合起来。如讲解假设检验时要通过案例讲清楚不拒绝和接受原假设的区别,犯两类错误的严重比较时也要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教材内容较多,受到课时和后续课程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有所取舍,如回归分析可放置在计量经济学中讲解,注意避免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的重复。

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教学,要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实际案例为依托,以软件操作技术为手段,突出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构建教室、实验室、社会三者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初旭.浅析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的改革与现况[J].商业教学,2014,(2).

[2]董瑞.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设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3]巩红禹.关于财经类高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4]李玉萍.立体化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大学教育,2014,(4).

[5]杨宇,李晓阳.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论坛,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