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还是包容:不同世代在地居民对外来农民工接纳态度的比较实证分析

2016-01-13 02:10田蕴祥
关键词:农民工

排斥还是包容:不同世代在地居民对外来农民工接纳态度的比较实证分析

田蕴祥

[摘要]东莞有为数众多的外来务工者,他们被称为新莞人。调研发现,整体而言,各世代的东莞在地居民对新莞人的接纳态度差异并不算过大,对新莞人也有一定水平的友善包容;60后东莞居民对与新莞人的互动经验评价较为中立,他们同时也认为新莞人在找工作时容易因为身份而受到歧视;80后与90后年轻东莞居民更加正面肯定新莞人是东莞人才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新莞人占用本地的社会资源,90后东莞居民持中立态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世代。除了世代之外,学历、工资收入也都是影响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接纳态度的个人背景因素。

[关键词]新莞人; 东莞居民; 社会接纳; 世代; 农民工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作者简介]田蕴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邮编:430072。

他们离开自己的故乡,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来到这个聚集着大量异乡人的城市——东莞。他们有的是短暂的过客,有的则落地生根,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过去,他们被叫做“打工仔”或“民工”,2007年起,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新莞人。2008年11月,东莞市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局,随后出台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逐步完善新莞人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实现新莞人与东莞本地人的公平对待,促进新莞人的社会融入。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都提到要加强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综观目前与农民工相关的研究成果,多数研究者从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内容来切入“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调查分析农民工遭遇的处境,接着探讨如何从政府、农民工就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市场等多元化主体的角度,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来加以改善[1]。此外,也有许多研究以农民工的心理感受作为主题焦点,最常见的,是探讨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融入相关议题,其中,世代可说是研究者在分析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适应问题时,经常选择的一个人口特征变项,这些相关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比较多的研究者比较了不同世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形[2],也有的论文将研究焦点锁定在单一世代的农民工上,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远甚于第一代的农民工[3]。第二,在研究方法上,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是以访谈或是问卷的实证调查方式完成的,后者的数量比前者多,也意味着调查的样本数量规模比较大,例如李培林、田丰的调查样本是通过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的方式,覆盖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个县(市、区)的480个村居,一共入户访问了7000余位18周岁及以上的农民工[4]。第三,“代际比较”本身就是一项分析视角,也有的研究者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时,会采取某个特定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例如王刚、刘彬彬、陆迁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影响因素[5]。第四,在农民工城市适应与融入的测量指标上,研究者并没有一致的分类与设定,例如卢小君与孟娜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来衡量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6],何军则从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三个方面选取相应指标,计算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得分[7]。第五,各研究者所得到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研究发现不同世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水平有明显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情况比第一代的农民工好[6-7],也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并没有根本的差异[4]。整体而言,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可以说是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至今,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议题上,多半从农民工的观点出发进行调查探讨,而本研究认为,除了探讨农民工自身的主观认知感受之外,同时也应该了解当地居民对他们的接纳程度,从所得结果中思考原因,进而提出相关的协助政策。张雪筠的实证研究曾经通过调查天津市民对农民工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来探讨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8],是与本文比较类似的研究,不过本研究在调研地点与调查对象的选择,实证调查中所采用的问卷题目,以及分析视角上,均不同于张所使用的方式。因此,本文具有积累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代际比较是本研究所采取的分析视角,世代(generation)是一群年龄相近人士,他们具有共同的经历,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各种关键因素的发展,同时也被各种重大事件所影响;由于彼此拥有共同的记忆,属于同一集群(cohort)的人,因而发展出同辈的特质,或是世代的特征,代际之间的差异因而产生[9]。至于各个世代的分界如何决定,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不同,所以划分方式也有所差异。在我国,无论是社会学界还是管理学界,现有的研究多认为,以每十年作为一个纪元单位,例如在1970和1980年代期间出生者,分别称之为70后与80后,这样的划分方式不仅清晰易懂,同时也与一些国家所推动的重大政策的时间点接近,例如自从70年代起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80年代开始展开改革开放的步伐,因此受到各界的广泛使用,本文也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各个世代的定义与划分。

本研究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与“社会排斥”和“社会接纳”两个概念有高度关联性。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指的是个人或群体由于本身心理或生理因素,或外在政策制度的安排,被部分或全部地排除在社会参与之外[10]。接纳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某一人事物的反应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有时接纳程度可从其外在的言语行为来判断推测;社会接纳(social acceptance)则包含了自我接纳、接纳他人以及对他人接纳自己程度的感受三个方面[10]。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探讨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排斥或接纳的水平,在上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调整,在参考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相关量表之后,分别从“对新莞人印象”“与新莞人互动程度”“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评价”“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等数个方面设计出近20道相关问题,并通过预调查加以润饰,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测量法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程度越高或是正面肯定;反之,分数越低,意味着程度越低或是负面否定。本次调研通过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以便利抽样的方式,在2012年9月针对具有东莞户口的本地居民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2040份,其中有效问卷19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3%。然后,本研究将所得的有效样本分成90后、80后、70后以及60后(含以前出生)等四个世代群体进行比较分析。

为了对问题项进行简化,本研究采取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采取主成分分析法,以因子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用最大方差法进行直交转轴旋转,选取因子成分的负荷量绝对值大于0.5,萃取合适的因子成分个数。原先题目有22题,因子分析之后删除数个小题,原先提炼出4个因子,由于其中一个因子的信度值低于0.4,比较不理想,将其删除后保留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各个因子的信度值在0.66以上。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东莞本地民众对新莞人相关态度的总体分析

首先,在“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因子中,包含了“您认为新莞人对东莞的社会贡献”等10个小题,得分越高表示受访者越同意该题项的陈述。10个小题中以“您是否认为新莞人与本地人一样都是这个城市的主人”的3.06分最低,得分最高的则是题项“您认为新莞人对东莞的社会贡献”的3.55分。至于10个题项的频数分布情况,负面意见比例最高的是关于“小区入住新莞人”的问题,有20.6%的受访东莞本地居民表示“很不愿意”或是“不太愿意”;该题项同时也是中立意见比例最高(52.5%)与正面意见比例最低的题项(26.9%)。在“新莞人的技能水平”上,仅有8.0%的受访者持负面评价,是本因子的题项中负面评价比例最低的;至于正面评价最高的题项则是“同等条件下,您是否接受自己的亲友与新莞人的婚姻”,有55.7%的受访东莞本地居民表示“可以接受”或是“乐意接受”。

其次,在“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构面上,包含有“您认为多数新莞人与本地人工作类别的差别”等5个小题,得分越高,表示受访者认为该题项所陈述的差别越大。其中得分最低的是“您认为新莞人在找工作时是否会因身份而受到歧视”题项的2.74分,最高的则是“您认为新莞人与东莞本地人价值观念的差别”的3.39分。频数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这5个题项上,回答“一般”的受访民众的比例皆在四成到五成之间;至于受访者认为新莞人与东莞本地人差别在哪方面比较明显?比例最高的是“价值观念”,受访的东莞本地居民中有46.7%的比例认为差别“比较大”或是“非常大”,另一方面,有36.8%的受访民众觉得新莞人在找工作时“基本上不会”或是“完全不会”因为身份而受到歧视,是调查中东莞居民认为新莞人与东莞本地人差别比较小的题项。

另外,在“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因子部分,涵括了“您认为新莞人对社会治安的影响”等3个小题,得分越高,表示受访者认为该题项所陈述的影响越大。3个小题的平均得分在3.52到3.84之间。得分最低的是“您认为新莞人对本地人就业造成的竞争”,最高的是“您认为新莞人对社会治安的影响”的3.84分。无论是在就业、社会治安或是社会资源等各方面,认为新莞人对本地产生“比较大”或是“非常大”影响的民众比例皆超过半数,其中认为新莞人对社会治安影响“非常大”或是“比较大”的比例最高,高达67.9%。

(二)不同世代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的态度差异比较分析

本研究通过卡方分析与单因子方差分析,探讨不同世代的东莞在地民众的态度感受是否有差异存在。首先以卡方分析来检验各世代东莞民众态度分布的比例情形*基于文章篇幅考量,本文在东莞本地民众对新莞人态度各个题项的比例分布上,仅呈现出各世代群体的观点具有显著差异的表格。,在“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因子中,“您在与新莞人的接触或交谈过程中是否顺利”,本题的卡方值为23.05,显著性概率值为0.027,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示各个世代群体的态度不尽相同。从表1中可以得知,相较于其他世代群体而言,60后的东莞民众的态度比较保留,认为“一般”的比例是四个世代群体中唯一超过四成五的,而且多于认为“比较顺利”的世代。

表1 关于“您在与新莞人的接触或交谈过程中是否顺利”的受访者态度

本因子中,“您是否认同新莞人是东莞市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题项的卡方值为23.71,显著性概率值为0.022,显示出四个世代民众的态度有明显差异。从表2中可以发现,60后与70后的东莞民众表示“比较认同”的比例比较高,都在三成以上,至于80后与90后受访者的态度则更为正面,表示“非常认同”的比例均在一成以上。

表2 关于“您是否认同新莞人是东莞市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受访者态度

其次,在“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因子里,“您认为新莞人在找工作时是否会因身份而受到歧视”题项的卡方值为30.10,显著性概率值为0.003,各个世代群体的回答分布明显不完全一致,表3清楚显示,与其他世代相比,60后东莞民众的态度较为不同,认为“经常会受到”的比例是四个世代中最高的,而认为“几乎没有”比例则是各世代群体中最低的。

表3 关于“您认为新莞人在找工作时是否会因身份而受到歧视”的受访者态度

再者,在“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因子方面,“您认为新莞人对交通、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的占用”题项的卡方值为32.14,显著性概率值为0.001,明显呈现各个世代群体回答分布不尽相同的情形。由表4中得知,90后的态度分布情况与其他群体相比比较不同,有近四成五持中立态度,比例远超过其他世代群体,认为“非常大”的人数比例也低于其他世代人士。

表4 关于“您认为新莞人对交通、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的占用”的受访者态度

我们以单因子方差分析来比较不同世代群体在各个因子上对新莞人的态度,分析结果显示,四个世代群体在各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表示各个世代的东莞本地民众对新莞人的接纳水平没有明显的不同。接着,我们检视在各世代群体中,“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三个因子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从表5可以得知,在四个世代组中,“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与“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之间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和“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之间呈现负相关,在90后与70后中通过5%显著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而在80后和60后中则没有通过。“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与“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之间具有正相关,但是在90后群体中没有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表5 不同世代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的态度相关因子之间各关联性分析

注:(1)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2)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3)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P<0.05,**P<0.01,***P<0.001。

(三)世代以外人口特征变项对东莞本地居民态度影响的差异比较分析

除了世代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因素对东莞本地居民看待新莞人的态度产生差异?我们尝试检验不同性别、学历、工资收入的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的态度。首先,独立样本T检定的分析结果显示,在3个因子上,不同性别的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的态度没有差异,其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不同文化程度的东莞在地民众在各个因子上,是否会有差异存在。如果有显著的差异存在,则再利用LSD法进行事后的多重比较分析,以进一步判断哪些世代组别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从表6可以得知,在“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与“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两个因子上,组别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以上组的平均数得分最高,也就是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程度最高,认为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程度也是最高的;初中以下组的平均数得分最低,表示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程度最低,认为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冲击程度也是最低。

表6 不同学历的东莞民众对新莞人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注:P**<0.01;P***<0.001。

在工资收入的组别比较方面,在“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与“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两个构面上,组别间存在显著差异。表7显示,月工资在1100元以下东莞居民在“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平均数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组别,表示是四组中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程度最低的。而在“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上,月工资在10001元以上东莞受访者的平均数得分最高,表示是四组中认为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最大的。

表7 不同工资收入的东莞民众对新莞人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注:P***<0.001。

三、研究结果讨论

(一)东莞本地居民整体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认同水平高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东莞本地民众整体对于新莞人有比较高的接纳水平,也肯定新莞人对东莞本地贡献,然而也有某些比较明显的分歧观点,例如在对于“小区入住新莞人”的问题上,呈现出多数民众态度中立同时正反看法比较分歧的现象。本文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不能单凭新莞人的身份决定一切,是否愿意欢迎他们成为邻居,还需要多方面考量其他因素才能决定,例如是否具有公德心、是否与人为善好相处等,所以才会持中立态度。至于持正面或是负面态度的受访者,有可能是因为受到本身过去接触互动的经验感受,或是媒体报道、亲友态度等因素所影响,形成了对新莞人群体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二)东莞民众总体认为新莞人与他们的价值观念有比较大差距

统计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表示新莞人与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距,至于究竟是在哪些具体事物上的认知观点上,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分类研究探讨。不过本文认为,东莞本地居民之所以认为新莞人与他们在价值观念上有差距,或许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受访的东莞本地民众觉得新莞人成长坏境背景与他们不同、待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理由也不同等因素所致。另外,虽然可能部分东莞民众确实是在与新莞人交往互动之后感受到彼此价值观的差异性,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新莞人缺乏足够的接触经验与认识了解,受限于既有的刻板印象。

(三)东莞居民整体认为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受访东莞民众总体认为新莞人对本地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东莞地区外来务工者的来源复杂多元、流动性大,确实给东莞本地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近年来,东莞市政府通过成立相关管理机构以及出台法令,持续落实精进新莞人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虽然已经有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但是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面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均等化问题,如何一方面满足新莞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排挤影响到东莞本地人的权益,避免引起双方对彼此的不满与冲突,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因应克服。

(四)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态度的相关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

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个世代群体中,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态度的相关因子之间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越是认为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比较大的东莞民众,越会觉得新莞人对本地社会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越是认为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比较大冲击的东莞本地民众,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程度也就越低;这样的结果大致而言也符合预期。比较值得讨论的是,越是觉得新莞人与本地人有比较大差别的东莞民众,对新莞人的接纳肯定程度同时也越高,这样的结果与预期可能出现的负相关较为不同,本文认为,本地人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外地人,以及认为外地人“与自己无异”因而接纳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可能出于自身的理性、对他人的友善或是同情,是一种初步的接纳,而后者则源自一种自身对他人更深一层的认同。很明显的,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东莞本地民众对新莞人的接纳情况属于前者,换言之,各方还有进一步拉近东莞本地居民在心理上对新莞人认同的努力空间。

(五)不同世代的东莞民众对新莞人的态度没有过大差异但有些许不同

整体而言,不同世代群体的东莞本地民众在各个因子上并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认为这也许是因为东莞本身自1980年代起即被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是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之一,也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象征,在这样开放的环境氛围下,东莞本地民众本身的年龄世代因素所导致的差异也就因而减弱了一些。

然而各世代东莞民众的态度观点还是多少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60后的东莞民众对与新莞人的互动经验持中立评价的比例比其他世代群体高,同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新莞人在找工作时会容易因为身份而受到歧视。对此,本文认为60后的东莞民众由于年纪较长的关系,见识到东莞本地近2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的快速增长,知道他们背景其实非常多元复杂,不容易有一个单纯一致、完全正面的评价;另一方面,或许出自于同理心,也或许出自于旁观者的长期客观观察,相较于其他年轻世代民众,年纪较长的东莞居民对于新莞人在谋职奋斗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对待,有着更多的见闻,以及更为深刻的感受。

至于80后与90后的东莞民众,他们出生于东莞外来务工人员急速增长的年代,年纪较轻,但展现出更大的包容力,他们比起其他世代人士更加强烈肯定新莞人是东莞人才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新莞人对于本地的社会资源是否是一种“占用”,90后东莞民众持中立态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世代,此现象或许是因为对年轻世代民众而言,东莞的外来务工人潮是他们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习以为常,而非深刻体验到外来人口从少到多的增长改变过程,因此他们对于新莞人与本地民众身份的区隔意识不再那么强烈,既然都是在这一地区生活工作的一份子,因此也没有所谓“排挤占用”的情形。

(六)不同文化程度与工资收入的东莞居民对新莞人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单因子方差的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在本科以上的东莞本地民众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程度最高,认为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影响程度也最高;初中以下的东莞居民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程度最低,认为新莞人对本地社会造成的影响程度也是最低。本文认为,这应该是学校教育在价值观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了高度的重要性所致,学校作为系统地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面对的学生多半处于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成长阶段,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受访者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有形或无形间形成了对于社会现象分析觉察的意识与能力,在思想人格的教育方面,养成了对于各类群体人士的尊重包容态度,所以才会呈现出这样的分析结果。

此外,月工资收入在1100元以下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的接纳与肯定程度最低,月工资在10001元以上的东莞受访者是各组中认为新莞人与本地人的差别最大的。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在2013年发布的“外来务工人员系列调查报告”,近年来新莞人的收入大幅增长,2012年受访新莞人月均收入为2496.5元,59.7%受访者月均收入在2001元到4000元,收入4000元到10000元的新莞人仅占调查总数9.8%,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仍然偏低,大部分新莞人的生活水平与城市白领阶层相比仍有差距*新莞人5年调查报告出炉 去年总体幸福感79.1分. http:∥www.dg163.cn/news/dongguan/shms/2013/3/2594420888.html, 2013-3-25/2014-5-7。。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不难理解为何月收入在万元以上的东莞本地居民会认为新莞人与他们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存在。至于月收入在1100以下的受访民众为何对新莞人的接纳肯定程度较低?本研究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预估了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低收入的东莞本地居民本身在社会上谋生较为辛苦,对于从外地来本地奋斗的新莞人也比较具有同理心,所以接纳程度会比较高;二是低收入的在地民众有可能会认为多数的新莞人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与他们近似,换言之新莞人与他们是生存利益竞争的紧张关系,因此对新莞人的态度也比较不友善。显然后者的解释比较符合本实证分析的结果。

四、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就世代议题的理论研究来说,初步确认了不同世代的东莞本地民众对新莞人的接纳态度没有极度明显的不同,但是还是有细微的差异。尽管本研究对此议题已经有些许的成果,但是若想要对此议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应该对代际比较与社会接纳的理论研究进行更多的探讨,才能更加完整。

就代际比较的理论研究而言,研究领域对象的不同(例如公共部门、私营企业,或是城市、农村等),所探讨的主题的世代异同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验证。另外,就社会接纳的理论研究来说,一个在地民众对于外来人口接纳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应该还有其他个人背景因素有待进一步发掘(例如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在本地居住时间等)。再者,就时间来看,本地居民对外来民众的接纳态度,是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还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这些问题也有待后续研究做更多样全面的探讨,才能更清楚了解世代与其他个人背景因素对本地居民的接纳态度的影响究竟有多少,以免产生偏差错误的推断。

就实践层面而言,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当局在新莞人的社会管理工作上投入了大量心力,包括针对获得“优秀新莞人”荣誉的人群进行落户工作,实行“条件准入”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积分入户模式,符合个人素质、表彰奖励和投资纳税三类准入条件的,可直接申请入户;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的人员实行积分制入户。并且打破企业性质、用工形式、户籍身份等制度界限,将新莞人纳入社保体系,大幅提高医保待遇水平等。政府当局日后除了继续关注新莞人的生活质量与需求之外,也应该进一步思考人口融合、社会和谐的问题,加强城市对新莞人的包容接纳氛围。

举例而言,为了有效消除东莞本地居民对于新莞人的某些成见与负面认知,政府当局与民间团体应该持续加强对新莞人的形象建设工作,例如东莞市委与市政府从2009年起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新莞人”评选活动,目的就在于树立新莞人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营造关爱新莞人、服务新莞人的社会氛围,表彰为推动东莞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新莞人,引导和激励广大新莞人积极投身于经济社会建设;此外,加上与新闻媒体界的协力合作,通过类似的人物评选活动,将充满正能量的新莞人形象有效传播出去,这方面的工作值得进一步努力。

若以世代进行分类思考讨论,想要增进各世代东莞本地民众对于新莞人的了解接纳,通过政府单位或是各类民间团体的力量,创造推动新莞人与各世代东莞本地居民可能的互动交流环境与机会,应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举例而言,东莞周溪社区近年来的经验值得借鉴,该社区一方面大力实施社区道路升级改造、景观绿化等工作,形成了旧村升级改造的“周溪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向新莞人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了较高标准的社区图书室,免费对外开放,提供给新莞人与东莞本地居民接触共处的空间。政府文化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的世代群体设计规划各类型的活动,先以各个世代的个人作为活动的受众对象,再进一步扩大到多个世代,以家庭作为活动的参与单位。另外,近年来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也主办了“社工+志愿者”的工作交流活动,成立了万江创业园区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号召广大新莞人与各世代的东莞本地民众共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由于在志愿者的组成上,退休的年长人士以及高校在学青年,可以说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将志愿服务的宣导工作的主力放在这两个世代群体上,在活动中与同世代的人士交流,替不同世代的群体服务,这也是增进各方互动机会的可行途径。

本研究尝试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探讨各世代的东莞本地居民对于新莞人的接纳态度,文章背后所透露的,是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层思考与启示。未来应对此议题进行更多类似的经验研究,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措施规划的参考基础,对管理实务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参考,2013(6):37-45

[2]周莹. 青年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代际比较研究——基于W市调查案例的实证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2009(3):54-58

[3]共青团武汉市硚口区委.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基于武汉硚口区新生代农民工实证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11(7):61-63

[4]李培林,田丰.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社会,2012,32(5):1-24

[5]王刚,刘彬彬,陆迁. 社会资本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3(24):185-189

[6]卢小君,孟娜. 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基于大连市的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36-40

[7]何军.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中国农村经济,2011(6):15-25

[8]张雪筠. 群体性排斥与部分的接纳——市民与农民工群际关系的实证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5):175-178

[9]田蕴祥. 国外组织成员世代研究述评:概念、议题与展望. 中国青年研究,2011(1):105-108

[10]黄匡时,嘎日达.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新视野,2010(6):86-88

Exclusion or Tolerance: A Comparative Empirical Analysis on

Local Residents’ Attitudes of Generations Toward Migrant Workers

Tian Yunxiang

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called “xinguanren” in Dongguan City.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ttitude difference among the local residents to the Xinguanren group. Meanwhile, the local residents show the friendliness and tolerance toward them. Local Residents of the 1960s hold a neutral attitude toward their interaction feeling with Xinquanren and believe that Xinquanren are often discriminated when finding a job. Local Residents of the 1980s and 1990s recognize more that Xinquanre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resources in Donguan City. The proportion of local residents of the 1990s holding a neutral attitude toward whether Xinguanren occupy local social resources is higher than other generations. Besides of generation, other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of local residents including education and income also influence their views.

Key wordsXinguanren; Dongguan residents; Social acceptance;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

(责任编辑:陈世栋)

猜你喜欢
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农民工当副镇长选好也要用好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法律援助是农民工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