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6-01-05 18:41代莹王伟张敏梁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代莹+王伟+张敏+梁涛

摘要: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质量的下降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文章概括了通识教育课《环境保护概论》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方式与方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通识教育;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这就要求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修复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好的了解。《环境保护概论》是我校在国家倡导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让绿色教育的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展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己任。

1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作为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具有环保宣传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大学生和国家公民,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取得的教学效果与我们的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1.1《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章节过多、内容明显的专业化

环境保护概论相关的权威教材颇多,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众多教材中优中选优,选出最适合作为通识教育课的教材,也可以将几本优秀的教材整合成授课资料讲授给学生。环境保护概论的教材章节通常有十几章,涉及知识面很广,内容繁杂、分散。如果要求面面俱到,对于仅仅24~30学时的上课时长是不够的,而且发现近年来出版的相关教材内容明显的知识化、相对专业化并侧重于应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潜意识的价值取向还是偏向知识领域,而我们设置通识教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知识的普通大众,而并非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学者、专家。

1.2学生兴趣不浓,出勤率较低

由于《环境保护概论》是通识教育课程,最终考核形式是开卷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在课程初期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侧重专业化、内容繁杂,所以,很多教师在这种学时短、内容多的情况下,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旷课等情况。

1.3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作为一门概述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适当的板书为辅。课堂上几乎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过程,缺乏讨论、实地考察等较为有效的通识教育教学途径。而且该门课中涉及的概念和理论颇多,24~30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缺乏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部是不停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点,难免枯燥乏味,使得学习质量也不高。

1.4教师重视程度不高,投入精力不足

《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生动灵活的授课方法,而且需要教师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精心准备授课内容。然而,现在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多集中在科研方面,因此,教师对通识教育兴趣不高,教学过程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投入精力自然有限。此外,现在多由专业教师讲授通识教育课,这就导致教师相对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专长,而忽略了在通识教育中学生需要更宽泛的、更综合的教学内容。

2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

2.1整合教学资料,精炼教学内容。

针对《环境保护概论》教材种类丰富、内容繁杂的问题,教师需要在备课时精选几本适合用于通识教育的教材(通常经典的教材大同小异,但又不失自身的特色),总结多本教材的共性和精髓,整合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精而达”。在各类环境污染介绍中以经典污染案例为主,在网络上搜索相关音频、视频、动画等等,课前播放,利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历程中反映环保大师灵魂的经典著作。

2.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多以教师讲课、学生机械的理解记忆为主。虽然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很多,但学生在课上积极响应的热情并不高,所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持续下去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突破按部就班的章节顺序,而是将分散、繁杂的教学内容划分成几大专题,比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基础及生态文明建设、人口与资源环境、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等,每次课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以当下社会热门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式地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其次,鼓励学生针对典型的环境案例进行课堂讨论。一般来说,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课堂上就以学生身边的污染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围绕着污染事件的起因、经过、事件影响、治理方案、事件得到的启示这一主线进行讨论。

2.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而言,各高校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涉及实践教学,教学中讲到的各污染物的治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环境污染到环境治理出现“断链”的现象,而且学生印象不深。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实验室来解决。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动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模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污水的净化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性试验,比如污染指标的测定等等,让实验数据告诉学生我们城市的土壤、河流、空气的污染程度,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4成绩评定形式多样化

《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拘泥于以往单一的成绩评定形式,比如成绩评定的形式可以分为论文、小组报告、小组辩论、参加社团活动的成果、甚至是环境保护寓意深刻的演出等等,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往届的一组学生在最终考核时标新立异,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哪里才是我的家”,讲述了世界濒危动物的处境,意在表达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学生幽默诙谐的演绎、声泪俱下的呼吁,让所有的教师和同学为之动容,带给学生的影响远远胜于一张取得一百分的试卷。

2.5与校园活动结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高校始终强调要增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思想性、知识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环境保护相关的社团,吸纳全校具有较强环保意识和责任心的学生,组织以“建设美丽校园”“生态文明,从我做起”“我的梦——绿色地球”等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社团以点带面,在逐渐扩大社团影响力的同时,不断推动校园绿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 结语

《环境保护概论》这门通识教育课扮演着向大学生传达环保理念、树立环保意识的重要角色,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并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实现人人热爱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目标。所以,这门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树立起“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董怡华,冯治宇,林静雯,王英刚.“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5):42-45.

[2]陆一新,赵康,景江,蒋露.《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3,12:214-218.

[3]高海英,李莲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4,10(2):75-77.

[4]袁霄梅,王冰莹.非环境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版),2011,9(3):70-74.

编辑/于金苗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