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虚字细细吟

2016-01-22 14:01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虚字留人斜阳

郑朝晖

一般选本选范仲淹的词,往往都是《渔家傲》和《苏幕遮》。一悲壮,一哀婉,表现出了范仲淹人格的丰富性。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从审美类型变化的角度来说,《苏幕遮》似乎更符合宋词的审美类型。

“审美类型”实在是一个太专业的词语了,如果通俗地说,就是南方人所说的“腔调”或者北方人所说的“调调”。为什么说《苏幕遮》更有宋词的腔调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两首词。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仔细读这两首词,我们会发现,《渔家傲》里的所有意象甚至是意境,都是唐诗里面的。所谓“衡阳雁去”“长烟落日”“浊酒一杯”“燕然未勒”,还有

地上那引发思乡心绪的秋霜,无不是在唐诗里面见过的。如果忽略掉诗行长长短短的布列,你很容易将它想成一首唐代的边塞诗,而且它也的确涵盖了唐代边塞诗的主题。所以,从审美类型上来说,它作为宋词,辨识度其实不高。

相反,《苏幕遮》就完全不同了,它的格调,就是宋词的。这并不是因为《苏幕遮》的主题表达的是思乡的愁思,这样的情绪在唐诗当中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首词改变了格调呢?那就是虚字。虚字,实际上承担着让情感表达更细致、更丰富的职能,它极大地拓展了词的抒情功能。

比如《苏幕遮》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其中的“更”字、“除非”都让本来所表达的情感更丰富、更强烈了。

你试着比较,“芳草无情斜阳外”,是不是一种唐诗的表达方式?但是,有了“更”字,就让芳草无情和斜阳之外之间有了一种情感上的递进关系,让一种平面的叙述有了一种纵深感,愁绪于是有了褶皱,有了层次。

另一方面,词牌固有的节拍,因为有了虚字的存在,也增添格外委婉的风姿。比如“夜夜除非”,这里的一顿,让人心里有了一丝丝的诧异:患着思乡的沉疴,诗人每天夜里是不是或许会有可以疗救的法门?但是接下来一句“好梦留人睡”,却又强化了旅思的心痛。好梦是甚?不过是桑梓风暖、陌上柳青而已,而这些其实又都是旅人心中最深的痛,夜夜不能入眠,唯一能够让人入睡的则是梦回故乡的臆想,但是,一旦梦醒,结果又会怎样呢?同时,“除非”二字,又隐含着好梦不得的惆怅,让原本哀痛的情感变得更加婉曲动人。这些就是虚字的妙处了。

这样的虚字,其实在很多词人的作品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了。“小楼昨夜风”,含蓄蕴藉,固然有万千滋味,但是加了一个“又”,夜夜无眠的意思出来了,内心的幽怨也出来了,情态就变得更丰富了。再看晏殊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那个“却”字,是不是美得不行啊。从来都是借着斜阳去做诗人愁思的象征,只有晏殊,将斜阳写得如此深情款款。这个“却”字,也有两解。一种,就解释为“转折关系”:那是一种埋怨,觉得斜阳为何如此无情,让愁梦乍醒之人,第一眼居然又看到了一番令人怅惘的情景。但也可以将“却”理解为“回头”,就是王维的“反景入深林”中的“反景”,不过较之“反景”这样的专门术语更多了一种临去秋波那一转的情态,情致风韵都有了,再加上那个惆怅的底色,实在是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抒情作品中虚字的出现,让情绪的表达更加细致、丰富、委婉。而这只有在人们有了充分的自我反思力量之后,变得更加“哲学”化之后,才可能出现的。

我们读宋词,真的不妨在虚字上多花些功夫。

猜你喜欢
虚字留人斜阳
斜阳巷里
竹之韵
西夏虚字考源①
引才难留人难 西部高校如何突围
品对联·天文地理
“虚字”阐释举隅
点把点的他留人
因病施治化解医院“留人难”
荷花开较晚,望断斜阳路
县级医院怎样留人