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5-12-21 21:07李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课程

李茹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对生物技术类学分子生物学教材的选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重点、实验教学、教师科研能力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适应新形式下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89-0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示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1]。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科学专业都开设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是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同时,这门课对于任何一位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工作者都非常重要,尽管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可能是微生物、动物、植物或者人,但都要用到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去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应当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作为生物技术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根据广西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材选择与课程体系优化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大学生的选修课程不断增加,导致必修课教学时数减少。因此,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利用较少的学时保证生物技术类专业核心课程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技术并重的学科,是一门内容飞速发展的学科。因此,选取合适的教材并对其进行内容优化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关于分子生物学的教材很多,有中文的有英文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选取的主要教材是北京大学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该教材内容设置合理,兼顾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而在教学课时的限制下,需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如涉及中心法则的复制、转录及翻译等过程,重点讲解这些现象揭示的过程以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对于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则简单介绍。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外文文献,还推荐他们在业余时间阅读由lewin主编的《Genes X》,该书被誉为分子遗传学的圣经,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为将来查看外文文献追踪前沿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还推荐学生阅读杨荣武主编的《分子生物学学习指南与习题解析》,有助于他们把握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点内容。

二、突出教学重点,发挥学生主动性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原有的理论也不断更新,尤其在研究方法、基因表达调控、基因与人类健康及基因组学等方面。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这些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就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这些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比如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信息传导调节方式,但是以前书上着重介绍磷酸化修饰,而较少提到乙酰化和泛素化这两种修饰方式。而随着近十年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细胞内关键蛋白质受到这两种修饰方式的调节,也使得我们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有更深入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结合相关文献,将重点内容发展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学问题。另外,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例如,在学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时,教师可以布置几道思考题,如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道题目进行课下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解,其他同学提问,教师负责对内容把关及补充。这种变“学生听”为“学生讲”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让他们通过自己查资料及讲解的过程对相关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三、改革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亲手实践,才能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巩固[3-4]。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统筹能力,积攒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可以增加一些比较前沿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接触最新、应用范围最广的实验方法,如酵母双杂交实验、基因定点突变实验、基因敲除实验等。同时,还可以将一些难度大、耗时长的实验作为选修实验,如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等,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跟随研究生一起学习,边学习边动手,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增设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如教师列出一个小的课题,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审核后,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完成实验,最后按照标准的格式撰写论文,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他们主动掌握了科研论文的查阅及写作方法。

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改善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教学的根本保证。正如古语所言“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自身要努力成为一流的教师。因为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很多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讲解,将科研成果及实践体会引入课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都要求教师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不断地学习、补充、提高,不断深入地提高科研能力及知识水平,这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比如在讲授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几种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将这些方法分为体外研究、体内研究两个方面,并对每种方法操作所需要的仪器、试剂、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使学生们在比较中掌握每种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只有教师深入分子生物学科研的第一线,才能及时跟上学科的发展脚步,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科研成果。而教师成果的取得也会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从而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通过试卷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往往可以通过突击性的考前复习取得高分,这样的结果既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一是随机的课堂考核。课堂考核主要是以课堂讨论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课堂讨论恰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二是实践考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实践中也是检验学生能否真正掌握分子生物学的途径之一。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立足于科学研究和面向生物科技企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建设高科技生物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是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实践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锻炼,把书本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操作,真正学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有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人才。选择适合的教材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突出教学重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必将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改善以及学生科研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郭红卫.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晓霞,刘志荣,解军,程牛亮.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78-80.

[3]李燕,李绍青,刘新平等.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58-59.

[4]张以顺,黎茵,陈云凤.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科研型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38-270.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