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中装”的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5-12-31 20:17宋雪崔荣荣
纺织导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传承创新

宋雪+崔荣荣

摘要:文章通过对“新中装”造型、装饰、面料和色彩等设计要素的概述,将其与传统服饰相比较,分析了“新中装”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设计,既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发展下的审美。

关键词:“新中装”;服饰文化;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志码:A

“New Chinese-style Outfit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Abstract: By introducing the main designing elements such as style, decoration, fabric and color of “new Chinese-style outfits”, the paper compares them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s and analyzes their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and innovative design and commends them for both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their compliance with modern aesthetic taste.

Key words: “new Chinese-style outfits”; costume culture; innovation; inheritance

随着2014年11月APEC峰会在北京的召开,各国领导人身着的具有浓郁中国韵味的服饰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此次服装提出了一个所谓“新中装”的概念,根据官方释义,其根为“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与文明;其形为“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其魂为“礼”,代表的是中国的礼仪文化。使大众一改往日一提及中国传统服饰,仅仅是旗袍、唐装、龙凤等的认识,让“新中装”作为中国符号展现于世人面前,并重新发掘和品位那些历史深藏下的艺术瑰宝。

1“新中装”的视觉要素

“新中装”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服装的造型、色彩及装饰纹样等部分构成。在造型上,男领导人服装采用的是立领、对开襟、连肩袖设计,并分为直角下摆和圆角下摆两种形式。女领导人的服装造型,是立领、对襟和连肩袖设计的外套。女配偶服装造型是内外两件,外套是开襟、连肩袖款式,内搭立领旗袍裙。色彩方面,选用了故宫红、深紫红、靛蓝、金棕、黑棕等深厚的色调。相对于传统的大红大紫更为低调内敛,符合领导人年纪与沉稳气质。女配偶服装颜色选用上相对淡雅,采用了传统的藏青、牡丹红以及浅杏色,较之其他服装色彩更适合展现女性的柔美气质。

此外这次设计亮点的装饰方法为纹样和传统技法的运用,装饰纹样有江崖海水纹和提花万字暗纹,苏绣这一传统技法则应用在了女配偶服装上。工艺的装饰采用了古老的手工盘扣,用来固定衣襟,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2“新中装”设计要素中的传承

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服饰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服饰特色,如创新多变的春秋战国服饰、古朴庄重的秦汉服装、浪漫开放的唐朝服饰、精美繁复的清朝服饰、东西交融的民国服饰等,各具特色的同时又一脉相承。“新中装”的众多设计元素就是吸取了传统服饰之精华将其借鉴和传承。

连肩袖是一种古老的服装结构形式,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传统服饰一直采用这种造型。最为传统的连肩袖形式肩斜度为零,袖子和衣身连裁呈“十”字造型,这种平面裁剪的方式,塑造了平滑圆润的肩部造型,袖子肥大宽松且方便活动。可以说“新中装”的连肩袖设计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传承发展,沿袭了传统连肩袖中式裁剪肩与袖连为一体的造型,保留了连肩袖平滑圆顺的特点,较西式衣袖结构更适合于中式服装,体现中国人的含蓄、圆润和儒雅。并且“新中装”连肩袖在结构上减少腋下面料堆积,以达到合体效果(图1)。

万字纹是中国古老的几何纹样,卍寓意万寿无疆,万福祥瑞,同时其形态有旋转之感,象征万物生生不息、连绵长久。正因其自身的形式美和寓意美,早在汉代就已应用于服装上,并大量出现在宫廷和民间织绣的服饰中,如福建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宋代“梅花方胜”中的万字纹;上海松江明墓出土的明代万字纹纹绸;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鸟兽纹万字壮锦等。其纹样的构图形式有单独纹样形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形式等,应用在传统服饰上的万字纹多以后两种居多。单独成型卍字纹是将卍字作为单独样式展现,二方连续的万字纹是将卍字向上下或左右方向连续反复多形成的图案形式,四方连续则是将卍字向4个方向同时反复排列。

“新中装”上万字纹的构成是由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不同旋转的卍和卐两种形式,同时向上下左右4个方向扩展,并用长短不一的线将卍字连接起来而构成(图2),是传统服饰上常见的万字纹四方连续构图形式,其构图均衡且对称、卍字图案再延伸中平稳且有秩序、重复且整齐、变化且统一,符合形式美法则。同时“新中装”采用了卍字纹在传统服饰中作底纹的一种装饰方法,将其以暗纹形式充满整个宋锦面料之上,并在此底纹上装饰江崖海水纹,图案连续紧凑,层次清晰。

海水江崖纹是一种广泛应用在清代龙袍的下摆处的装饰纹样。可见在当时海水江崖纹除装饰外,还是显示古代王公贵族的身份地位的符号。海水江崖纹由山崖纹和海水纹等构成,中间有屹立的山石即山崖纹,左右两侧伴以海水纹、祥云纹和八宝纹等,除了寓意“一统山河”和“万事升平”之外,还具有“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

“新中装”中的海水江崖纹主要饰于服装的下摆、袖口和立领部分,是由山崖纹、海水纹和祥云纹构成(图3)。在男领导人服装下摆上海水江崖纹约占整件服装上下比例的二分之一,但因山崖纹高度同时仅是海水江崖纹的一小部分,又只应用在开襟的下摆上,所以从视觉上看纹样并非将服装平均分割,而是比例协调,同时袖口和领子上的纹样也与之相呼应。传承了该纹样在清代龙袍上磅礴大气的装饰效果,传递出APEC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美好愿望。

3“新中装”设计要素中的创新

3.1款式造型创新

“新中装”在造型方面的一大创新就是立领、对开襟的设计,将两种不同时期的款式造型结合于一身来展现。立领对襟源于明代盛于清,而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开襟的服装式样,并在唐宋时期盛行。《尔雅·释器》:“衣毗谓之襟”。即衣服的开启处为门襟。开襟就是一种罩衫的形式,穿套在外面不用纽扣系连,方便穿脱。对襟左右两衣身相对称,并用纽扣、搭袢等系连在一起,是为了方便穿脱的开口形式。

可考的开襟历史是从商代开始,在此时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身着开襟服饰形象的石雕像,安阳四磐磨村出土的白石雕刻玉人上衣为开襟式。继商代玉人后又挖掘出第一件开襟服饰的实物,即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一件直领开襟衣,据发掘简报称是为死者准备的浴衣。此衣为半袖,开襟上无系带。到了汉代,此形制服装仍被穿着使用但并不盛行,据汉代史料《前汉书·广川玉传》晋灼注:“今妇人直领”。沈从文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认为:“青铜滇人女奴所着的对襟长衫属于汉式”。说明这是汉代妇女的常服之一。唐宋时期是开襟服饰发展的高峰,背子作为开襟的一种形式在宋代更为普及,无论男女老少,身份高低贵贱都可穿着,相当于古代人的休闲装。背子的具体样式基本是直领对襟、长袖、身长至膝或以上,两边开衩,有的腋下前后片不缝合,腋下垂有两带却不用。前襟既无纽扣也无系结的绸带,就那样任其飘洒着。具有开襟典型的自由随意性。到了明清时期对襟纽扣服饰发展了起来,是将左右两襟用纽扣系于胸前,稍有别于开襟。立领常作为中式服装的符号而出现,盛行于明清两代,立领造型包覆脖子使其在视觉上挺拔修长,符合中国人内敛含蓄、谦逊优雅的气质美。

而此次“新中装”的创新点是挣脱了固定时代的束缚,将不同时期的传统款式相结合并改良创新,把立领对襟、开襟结合在一起,似旧而新,创新出了双重门襟的造型(图4),保留了开襟的领部、肩部、和袖子的元素及特征,同时为了领导人的活动方便,将过去长及地的开襟款式缩短了,并在开襟衣摆处分别设计了圆角和直角两种造型,在创新款式上赋有传统的韵味和开襟的洒脱。

3.2结构工艺创新

对开襟的设计除了是在款式造型上的创新,同时在结构工艺上也是创新。唐宋时期是开襟服装普及的时代,在唐代妇女的日常服饰中,上衣大多着襦、袄、衫,衣外缠一条轻薄的帔子,下身搭配裙,而开襟服装背子则是套在上衣之外。男性开襟服饰典型的则是开襟风衣,长度及膝,也是罩于上衣之外。到了宋代背子则更为普及,宋末元初人所著的《事林广记》中的看衣法云:“若衫袖不得露背子袖,背子不得露出汗衫袖也”。由此可见宋代背子着与衫之内,汗衫之外。

古代传统的开襟形式都是单独穿着在内衣之外,都是作为独立的一件服装来穿搭。而“新中装”同样是在立领对襟的服装外罩开襟服装,看似是两件服装穿搭而成,但结构上实际却为一件,它是将中间闭合的对襟和不系扣的开襟集于一身。这种结构设计使服装在穿着上变得简洁,不必再一件套一件的同时也达到了开襟作为罩衫的效果。

3.3面料创新

苏州宋锦、四川蜀锦和南京云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宋锦源于宋朝,明清为繁盛时期,是丝绸古城苏州特有的传统面料,并有“锦绣之冠”的美称。宋锦,系指宋代发展起来的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以宋代苏州特色的织锦而著称。宋朝以苏杭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造就了宋锦的产生,古朴典雅的艺术美感和精美技艺的物质保障。宋锦上的图案题材主要有花卉、动物、几何等,此次APEC在宋锦上使用的就是将卍字四方连续排料的提花万字纹,用提花织机将万字纹以底纹形式织在宋锦面料上,以形成简洁、严整的装饰感,万字不断头,意味着绵延不断。现如今有此技艺的手艺人正不断的缺失,而宋锦展示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优秀的传统工艺和典型的苏州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2005年,宋锦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宋锦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此次APEC宋锦面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宋锦,是对传统面料的新表达。传统的宋锦多是用于书画装裱,在服装上的应用相对较少。传统宋锦是100%真丝织造,易起皱,这次则在宋锦纬线中加入了羊毛纱线,在保有宋锦原有色彩光泽度的同时,也增加了面料抗皱性。而且传统宋锦面料采用的全真丝比较轻薄,现混纺羊毛后增添了保暖性以适应北京秋末寒冷的天气,兼顾美观与功能性。其次传统宋锦的生产工艺用花楼织机织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很高,但是这次利用了电脑提花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1]辛维金.浅谈服饰纹样中“卍字纹”的艺术魅力[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8):140-143.

[2]廖军,许星.中国服饰百年[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26.

[3]顾廷龙,王世伟.尔雅·释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88.

[4]杨启梅.中国对襟纽扣服饰源流探析[D].江苏:苏州大学,2007.

[5]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245-246.

[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89.

[7]华梅.璀璨中华[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2008:78.

[8]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0.

[9]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338-339.

作者简介:宋雪,女,1991年生,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88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JUSRP51327A)。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传承创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