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浦城银坑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6-01-19 12:05周武勇
福建地质 2016年2期
关键词:北东硅化金属矿

周武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47;福建省核工业二九四大队,福州,350011)

1 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闽西北隆起带的北部,北东东向毛洋头—谢家坪断裂带、浦城—宁德北西向断裂带与浦城—南平南北向断裂带三者交会处。区内发育地层主要为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大金山(岩)组及南山(岩)组变质岩,中生代三叠纪焦坑组、侏罗纪兜岭群下渡组及白垩纪石帽山群寨下组等[1-2]。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不同时期、不同岩性的侵入岩在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侵入岩见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以及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岩脉(图1)。

2 成矿地质条件

2.1 与成矿有关的地层

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大金山(岩)组和南山(岩)组变质岩是该区贮矿围岩,同时也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省内多数有色金属矿床与上述地层关系密切,该区变质岩Cu、Pb、Zn、Ag的丰度值普遍高于地壳克拉克值(表1)*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1∶5万渔梁幅区域地质图说明书,1993。。

大金山(岩)组: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岩性为含石墨黑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岩、大理岩。

南山(岩)组: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为条带状黑云斜长变粒岩夹斜长云母片岩及石英云母片岩、大理岩。

大金山(岩)组与南山(岩)组中,岩石普遍混合岩化,花岗质、伟晶质及长英质脉体发育。该区西北侧还出露白垩纪石帽山群寨下组火山岩。

表1区域变质岩主要成矿元素丰度值(×10-6)

Table1Abundanceofmajorminerogeneticelementsforregionalmetamorphicrocks

地层岩 性CuPbZnAg大金山(岩)组含石墨黑云斜长变粒岩48.915.3579.250.7云母石英片岩70.4524.45172.350.6南山(岩)组条带状黑云斜长变粒岩19.3523.2584.30.67石英云母片岩25.815.971.950.72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黎彤1997)38.86.1572.40.044

2.2 控矿构造特征

区内构造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主要有北东向F1~F7断裂。其中F1、F2具长期性、继承性、多期次活动的特点,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F3~F6为矿区的主要容矿构造,F7为韧性剪切断层。

F1断层:长度大于6.5 km,宽度大于5 m,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50°~80°。断面较平直,见正、反阶步,及构造角砾岩、构造片岩、碎斑岩及构造透镜体。构造片理平行断面,早期角砾呈次圆状,后期角砾呈尖棱角状,发育石英晶簇。岩石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具多期活动特征。

F2断层:长度大于21 km,宽度大于200 m,走向北东20°~50°,倾向北西,倾角50°~80°。断面呈舒缓波状,见阶步、擦痕,早期构造片岩破碎为构造角砾岩,角砾呈尖棱角状,石英细脉杂乱穿插,具尖牙梳状对生,后期构造透镜体长轴平行断面。岩石具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具多期活动特征。

F3、F4断层:为一组近平行的断裂组成,长度均大于3 km,走向北东30°~40°,倾向南东,倾角75°~80°。力学性质为张扭性,Ⅰ、Ⅱ、Ⅲ、Ⅳ铅锌多金属矿体分别贮存于2条断裂中,是区内重要的含矿构造。

F5断层:长度大于5 km,走向50°~70°,倾向南东,倾角55°~65°。力学性质为张扭性,沿构造带走向老硐分布较多,Ⅴ、Ⅵ铜多金属矿体贮存于该断裂中,是区内主要的含矿构造。

F6断层:出露长400 m,走向北东40°~50°,倾向北西,倾角66°~78°。力学性质为张扭性,Ⅶ铜多金属矿体贮存于该断裂中。

F7断层:出露长3.5 km,走向北东40°~60°,倾向南东,倾角大于60°。力学性质为韧性剪切断裂。

2.3 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

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主要为早白垩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侵入于麻源(岩)群南山(岩)组中。岩石中见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高岭土化。该岩体Cu、Pb、Zn、Ag元素丰度值分别为Cu 73×10-6,Pb 70×10-6,Zn 167×10-6,Ag 1.0×10-6,与区内多金属矿产关系密切*福建省核工业二九四大队,浦城县九牧地区铜多金属矿普查报告,1996。。

2.4 围岩蚀变

区内热液活动强烈,形成了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岩化、萤石化等多种热液蚀变,并伴有铜铅锌多金属矿化。蚀变主要分布在断裂破碎带及其两侧围岩中,其中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2.5 地球化学特征

(1)1∶5万重砂异常面积8.2 km2,为Ⅲ类异常,含黑钨矿3~23颗,最高含量为0.02 g/30kg;含白钨矿1~16颗,最高含量为0.01 g/30kg;含锡族矿物2~31颗,最高含量为0.66 g/30kg。

(2)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1个综合异常,异常呈北东向展布,面积36 km2,Cu含量为30×10-6~80×10-6,最高为1 000×10-6;Pb含量为65×10-6~160×10-6,最高为1 200×10-6;Zn含量为140×10-6~350×10-6,最高为1 000×10-6。

(3)1∶5万土壤测量圈定1个综合异常,异常呈北东向展布,面积为8.7 km2,Cu含量为70×10-6~130×10-6,最高为470×10-6;Pb含量为110×10-6~330×10-6,最高2 100×10-6;Zn含量210×10-6~430×10-6,最高1 100×10-6,异常与已知矿(化)体吻合较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 矿体地质特征

区内矿体均产于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南山(岩)组、大金山(岩)组变质岩与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较陡,一般为60°~78°。矿体呈脉状,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区已发现5条铜多金属矿体和2条铅锌多金属矿体。

3.1 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Ⅰ、Ⅱ铜铅锌多金属矿体受北东向F3硅化破碎带控制,矿体呈脉状,长200~300 m,厚度2.00~2.35 m。走向北东30°~40°,倾向南东,倾角75°~78°。矿体品位Cu 0.20%~0.71%、 Pb 0.82%~6.35%、Zn 1.21%~1.76%、Ag 91.5×10-6~104.86×10-6。围岩蚀变具硅化、绿泥石化。

Ⅲ、Ⅳ铅锌多金属矿体受北东向F4硅化破碎带控制,矿体呈脉状,长200~1 000 m,厚度1.80~3.10 m。走向北东20°~50°,倾向南东,倾角75°。矿体品位Cu 0.02%~0.38%、 Pb 0.83%~2.73%、Zn 0.11%~3.72%、Ag 15.4×10-6~48.5×10-6。围岩蚀变具硅化、绿泥石化。

Ⅴ、Ⅵ铜多金属矿体受北东向F5硅化破碎带控制,矿体呈脉状,长1 200~1 400 m,厚度1.19~2.78 m。走向北东20°~55°,倾向南东,倾角60°~75°。矿体品位Cu 0.25%~3.98%、 Pb 0.23%~6.42%、Zn 1.41%~7.85%、Ag 10.51×10-6~207.86 ×10-6。围岩蚀变具硅化、绿泥石化、萤石矿化、绢云母化。

Ⅶ铜多金属矿体受北东向F6硅化破碎带控制,矿体呈脉状,长200 m,厚度1.60 m。走向北东40°,倾向南东,倾角78°。矿体品位Cu 1.07%、 Pb 0.42%、Ag 52.0×10-6。围岩蚀变具硅化、绿泥石化。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次生金属矿物有铜蓝、孔雀石、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等。

3.2.2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及碎裂结构、乳滴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脉状、角砾状、浸染状等。

3.2.3 矿石类型

按矿物的共生组合,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型(主要类型)、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型、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型、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型、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型、闪锌矿型。

3.3 成矿过程及矿物的生成顺序

通过矿区地质观察及对矿石的研究,认为该区矿床属硅化破碎带蚀变岩型铅锌矿。根据上述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矿脉穿插关系划分矿物生成顺序(表2)[3]。

3.3.1 气水-热液期

石英-黄铁矿阶段:矿化早期由于构造活动形成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多为粗粒,具自形、半自形结构,石英和黄铁矿近于同时形成。

石英-硫化物阶段(Ⅰ):再次构造活动导致该阶段矿化。主要形成微晶、隐晶石英、等轴细粒状黄铁矿、细粒状黄铜矿,与绿泥石、绢云母共生。矿石具块状、脉状、角砾状构造,为主要的成矿阶段。

石英-硫化物阶段(Ⅱ):该阶段形成一稳定的矿物共生组合,主要以方铅矿、闪锌矿和少量的黄铜矿、黄铁矿以及石英组成,呈脉状穿插或网脉状胶结前阶段产物形成角砾状构造;少量黄铜矿、方铅矿呈无序乳滴状分布于闪锌矿中,该阶段矿化广泛,强度较大,亦为主要的成矿阶段。

3.3.2 表生氧化期

近地表裂隙发育的局部地段,褐铁矿和少量孔雀石呈蜂窝状、多孔状或网脉状分布,表明矿体曾经历了表生变化,但未形成富而厚的氧化带。

4 控矿因素分析

(1)区内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南山(岩)组、大金山(岩)组变质岩普遍发生混合岩化作用[4],导致SiO2含量从61.99%增至74.75%,(Fe2O3+FeO+MgO)含量从8.76%减至2.19%,(K2O+Na2O)含量从4.33%增至7.16%。这种以碱质交代为特征的混合岩化作用,有利于溶解岩石中的Cu、Pb、Zn、Ag等成矿元素,随着Fe、Mg元素的带出和K、Na、Si元素的带入,使Cu、Pb、Zn、Ag等成矿元素不断从混合岩化高的岩石向混合岩化低的岩石迁移、富集,形成异常分布区,为后期进一步富集成矿提供矿源。

(2)区内矿体均产于早白垩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变质岩中,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该岩体以富硅(SiO2含量为75.56%)、碱(K2O+Na2O)含量为8.16%,贫钙、铁,里特曼指数(δ=2.05)低,铝过饱和为特征,对形成金属硫化物矿十分有利。岩浆期后的热液不仅使变质岩中的成矿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也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后期构造叠加、改造,富集成矿提供矿源、热源和水源。

(3)北东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里蒋坑—管查—澄源断裂(F2)是区域性的控矿构造和导矿构造,区内岩浆岩和已知矿点均沿该断裂带呈线状分布,而次级构造则是运矿、容矿构造,如F3~F6断裂分别控制了Ⅰ~Ⅶ矿脉的分布。

5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5.1 找矿标志

(1)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南山(岩)组石英云母片岩、混合岩分布区及北东向断裂中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蚀变强烈地段是铅锌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2)区域水系、重砂异常区、土壤测量异常区及地表出现铁帽、铜蓝、孔雀石是主要找矿标志。

5.2 找矿方向

(1)银坑矿区铅锌矿受北东向断裂控制明显,矿体沿倾向往深部有厚度变大、品位变富的趋势,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2)中垅—石坑—铜坑坳位于银坑矿区南部,F2断裂的下盘出露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南山(岩)组石英云母片岩、混合岩和早白垩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脉岩发育,具有和银坑矿区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前景良好。

(3)银坑矿区东部下吴墩—东源水系沉积物异常明显,已发现下吴墩、银硐排、东源等铅锌矿点,是找矿的有利部位。

本文承蒙刘昭平、林志明等高级工程师的悉心指导,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 福建省地质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 地矿部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福建省地质图说明书(1∶50万),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8.

3 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矿床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4 陈云钊.闽北变质岩含矿性及其找矿前景的探讨.福建地质,1991,10(3).

猜你喜欢
北东硅化金属矿
基于准北东地系地面静态对准算法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缅甸中七号锡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西藏努日东钨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东宁暖泉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探讨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
常用物探方法在深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Flashback phenomenon and residu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after the use of "bath salt" 3, 4-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