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科书四部曲

2016-01-15 06:31钟晓媛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校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制中学化学教科书

文 / 钟晓媛(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化学教科书经历了起源、删减整合、注重生活、逐渐规范4个发展阶段。

最早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现于1902年。二十年后,由于学制的变革,中学区分了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集中安排的高中学段可以沿用之前中学的化学教科书。但是,初中学段的化学教科书是从何而来呢?后来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的演变

1922年11月,《壬戌学制》颁布后,科学与民主得到提倡。1923年,初级中学阶段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和其他自然学科混合在一起的,组成了“自然科”。虽然“自然科”是以混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分年级有所偏重的。在第三阶段的“自然科”学习中,化学为主要学习科目,其他学科内容为辅。

后来,经过《壬戌学制》几年的实践,化学教育者对于初中的目的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清晰,1929年新颁布了暂行的课程标准。这个初中暂行的课程标准中有了“混合自然科”和“分科自然科”的区分,并对每项内容作了学分的规定。在“混合自然科”中,对之前的化学和物理的学习顺序进行了调整,认为化学的学习可以为物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1932年,教育部根据各方对暂行课程标准的意见,将初级中学各科的暂行课程标准修改成正式课程标准,颁布了化学独立的课程标准。

自《壬戌学制》增设了初中化学课程,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的几次调整,再到正式的分科安排,以及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能看出初中化学学科在课程安排方面做出的探索。那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科书又经历了怎样的起步与发展过程呢?

起源——直接沿用旧学制教科书

教科书的出版和使用有滞后现象。《壬戌学制》颁行后的一段时间里,原来的高级小学校或者原来的中学校陆续改变或开办初级中学,加之当时初中要求“自然科”综合性教学,适应初级中学的各科教科书的供应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此期间,化学学科的教材仍多使用学制改革前优秀的中学化学教科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凭经验选择内容进行教学。

这些学制改革后仍继续使用的教科书有: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制化学教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化学》等。它们都由大型出版社出版,且在学制改革前市场份额占比较大,是中学校使用较多的教材。部分1923年之后出版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并没有马上对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做明确的区分。1923年到1929年之间,《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记载的十几本中学化学教科书中,仅3本标明适用于初中。由此可以看出,在《壬戌学制》最初实行的几年里,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并没有与学制改革相契合。

简单删减,略有整合的阶段

早期的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仅是要与高中内容区分开。从早期不多的几本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可以看出,相较于高中化学,初中教科书中弱化了概念原理等较难理解的内容要求。例如,记载较早的针对初中编写的化学教材,商务印书馆出版、贾丰臻编写的《初等实用化学教科书》(见下图)中,就没有旧制的中学校化学教科书和新学制的高中化学教科书里常见的较复杂概念及原理,并将一些初中需要用到的概念原理知识放在了附录中,并不作为学习内容。在元素化合物内容的选取上,相较于同时期的高中化学教科书而言,初中化学教科书在保留大部分内容不变的基础上,仅进行了部分内容的简单删减。有些教科书是在金属部分内容略微整合缩减,还有一些教科书是将有机化合物部分整体删除等。

贾丰臻编译的《初等实用化学教科书》封面

这样简单删减高中教材形成的初中化学教科书,虽然对新设的初级中学化学部分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块内容的删减,一方面破坏了学科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未删减的内容并没有与高中内容在难度上进行区分,对于学习的深度要求过高,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注重生活,兼顾初高中衔接的阶段

《壬戌学制》颁布后的十年左右,初中化学教科书已经开始体现出初中课程的特点,涌现出不少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注重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并且兼顾知识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科书。1930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钱梦渭编译的《初中化学》(见下图)就是较为典型的一本。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单元都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物质为题:“水”“盐酸”“硫黄”“石膏”“火药”“石英”……内容也与高中化学有较明显的不同,每章开始的关注点都落在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上,甚至部分内容并不严格属于化学学科体系,而属于常识类知识。但是,有些内容仍有高中教科书的影子,文字叙述上仍较为生硬和学术化,知识点的词条形式仍较严重,对于化工生产知识以及较为复杂的概念原理内容并没有进行简化。

钱梦渭编译的《初中化学》封面

这个时期的初中化学教科书除了内容上开始贴近中学生生活外,还在与高中化学做区分的基础上,开始注重与高中知识的衔接。这个特点从一些编写者出版的成套教科书中可以看出。

1930年,文化学社出版的王鹤清《初中化学教科书》就首先在“编辑大意”中指明,本书“上承小学自然科之基础教材,下接编者同阎玉振君合编之高中化学,以收联络贯穿之功,而矫重复捍格之弊”。这本《初中化学教科书》没有涉及高中化学中复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较深的概念原理类知识,而是用近半本书的内容,以话题整合的形式进行编排,分别从金属、矿物、农业、服装业、食物、窑业等各个角度与领域介绍相关化学知识。其中既有相关具体物质介绍,也有相关的概念和原理知识,还有一些生活常识类的知识。

1932年前出版的5本供初中使用的教科书在内容选取上差别较大,参差不齐,这样不利于使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的继续学习,使得高中化学不得不从头讲起,妨碍了中等教育中化学学科的教学进度,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依据课标,逐渐规范的阶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正式课程标准。有了正式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后,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差异逐渐减少,教科书体系结构趋于统一。由于课程标准已经将初中的教学内容和高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区别和衔接,所以1932年后的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更加适应初级中学的功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化学学科在中等教育阶段的进步。

将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韦镜权、柳大纲编著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量化学》的目录和《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比对后发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内容,本书中全部涵盖,此外还增加了一些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的知识内容,如“化学平衡”“放射性元素”等。

在《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中记录的1932年之后出版的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初中化学教科书多于高中化学教科书,这说明了自正式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之后,符合标准、适应于初中学生的化学教科书大量涌现,更多的编写者关注了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我们还可以看到,1943年、1948年,华中印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多家大型出版社先后印发了由教育部编审委员会或者国立编译馆编纂的初中化学教科书。这种不再是个人而是由专门机构编写的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教科书的内容选取和体系结构。抗日战争、内战等原因使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当时的初中化学教科书带有明显的战时色彩。教材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新增了一些与国防有关的内容,如毒剂、防毒、烟幕、照明剂等。

初中化学教科书自1924年出现到1949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照搬到整合,从粗简到精细,从个人出版到机构出版,从内容差距较大到有课标进行规范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科书逐步实现了初中化学学科设置的功能与目的。

猜你喜欢
学制中学化学教科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四步”解答中学化学工艺流程题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五行真经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例析中学化学中对硝酸强氧化性的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