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座 中国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日显娴熟

2016-01-07 15:51
南方周末 2016-01-07
关键词:指挥部滑坡舆情

叶伴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突然发生一场因渣土滑坡造成70多人失联的灾难时,人们还在观望会不会重演4个月前天津一个港口爆炸所产生的舆论应对的手忙脚乱。不过,深圳这次事故的应急处置,显然没有形成次生灾害。

一位港媒记者说,“信息发布公开,很及时。”虽然他对深圳的人脉很熟悉,但这次遇到的尴尬是“自己跑料的收获,远不如守在新闻中心获得的信息那样多和快。”

12月20日中午,中国深圳特区城郊的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接报核实的失联人员总数达77人。截至2016年1月6日12时,事故现场发现58名遇难者。灾难发生当天,习近平主席和总理李克强就做出了明确的抢险指示。在元旦新年献词里,习主席还对深圳滑坡与“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等造成不少同胞失去生命,表示深感痛心。

中国的救援行动是快捷高效的。事故发生半天时间里,广东省和深圳市在现场设立的救援指挥部就分配了多达9000名有军人、武警、公安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力量,快速投入抢险救灾。

与此同时,另一场与猜测和炒作赛跑的“救援”也在开始,这就是舆情应对。灾难发生当天,救援指挥部就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所有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都被邀请参加。此后的一周时间里,指挥部一连举行了7场新闻发布和情况通报会。

似乎所有舆论关注的热点重点,都没有被刻意回避。救援指挥部的新闻官之一、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佳晨这样传递上级给她的指令,“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公开透明、实事求是”,“我们掌握的一切准确信息都是第一时间发布”。

新闻发布会上,各类救援情况、失联人数、事故原因等舆论关注的焦点都得到了回应、解释和说明。发布会赶不及的,通过网络等平台推送发布。特别是失联人数,抢险期间出现多次变更、且有增有减,发布会的官员立即对人数的变化做出了解释,打消了舆论的疑虑。而12月25日晚深圳市党政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集体鞠躬道歉,获得舆论的好评。“头七”当天,广东省和深圳市党政军官员与抢险人员现场默哀和献花的场景,同样在舆论场引起不少中国网民“点赞”,认为广东和深圳的姿态比之前的一些事故发生地好多了。日本产经新闻则在报道中称此“很少见”。包括任志强在内的微博大v也认为,“深圳的态度明确、行动快、应肯定。比天津强百倍。”

信息发布的透明,压缩了炒作的空间,谣言显然没有了市场。有网民在推特(twitter)发帖称:“对深圳的滑坡事件,中国的社交媒体如新浪微博,已经不像天津大爆炸那样舆情汹涌,而是相对平静。”美国《国际日报》、希腊《希中新闻》等媒体的报道,也对此持肯定立场。

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度看,深圳连续召开了10次新闻发布会,而且在事发后公开、透明,不回避问题,使谣言没有了滋生的土壤,是政府信息公开与舆情应急处置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中国内地和广东、深圳的媒体也摒弃了以往中国灾难报道中常见的“丧事当作喜事办”的不良习惯,没有煽情和不切实际的高调,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了尽力救援和弘扬人性光辉上,并探究这场灾害对深圳这样快速发展的城市带来的惨痛教训。“头七”当天,广东省各家媒体停止报道娱乐新闻,深圳的各家纸媒的报头改成了黑色。不少真实感人的故事、富有人情味的救援细节获得了网民的认可和广泛传播。

“在今天的深圳,没有理由怀疑真相会被掩埋。”一家媒体的报道中这样写道。

中山大学传播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评价说,滑坡事故中,深圳“三不”做法值得肯定:一是不懈怠,全力救灾和救人,坚持以人为本;二是不拖延,以发布会和新媒体形式滚动,充分发布,及时公开;三是不煽情,没有搞“坚强面对悲伤”式的策划,未过度、急切地引导舆论。总体上,负责、透明、务实,给人留下“救灾很不易、深圳在尽力”的印象。

猜你喜欢
指挥部滑坡舆情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建强“指挥部” 打响“大会战”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消费舆情
坚守一线“指挥部”?当好一线“总指挥”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