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监测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2015-12-21 21:08李伟东江霞杨华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一体化环境监测教学改革

李伟东+江霞+杨华云

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去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开展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工作。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将课程按照引导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完成期等不同环节开展课程的生命周期教学工作。实践表明实施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还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认识,促进环境监测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环境监测;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94-02

现代生命周期理论最早在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并得发展。该理论认为任何组织活动都存在发展、成长、成熟、衰退等几个阶段[1,2]。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而产生并不断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保持与社会同步。生命周期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广泛应用[3,4]。典型的课程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应当由四个阶段组成,即:初期导入、之后发展、中期成熟和最后完成。该理论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初期引导,之后阐述课程的知识架构,而后形成课程核心内容,最后总结课程要点,体现今后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专业一门交叉型、综合性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往往存在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广度不足,学生所学无法满足实践应用所需的问题[5-8]。为更好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中,我们将课程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中,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开展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把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更多接触实践工作,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与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学到了课本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是实现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益探索。

一、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课作为一门专业课,部分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重复[6,7]。为此,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去繁删重,突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其次,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按照综合性一体化原则考虑授课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一体化的环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弱化监测仪器的原理,突出监测方法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后,简化课程课堂教学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污染物监测不同方法的改变,在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环境监测的专业生命周期性。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环境监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决定学生的听课感受,也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6,8]。为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重点开展了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课堂满堂灌模式,采用项目导向法、提问法、讨论式和渐进式等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择时,重视生命周期理论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先前注重引导,之后突出重点,最后内容总结。让学生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发展和总结,让学生去体会和掌握课程的知识。

(三)开展多形式教学

多样的教学形成,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因此,在课程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置中,我们不仅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开展网络教学、微课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利用文字、音乐和图画等形式开展综合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传播技术结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并开展视频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等。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环境监测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从而更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命周期理论教学应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工作。

(一)课程引导期

通过对多年环境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由于教师在课程教学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组织的不同,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类型,具体可以分为递增型、递减型、平淡型和波浪型四种类型[4]。为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将概念介绍、案例引路、师生互动、视听资料等四种方式应用其中。针对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结合学生参加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成绩,让学生在课程第一节建立课程学习兴趣,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对课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课程引导期,教学需注意一点,不仅要让学生对课程充满了期待,还应处理希望与失望的关系。要让学生意识到,未来的社会竞争及实践工作的残酷,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和专业学习态度。

(二)课程发展期

借助导入期的热情,课程顺利地进入发展期。在发展期,教师需要讲授课程的核心概念,并与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和学生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发展期,学生会将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减弱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发展期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明白课程各个环节内容间的关系,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发展期教学环节,由于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课程的认识在学生间会产生差距。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进度,确保整体课程的发展进度。

(三)课程成熟期

课程的成熟期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形成。环境监测课程在经历导入和发展期教学后,需要将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和加深。这个阶段通过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实验中体会和实践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熟悉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流程与规则。通过课程成熟期环节的教学与实践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成熟期教学环节,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四)课程完成期

课程最后阶段,需要教师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对课程教学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指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及需要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此阶段,教师要避免出现虎头蛇尾、草率收场的情况,而是要通过总结和展望让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深入课程所学。在完成课程教学的总结和展望后,需要为下一个周期的教学做好铺垫,确保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生命周期理论教学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五)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

通过两个自然教学班的环境监测课程生命周期理论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课程改革成果。首先,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其次,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两学期内先后有七个与课程相关的科研小组,近30名学生获得了学校的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也获得了良好的成绩。最后,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有了全面提升,课后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环境专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好的了解。

三、结论

通过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教学与人才高素质培养一体化考虑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实践教学表明,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的一体化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使得知识体系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开展生命周期理论教学改革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课程专业技能,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环境监测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评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突破口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环境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益探索,更是环境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成云.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异化及其影响——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9):73-76.

[2]张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1):31-36.

[3]许崇海,秦梦华,李红霞.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12,(3):3-6.

[4]封俊丽.基于课程教学生命周期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沙盘模拟教学[J].财会月刊,2014,(4):125-128.

[5]叶慧婷,张进.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质量标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7):57-58.

[6]李伟东,江霞,杨华云,等.独立学院《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5,42(1):131-137.

[7]陈娴,程洁红,孔峰.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47-48.

[8]李伟东,杨华云,陈龙然.基于能力优先的应用型院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卷宗,2015,(1):165.

猜你喜欢
一体化环境监测教学改革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