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2015-12-21 21:50陈玉馨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教学现状文言文

陈玉馨

【摘要】我国文言文独特的艺术,巧妙的语言结构毋庸置疑是我国语言文明的瑰宝。因此,在教学中也应该格外注重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并针对这样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我国语言的精髓所在,千百年来我国文字的运用无不出自其中,因为其不仅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典故,并且也有千载难得的名句,还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因此做好文言文教学工作,不仅是以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为目标,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我国的历史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功利化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无可规避地落入了急功近利的窠臼。为了有效地解决此问题,促使文言文教学回到科学合理的教学道路,笔者对我国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值得参考的改进策略。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背诵轻实践

在应试教育的统治下,素质教育长年来都将默写作为文言文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诗词的背诵作为教学任务的根本目标。但是要知道,文言文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必然也是源于生活而并非凭空而来,所以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断然不应该是生硬的背诵,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中,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培养起学生必需的文学素养。

(二)缺乏对意境的深入解读

通过一定的研究,笔者发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除了过度重视背诵诗词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一弊端外,另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倾向于对字词的解读而对文章的创作背景一笔带过甚而直接忽略。这样的情况是极其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含义的,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字词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合美育教学

(一)创设教学环境体现自然美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了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美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敬畏自然创造能力,进而积极参与到保护自然的活动中去。因此,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该通过多媒体教学影视资料创造出一个较为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课本中描述的自然美景,从而培养起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基本要求。譬如教师在讲授《兰亭集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本中描述的美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美景。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所观看的优美景象不仅可以充分地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同时也能够直观地欣赏这样的美景,这样一来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然美景的审美能力,如此一来就达到了美育要求了。

(二)精炼教学语言展示艺术美

在对各个版本教材中的文言文研究中,笔者发现其摘录的文章都难逃那些独具美感的文章的范畴,譬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等景色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再如《水调歌头》中的“低绮户,转朱阁,照无眠。”意境丰满美感十足。当然这只是教材中优美文字的一点晨星而已,像这样的句子教材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各个教材对文言文文章的编排上对美的要求是比较严苛的。因此为了不辜负编辑教材工作人员的苦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提炼自己的语言,使学生时刻都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潜移默化之中学生自然可以培养起足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适当的应用,创作出优美的文章也是指日可待。

三、意境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诗人王昌龄将诗词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同理文言的境界也是如此,因此对一篇文言文的理解必然要从其物象的认识开始,在对文言文物象有较为清新的认识后,自然而然就应该转向对其情思的剖析,在对作者思想感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就应该结合具体的物象将“意”与“境”相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意境教学了。因此笔者通过研究学习,总结出了意境教学必不可少的三个阶段如下:

(一)通过联想把握物象的特点

文言文是一种将物体与画面相结合的表达形式,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对物象的建构,因为没有物象的文言文是空洞无物的,因此无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何慷慨激昂抑或悲怆凄美都难以逃避无病呻吟的嫌疑。因此在实施意境教学法时,首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言文的具体物象,展开适当的联想,尽可能使文言文中的物象清晰地刻画在学生的意识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跟上教学的节奏。

(二)体会情感

对于一篇文言文而言,情感是其灵魂,因此对文言文的情感体味是理解文言文的重点。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情感进行深入的解读。譬如《归园田居》有如此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一句诗,从字面上看其实与一般诗词并无二致,但是如果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细致的品鉴,你或许就可以体味作者内心的那一份悠然自得、恬静淡远。

(三)品味意境

意境是文言文表达的最高境界,这是毋庸置疑的,对意境的体会也是意境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评鉴文言文的意境时,最重要的是对诗眼的理解。所谓的诗眼顾名思义,是文言文的眼睛,换言之就是文言文的点睛之笔。譬如《锦瑟》中“此情可待曾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词句便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句词之所以可以名垂千古,主要就是由于其绝妙的意境。此句匠心独具地将文言文之前所有意象的悲怆都集中爆发出来,其渲染力无不令人动容。因此,意境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类诗句的意境的品读,以此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志国;发掘美育因素 培养审美能力——阅读教学中美育渗透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06.

[2]陈向春.试探古典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8).

[3]唐晚峰.试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意境的探究[J].东方青年教师,201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教学现状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