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筹城乡试验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经验探析——以重庆为例

2016-01-19 00:41郭俊华许佳瑜
关键词:城乡差距劳动力转移特色农业

郭俊华,盛 梅,许佳瑜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2.中国人民银行 研究生部,北京 100072)



国家统筹城乡试验区经济社会
一体化发展经验探析——以重庆为例

郭俊华1,盛梅2,许佳瑜1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69;2.中国人民银行 研究生部,北京100072)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消除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重庆市作为连接东西部地区经济的枢纽,也作为2007年国家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引领和实践的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城乡收入、投资储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15个指标衡量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出重庆城乡一体化得分,总结重庆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借鉴。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升级;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城乡差距

一、引言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分工深化形成的两种典型的聚集形式。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城乡由分离走向融合,最终走向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各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与方法也不尽相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处于长江上游经济带、成渝经济带核心,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重庆结合自身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及现阶段特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尤其在成为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重庆在多个领域拥有更多的改革先行权,其诸多做法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述评

20世纪中叶,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渐进入高度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时期,与此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矛盾加深,城乡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作为最早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国家,英国在经历严重的“城市病“之后,开始制定宏观的城乡规划体系,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同时并举农业发展与法律法规的完善,被称为英国模式[1]。美国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政府实施有利于郊区的政策,形成了城市向郊区扩散的“郊区化”模式[2]。德国采取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平衡发展模式”[3]。日本政府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对农业发展进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4]。此外,韩国政府主导下的“新村运动”模式的城乡统筹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巴西是较早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表现为片面追求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导致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发展速度的“过度城市化”模式[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为促进城乡一体化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出现“乡镇企业拉动”的“以工补农,以工促农”的苏南模式,“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的“珠江三角洲模式”[6]以及“由内向外辐射式发展”进而形成“城郊双向互动发展”的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7]。20世纪90年代起,苏南地区与时俱进,同时对传统苏南模式进行扬弃,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企业改制和城市化,标志着“新苏南模式”的诞生[8]。2003年,湖北武汉市启动“武汉城市圈”的“1+8模式”,即以武汉市为中心,与周边8个市区组成的城市圈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群的形成。同年,成都市政府为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推行“三个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为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起到示范作用[9]。2008年,嘉兴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两分两换”(农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和土地流转分开,以农村住宅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配套措施相结合,形成有特色的嘉兴模式[10]。

我国学者对重庆市城乡统筹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蒋华林、雷亨顺等对开县作为“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并规划,为后来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发展思路[11]。杨长福、王殿鹏从治理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的角度出发,认为制定并实施好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和管理措施及相应法规,对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12]。宋福忠、许鲜苗等针对渝东北翼和渝东南“两翼”相对贫困地区,提出应从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区域特色产业、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推进贫困地区城乡统筹[13]。唐骏、郭莉滨等深入论证了户籍制度改革对重庆推进城乡统筹的紧迫性[14]。冉茂盛、黄正莉通过研究宅基地复垦制度和地票制度两大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对重庆城乡统筹中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15]。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梳理可以看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千差万别,但在这些成功案例中,无一不是依托地区自身特色发展起来的[16][17]。因此,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时,应立足于各地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及技术条件进行一定扬弃,才能为我所用,这一点对推进全国各地城乡一体化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对重庆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测评

(一)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

重庆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三面环山,渝西有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地貌多以丘陵、山地为主,素有“山城”之称。辖区总面积8.42万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公里。下辖19个直管区、19个县(其中4个自治县)以及1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是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直辖后,重庆市政府以“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2009(3)号文件为指导方针,把握重庆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及现阶段特征,着眼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大胆创新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全面推动形成“内陆开放、圈翼互动,双向对进、统筹挂钩”的重庆特色范式,先后成立了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吸引外来投资,打造出中国内陆开放高地的典范,力争在推进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突破。

(二)重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的选取

结合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选取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公路网密度等15个指标,分别从城乡收入一体化、城乡投资储蓄一体化、城乡经济结构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指数评估体系(如表1),对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为方便数据处理,所有指标均选用正向指标,所得结果越大,说明城乡一体化程度越高。

表1 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重庆城乡一体化评价分析

1.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比较根据重庆2003—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出重庆城乡一体化得分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首先采用均值化的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关矩阵的基础指标权重(表2)以及重庆城乡一体化得分(表3、图1)。

表2 基础指标权重

表3 重庆城乡一体化得分

2.结果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重庆城乡一体化程度基本上呈逐年上升态势。尤其2006年至2009年间,重庆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加快。2009年至2011年稍有降低,2012年又有所提高。2012年重庆城镇化率为56.98%,GDP达11 459亿元,增速为16.4%,与天津并列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人均GDP为39 256.5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城乡一体化正在向更高水平推进。

四、重庆城乡统筹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经验总结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拉开了重庆探索城乡统筹的序幕。2009年国家出台“3号文件”,提出要求重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近年来,重庆市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种实践也不乏亮点,如“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等举措。

图1 重庆城乡一体化得分折线图

(一)区域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园城互动发展

经济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之根本,工业则是经济发展之支柱产业。通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极大促进高端要素的集聚。2006年,重庆提出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着手将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六个区培育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推动万州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拓展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构架。同时积极推进新区开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工业园区,形成园城互动。

1.双桥经开区打造特色工业园区2011年12月25日,重庆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双桥经开区位居渝西经济走廊,“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圈层,是成渝经济圈的重要连接点,同时接受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的“双核辐射”。经开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在以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同时,双桥经开区引进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作为主导产业。经开区是重庆“1+2+6”开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普惠政策等“四大叠加”的优惠政策。2012年经开区生产总值80.4亿元,增长15.3%,固定资产投入71.9亿元、增长75.8%,工业总产值241.1亿元、增长18.1%。经开区也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创办民营企业,目前经开区共5 912户经营主体,其中微型企业353户,总注册资金逾64亿元。2013年新发展的微型企业有70户,共带动600人成功就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城市和乡村的融合。

2.两江新区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新区以北部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为核心,包括江北、渝北、北碚三个区的部分区域,总面积为1 200平方公里。作为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集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内陆保税港区政策于一体,在金融、土地、投资等多个领域被赋予先行试验权。市政府根据两江新区内部自然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现状及行政区划等因素,设立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综合功能区三大特色板块,形成十大功能区,包括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保税港区、鱼复现代制造和物流区、龙石先进制造区、北部新区、空港新城、悦来会展城、蔡家高技术产业区、水复生态产业区、木古出口加工区,产业涉及汽车制造、信息技术、物流、会展、食品业、商贸外贸等领域。2012年两江新区已完成“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实现GDP翻一番。众多企业在两江新区投产,对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实现就地“转业”,帮助近7万人实现就近或外出就业。2013年,新区启动“10万农转城人员就业培训”计划。预计到2020年,新区将安置被征地群众20余万人,实现就业30万人。

(二) “一圈两翼”对口帮扶,城乡互动型

重庆属于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特殊市情。为打破这一困境,推进城乡统筹,2006年重庆市提出“一圈”对口帮扶“两翼”的发展战略。“一圈”是指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包括主城九区以及周边永川区、涪陵区、大足区等共21个区县。“两翼”指以万州区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巫溪县、巫山县等共11个区县(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包括黔江区、秀山县、武隆县等共6个区县(渝东南翼)。长期以来,“一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高于“两翼”。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后成效显著,“两翼”的经济增速连续六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12年全年共落实到位帮扶实物量折合5.1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2.6%,帮助“两翼”地区实施援建项目132个;成功引入产业项目30个,协议引资59.5亿元;帮助开县、武隆县、石柱县3个县获得融资贷款9亿元;为“两翼”区县(自治县)培训劳动力10 593人,交流教师、医务人员和党政干部615人,培训其他专业技术人才2 297人次。

1.北部新区对口帮扶万州区,率先示范北部新区位于主城区,紧邻重庆保税港区,采取“水港+空港”模式,交通便利。以汽车行业为龙头,具备完善的产业配套,加之“普惠+特惠”的优惠政策,使得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重庆领先水平。万州区地处渝东北翼,三峡库区腹地,是全市人口最多,库区移民就业任务最重的区县。2008年重庆启动北部新区对口支援万州区计划,新区根据万州产业发展现状,以援建厂房作为对口帮扶的突破口,无偿投入建设资金11 294万元,建成标准厂房11.46万平方米,既解决了万州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又减轻了引进企业的投入负担,提高了万州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万州区先后引进了盐业总公司、长安跨越、天友乳业等知名企业落户,入驻企业又带动汽配、机械、物流等相关产业。新区多次组织和动员辖区企业优先使用万州区的劳务人员,举办专场招聘会、送岗上门等多种形式,帮助万州区移民就业。新区所辖的街道、医院、学校等16个单位与万州区江南新区、双河口街道等20个单位结成对子,在生活、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北碚区与巫山县共建园区,实现双赢北碚区对口支援巫山县,将支持三峡库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同主城区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两区县共同建成位于北碚区水土镇的移民工业基地。基地由两区县共同成立的移民工业基地管委会管理,北碚区出资建设,园区税费收入实行“五五”分成,基地60%以上就业岗位定向招收巫山县劳动力,优先安排解决巫山县移民就业,不仅有效解决了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产业空虚,而且也带动了北碚区产业新发展。截至2012年6月,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逾15亿元,工业基地已引入精进能源、塔形交通、博腾制药、盈田工谷、微创园等5个项目,协议投资72亿元,已完成投资额12亿元,累计招收农民工3 000余人来碚务工就业。同时,北碚区安里燃气汽车设备有限公司签约投资2亿元在巫山江南10个乡镇建设10万亩花椒基地,每年帮助巫山3 000余户贫困农民增收脱贫;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在巫山县建立40公顷中药材示范基地,培养带动药农6 000多人致富。

(三)乡村创新特色效益农业,农企互动型

解决城乡统筹最根本的方法是帮助农民自力更生,自己创造财富,而旧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重庆通过引导城市资源下乡、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桂楼农业生态园“龙头企业+公司”的运营模式2008年,重庆确定了10个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积极鼓励城市资源到农村发展。项目累计吸纳本地农民就业11万人,所覆盖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涪陵区桂楼农业生态园是引导城市资源下乡的成功案例,采用“龙头企业+公司”的运作方式。龙头企业为桂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为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的公司。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推进土地流转,变零为整,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通过种养业联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特色农业。桂楼农业生态园经营生猪养殖,园区将养殖场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气与沼液作为蔬菜及果树的肥料,蔬菜等的非商品部分则作为生猪的青饲料,从而形成了“猪—沼—菜(果)”的种养循环模式。桂楼生态园带动近1 500农户参与到建设中来,入股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桂楼农业生态园在发展的过程中引进农业保险,保护耕地,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城口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城口县位于渝北库区偏远地带,地处大巴山南麓,县内地势起伏不平,坡耕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7%以上,其中77%以上坡耕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上,城口县素来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产量极低,经济发展落后。作为水利部重点扶贫县之一,2010年起城口县成为全国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县,着手治理坡耕地。针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主要进行坡改梯,使作物总产量提高了30%。针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采取还林种经济林、还草种中药材的做法。另一方面,城口县森林覆盖率以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位居全市第一,依靠其山区独特的气候、生态保护等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干果和中药材等山区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出的产品安全、绿色,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优质的空气与便捷的交通又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城口县努力打造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2012年,城口县人均GDP达 21 264元,为全市的人均GDP的1.86倍。

(四)创新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地票交易型

重庆人多地少, 按户籍人口计算, 2008年人均耕地占有量仅0.08公顷,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 因此, 如何更好、 更有效率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 重庆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致力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集约利用, 创新出地票交易制度和新的土地流转方式。

1.建立以“地票交易制度”为核心的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2008年12月4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制订了“复垦—验收—交易—使用”的地票交易流程,政府严格监控各个环节,对交易平台、交易主体、交易价格以及交易总量都有明确规定,力图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坚决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坚决做好耕地保护,坚决做好地票交易总量的控制。如在复垦环节,农民家庭申请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复垦,必须拥有其他稳定住所及稳定工作或稳定生活来源;农场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农场建设用地土地复垦,必须提供本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代表同意的书面材料,防止农民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同时出台《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管理规定(试行)》等多个文件,对复垦环节中的耕地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合理的价格管制机制,为建立地票运行的长期机制做好准备。

农村土地交易所的运行已取得初步成效。首先,通过将农村的建设用地复垦,使得过去限制分散的农村建设用地得以有效利用,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其次,申请复垦的农民家庭不但可得到按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补偿的费用,而且可以凭宅基地置换证书到城镇购房居住,享受购房补助,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再次,通过地票交易所获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三农”建设,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实现了城市反哺农村。

2.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麒麟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使得农民散户经营的模式难以抵御自然灾害风险,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的格局,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长寿区麒麟村通过试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办股份制农业公司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分户经营”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土地流转的新路子。麒麟村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通过土地经营权和现金入股,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农业公司——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恒河农业公司作为股东之一,出资现金10万元入股,与宗胜果业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公司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成立公司董事会。引进国外优良柑橘品种,按地理分布划分为10个责任区,分区进行工作目标量化考核。为更好推进土地综合利用,宗胜公司利用柑橘树苗行间空地种植豫薯王、青蒿、南瓜等经济作物,实现额外收入,股东收益大幅增加。同时,将畜牧养殖业与柑橘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重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撑

(一)政府主导规划,统建区域协调发展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全力做到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产业支撑、突出特色,建立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同时促进区县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辅以配套政策改革,从而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自1997年直辖至今,重庆市政府先后提出“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一圈两翼”发展战略,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蓝图初见轮廓。2013年9月,在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继续深化“一圈两翼”战略。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域,这样更有利于在更大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重庆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坚持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并重,引导人口转移。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生态文明旅游发展重点区域,加快扶贫开发和人口聚集,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为之后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了更为明晰的框架。

(二)专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重庆把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就业合理流动,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抓好技能培训。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社企合作等职教平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帮助农民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如永川区的“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成功打出了“永川技工”的人才品牌,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竞争力。第二,拓宽输出渠道。重庆积极探索各种有序转移输出方式,大力发展市内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通过区县帮扶,形成一对一的劳动力输出方式。走出重庆,为市外用工企业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在劳务输出网络上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保障信息流通。积极鼓励农民创业,辅以优惠创业贷款政策。第三,完善配套服务。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行业和工种限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真正让农民工能够与城市居民有平等的就业机会。通过简化农民工进城办证手续,实行“一证式”管理制度。同时逐步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维护农民工权利。

(三)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重庆建立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土地处理机制、住房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教育保障机制等七大配套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户籍制度改革对主城区、郊区和基层乡镇居民实施“差别对待”,让农民轻松成为“城里人”。土地处理机制是配套改革的关键,重庆设立健全的地票交易机制和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民减压。在住房方面,针对新生代就业人员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政府制定“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的发展思路,大规模投资建设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有效缓解了“夹心人群”的住房压力。在社会保障方面,重庆市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着力推进,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登龙,郭立志.英国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经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7,(10).

[2] 王春艳,李瑞林.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J].延边大学学报,2005,(9).

[3] 叶剑平,毕宇珠.德国城乡协调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以巴伐利亚州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0,(5).

[4] 于培伟.日本的城乡统筹共同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7,(9).

[5] 李瑞林,李正升.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4).

[6] 欧阳敏,周维崧.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11,(3).

[7] 肖良武,张艳.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现模式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10,(2).

[8] 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J].改革,2001,(4).

[9]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和实践[J].宏观经济研究,2005,(9).

[10] 陈华彬.城乡一体化路径探寻——兼论“两分两换”嘉兴模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

[11] 蒋华林,雷亨顺,李华,等.重庆市开县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

[12] 杨长福,王殿鹏.重庆市城乡结合部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3] 宋福忠,许鲜苗,赵洪彬.重庆市相对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困难与措施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4] 唐骏,郭莉滨,向一波.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研究[J].科学咨询,2011,(7).

[15] 冉茂盛,黄正莉.城乡统筹下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重庆为案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6] 郭俊华,陈彼德.西部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经验模式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7] 石涛.城镇化对“四化”协调动态发展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4,(2).

[责任编辑霍丽]

【经济研究】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Society Integratio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rural Experimental Zone:Taking Chongqing for Example

GUO Jun-hua1,SHENG Mei2,XU Jia-yu1

(1.SchoolofEconomyand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2.TheFinanceResearchCenterofPeople′sBankofChina,Beijing100072,China)

Abstract: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eliminat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As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necting hub, Chongqing was approved 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in 2007. Tak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urban-rural income,investment saving,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and 15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core of Chongqing from 2003 to 2012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n sums up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reginal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ongqing.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supgrading of an industrial structure;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labor transfer;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作者简介:吴乐,男,陕西延安人,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D037)

收稿日期:2015-07-06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152/j.cnki.xdxbsk.2015-06-015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劳动力转移特色农业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考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农村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